一、欧债危机的爆发及影响
2009年10月,希腊新任首相乔治·帕潘德里欧揭露了希腊长期以来掩盖的政府债务黑洞,承认2009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达到12.7%,政府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达到113%,两项指标远远超过《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鉴于希腊政府财政状况的显著恶化,2009年12月,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穆迪相继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并将其评级展望定位为负面。随着希腊主权信用评价被国际著名机构降低,希腊乃至整个欧洲的债务危机由此拉开序幕。
2010年4月底,希腊的债务危机迅速向欧洲其他国家蔓延,“多米诺骨牌”效应逐步显现。爱尔兰、葡萄牙、意大利以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都相继陷入主权信用危机,再加上希腊,形成了欧债危机的“欧猪五国”(PIIGS)。此后,法国和德国两个欧元区的核心国家也受到了危机的影响。2012年新年伊始,标准普尔宣布将法国等9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法国主权信用被踢出AAA级。至此,由希腊开始的主权债务危机已演变成一场席卷整个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
欧债危机的全面爆发,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直接重创了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由于欧盟各国的主权信用受到质疑,导致欧元汇率受到重创,欧元的地位和稳定性受到严峻考验。2009年年底以来,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一直处于低位,其作为第二大国际货币的地位受到强烈冲击。瑞士信贷银行甚至发布研究报告指出,由于目前债务危机有向更大规模经济体蔓延的趋势,欧元已经到了“最后的紧要关头”。[1]
其次,对欧洲经济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打乱了欧盟希望通过经济扩张政策刺激经济复苏的计划,欧洲主要国家将不得不延缓或退出经济刺激政策,转而通过压缩财政开支来减少政府债务,这将会使欧洲的经济复苏进程变得更加坎坷。[2]有学者指出,虽然债务危机不会使欧元垮台,但的确可能使欧洲经济复苏夭折,使欧洲经济再次下滑。[3]同时,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也显现出很多有关欧元区经济萎缩的迹象。数据显示,欧元区法、德两大经济体2011年12月份消费者支出大幅下降,欧元区整体失业率依然较高。[4]德国央行发布月报,将2012年德国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0.5%~1%,并警告称,如果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严重恶化,不排除其经济进入“明显疲软”的可能性。[1]
最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从国际市场来看,信贷市场上,危机国家的国债CDS息差大幅上升,导致欧元区违约预期攀升;资本市场上,由于担心主权债务危机会进一步扩散和蔓延,大量资金陆续撤离股市和商品市场,导致股市严重下挫,农产品、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下跌,国际油价起伏不定,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也不断增加。[5]同时,欧债危机的出现也使世界各国的经济复苏计划受到一定影响,世界经济的恢复再一次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学者甚至担心全球经济将陷入二次衰退,如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就认为:“欧元区债务问题可能会恶化,一些欧洲国家可能突然脱离欧元区,这将决定世界经济是否会陷入比2008年更为严重的衰退。”[6]?
二、对欧债危机爆发原因的另一种解释:“一体化异化”的分析框架
(一)既有文献综述及评价
欧债危机发生后,社会各界立即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对其爆发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目前,学术界对欧债危机原因的解释主要可以梳理成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失衡论。这种观点认为,欧元区内各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诱发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韩志国,2010年;王燕等,2010年;陈志昂等,2011年)。
二是制度缺陷论。该观点认为,当前欧元区在制度设计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从而引起了债务危机的爆发。这些缺陷主要表现在: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周茂荣等,2010年);缺乏相应的金融稳定和危机防范机制(陈艺云等,2010年);缺乏严格财政监管和约束机制(徐明棋,2010年;赵宗博,2011年)。
三是政治因素论。该观点认为,欧元区统一政治联盟的缺乏(刘元春等,2010年),资本主义代议制选举民主制(应霄燕,2011年)等政治因素与欧债危机爆发密切相关。此外,还有学者提出,欧债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次政治危机,是欧洲过快一体化的结果(程炼,2010年)。
四是基本矛盾论。这种观点认为,欧债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持该观点的学者往往将金融危机与欧洲债务危机联系起来,认为欧债危机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延续和深化,都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的集中体现(刘厚俊等,2011年;应霄燕,2011年)。
综观学术界对欧债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应该说还是比较深刻和科学的。但是仔细分析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经济失衡论、制度缺陷论和政治因素论更多地局限于欧债危机表面的分析,对其深层次根源剖析不足;而基本矛盾论虽然解释了欧债危机爆发的内在根源,但是无法将经济失衡、制度缺陷、政治因素三大原因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得以上四大因素之间缺乏合理的逻辑联系。基于这样的分析和判断,我们认为,有必要构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学术界以上研究成果的有机整合来形成四大因素之间的逻辑体系,从而对欧债危机的爆发原因进行更为合理的解释。而新的理论框架的建立,必须在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一体化思想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体化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对一体化做出专门论述,但是他们的很多著作都或多或少地涉及了这一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不仅设想了一体化的三个条件,即生产发展、制度协调和意识认同,而且还深刻阐释了一体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1.一体化的三个条件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体化的基础条件。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看,一体化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大工业的建立,更是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开发,使资本主义一体化的前进步伐加快。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世界市场,……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7](P68)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引起了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工具的大规模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转过来促进了工业范围的扩大。”[8](P467)需要指出的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一体化仍是低级阶段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不仅在地域范围上较为有限,在内容上较为狭窄,而且带有较强的剥削和掠夺性质。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野中,真正的一体化也就是说高级阶段的一体化只能在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和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全世界才能真正融合在一起,实现全球化生产和全球化消费。“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7](P39-40)“仅仅因为这个缘故,各个单独的个人才能摆脱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并且可能有力量来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生产(人们所创造的一切)。”[7](P42)
第二,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高度协调是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虽然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但是由于受国家、阶级的限制,以及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差异的影响,这种一体化并不能完全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未来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阶级斗争都将不复存在。“废除私有制甚至是工业发展所必然引起的改造整个社会制度的最简明扼要的说法。”[8](P365)“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用一句话表示出来:消灭私有制。”[8](P480)而随着阶级差别在发展过程中消失且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也就失去了政治性质,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然也将最终消亡。也就是说,未来社会消除了阶级差别、脑体差别和城乡差别,将形成自由人联合体,全世界人民没有了国家、阶级、民族以及各种制度的限制,从而真正实现联合劳动、联合生产和联合管理。“代替那存在着各种阶级以及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8](P491)??
第三,思想意识的趋同是一体化的重要条件。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一体化过程不仅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一体化,同时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有一致性的趋向。在未来社会中,由于消除了主权、阶级、民族等阻碍一体化实现的因素,这就使得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利益逐渐变得一致,从而在行为、思想上逐渐趋向一致,即:个人作为联合体的一员,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个人的思想意识总是朝着推动集体发展的方向前进,而不是分裂集体或者阻碍集体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7](P84)“在这个集体中个人是作为个人参加的。它是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自然是以当时已经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7](P85)2.一体化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跨越国界的一体化甚至全球化扩张,是资本主义制度为了克服自身危机所采取的一种手段,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矛盾。基本矛盾的存在使得资本主义制度一方面表现为资本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但是另一方面全社会又存在支付能力不断缩小的趋势,这两种趋势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相对过剩的危机。那么,“资产阶级是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是破坏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是夺取新的市场。”[8](P472)“资本一方面要……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9](P33)这就是说,资产阶级要打破一切地域和国家的界限去开拓、争夺国外市场,扩张资本生产,把矛盾转移到更广泛的世界市场上去,通过将矛盾“普遍化”来消除矛盾。[10]而这个转移矛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一体化甚至全球化的过程。由此可见,一体化是资本主义为了解决自身矛盾所必然采取的手段。
但是,这种一体化的手段是否彻底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呢?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种一体化或者全球化的扩张不仅不能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反而还会使这种矛盾不断向全球范围扩散,进一步加剧和激化矛盾,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经济危机仍然会周期性爆发。但是,这种一体化或者全球化的趋势最终会为新制度的诞生创造物质基础和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言:“无产阶级解放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自发地产生的”,[11](P358)资产阶级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一体化异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对于“异化”[25],马克思曾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12](P4)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财富、技术等作为人们创造出来并为人们服务的工具,但是最后却成为了给人们带来不利的东西,成为人们贫困的根源。也就是说,财富、技术等这些工具都被“异化”。马克思进一步说道:“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12](P4)这实际上进一步说明,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一切进步和发现,包括财富、技术、劳动甚至一体化和全球化这些人们创造出来的工具,最终都必然被“异化”。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异化的一体化[26]必然会进一步加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使资本主义危机以更快的速度在全球扩散。
(三)欧债危机爆发原因的总体判断:资本主义一体化异化噩梦
通过以上对马克思恩格斯一体化思想的总结和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资本主义一体化不满足生产发展、制度协调和意识认同三个条件,那么这种一体化就是异化的一体化;也就是说,一体化本来是可以缓解资本主义危机的手段,是可以给人们带来福祉的一种方式,但是反而加剧了资本主义危机,给人们带来了不利和损失。
目前学术界提出的“经济失衡、制度缺陷和政治因素”论很好地解释了欧元区一体化异化的原因,并有力地说明:欧元区一体化并不满足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生产—制度—意识”三大条件。同时,我们还看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虽然在每个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并且有周期性爆发的可能,如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爆发的产物。但正是因为一体化的异化,又使得本来在希腊这个较小国家出现的危机却以极快的速度,大范围地波及、传导到其他国家,形成连锁反应,造成整个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因此,从“生产—制度—意识—矛盾”的分析框架来看(如图1所示),欧债危机实质上是资本主义一体化异化的噩梦。
图1“生产—制度—意识—矛盾”分析框架
三、“一体化异化”框架对欧债危机爆发原因的具体解释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构建了“生产—制度—意识—矛盾”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从总体上对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阐释。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们将尝试着运用这一理论框架,结合欧元区的具体实际,对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做一个详细解释。
(一)生产发展与欧债危机
从生产发展的角度看,一体化的推进程度必须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综观当前欧元区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不仅总体上无法达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高度发达的状态,而且各国之间的差距也十分悬殊。在这样的情况下,快速推进一体化进程尤其是欧元的出台就容易带来很多问题。实际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欧洲在关于“欧盟是否是一个最优货币区”的问题上就发生过激烈的争论。1992年6月,60位德国经济学家发表了《欧洲货币联盟———对欧洲决定性的考验》一文,文章认为:欧洲货币联盟(EMU)要正常运行,其前提条件在于成员国经济趋同,而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应该设立具体条件,设立日期只会使为达到要求而作假,影响后续发展。也就是说,欧盟尚不具备引入共同货币的条件,贸然行事将带来经济与政治的双重灾难。[13]
就现阶段的情况而言,在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希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属于欧共体内的“南方国家”,它们既没有特殊的地缘优势,也没有明显的资源优势,更没有领先的创新优势,经济发展只能长期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以及旅游业、房地产业等,产业结构单调。随着它们加入欧元区,生产要素升本上升,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而这些国家又未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它们的经济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在竞争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欧元区的对外出口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被德、法等强国所垄断,强国的发展优势与弱国的发展劣势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强国带不动弱国,弱国拖延了强国,欧元区的经济发展优势与市场竞争优势不但没能得到体现,反而呈现出逐步弱化的趋势,使得整个欧元区的经济增长乏力。[14]再加之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部分国家的财政收入锐减,债务危机随之爆发。以希腊为例,2010年服务业在其GDP中占比达到52.57%,而工业占GDP的比重仅有14.62%。希腊的支柱产业如海运、旅游也等属于典型依靠外需拉动的产业,这些产业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在次贷危机爆发后,希腊海运市场急剧萎缩,航运业2009年的年收入下降27.6%,航运业对经济的贡献率由原来的7%下降到1.2%。旅游业收入也快速下滑,2009年赴希腊旅游的美国游客减少24.2%,同时欧盟成员国进入希腊的游客也锐减19.3%,来自两地的旅游业收入分别减少16.2%和14%。[15]支柱产业的萎缩直接导致了希腊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在这样的窘境下,为了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希腊反而加大了对旅游业及其相关的房地产业的投资力度,投资规模很快就超过了自身承受能力,导致负债提高。[1]
(二)制度协调与欧债危机
从制度协调的角度看,一体化的推进需要适当的制度和生产关系作保障。而现阶段的欧元区,在这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
第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工具。宏观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各自不同的政策目标,财政政策一般服务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等目标,而货币政策则通常服务于物价与币值稳定等目标。通常情况下,要调控宏观经济,需要把两个变量搭配在一起进行使用。从欧元区的情况看,财政政策分散掌握在不同的成员国手里,而货币政策统一掌握在欧洲中央银行手里。当经济危机来临时,货币政策的采用则只能交给欧洲中央银行来决定,其后果也由所有成员国共同承担。各成员国自己只能充分运用财政政策这一工具来调节本国经济。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各国具有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倾向。由于欧元区缺乏对成员国财政状况的有效监管机制和惩罚机制,导致很多国家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远远超过《稳定与增长公约》的上限,进而出现债务累积和主权信用危机。因此,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是本次债务危机出现的重要原因。对此,索罗斯指出:“欧元区成员国成立了一家共同的中央银行,但却拒绝对本国公民的征税权给予一个共同的结构。这一准则被写进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并在后来得到了德国宪法法院的严格解释。欧元结构独特,其可行性面临考验。”[16]“欧盟缺少一个统一的财政部。发生债务危机时,一个统一的财政部本可以成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17]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沃尔夫冈·明肖也指出:欧元区面临三大当务之急,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财政联盟。“这意味着欧元区国家将丧失部分国家主权,以及创立一个可信的机构框架来处理财政政策(但愿还有更广泛的经济政策事宜)。欧元区需要的是一个配备适当人员的财政部,而不是欧洲理事会茶歇期间商定的临时性协作。”[18]
第二,缺乏统一的政治联盟。政治一体化是财政和货币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有学者指出,政治一体化的意愿可以推进有共同承诺的联盟形成,维持对话、合作与交流,加强国家间的制度化联系。从一体化的推进情况来看,统一的政治联盟有助于协调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分化,提高决策效率。但是现阶段的欧洲,在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政治一体化却没有相应地跟进,[19]使得成员国之间在协调上总是出现矛盾。在希腊刚刚发生危机时,法德等国家在救助计划的制定上迟迟不能达成一致,最终导致危机的全面爆发。其实,对于这一问题,1992年60位德国经济学家联名发表的文章也进行了质疑,他们认为,在政治联盟建设很不完备、市场一体化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欧盟并非一个最优货币区,在此条件下推行货币联盟,无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很有可能破坏“价格稳定”的终极目标。[13]对此,欧元创始人之一奥特马尔·伊辛也有类似的看法。2006年他曾说,没有一个成熟的政治联盟,货币联盟也能运行和存续。但是现在他承认,在尚未建立一个政治联盟的情况下就创立货币联盟,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20]
(三)意识认同与欧债危机
从意识认同的角度看,不同国家不同利益取向和政策目标影响了对危机的救助。在存在主权国家的情况下,不同国家看法和意识的趋同是推进一体化的重要保证。但从欧元区的情况来看,各成员国由于具有不同的利益倾向和政策目标,使得它们对危机救助的看法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实际上,在最初推行欧元的时候,英国就拒绝加入欧元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英国对欧元这一新生事物的前景不确定,担心一旦欧元失败,会引发巨大的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风暴。1992年,60位德国经济学家的文章中也指出:欧洲在经济、社会和政治利益上未能达成足够的统一性,没有证据支持欧洲应该实行单一货币;此外,各国在政策目标上也存在分歧,比如德国把稳定物价作为压倒一切的目标,但是在其他国家可能无法达成共识,从而影响货币政策效果。[13]
在此次欧债危机的应对和救助希腊的问题上,欧元区各国尤其是法德之间出于各国利益考虑,迟迟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一度形成两大互相对立的阵营。如德国在荷兰和芬兰支持下一直坚持让持有希腊国债的私人投资者参与新一轮救助希腊计划,而法国立场则与欧洲中央银行一致,反对希腊出现任何形式的债务违约或重组;在欧洲金融稳定工具作用问题上,法国主张放松有关限制,加强并扩大这一工具,但德国对这一主张表现冷淡,对出资救助其他国家并不热情。对此,法国《世界报》指出,法德两国之间的诸多分歧源于双方对欧元区经济治理主导权的争夺,进而为各自内政需要服务。[21]正是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态度和看法不同,导致救助计划无法及时出台,从而多次错过对希腊进行救助的有利时机,最终使得危机全面爆发。
(四)基本矛盾与欧债危机
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角度看,欧债危机和次贷危机一样,都是新的发展阶段下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集中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其中非常显著的一点就是经济的金融化、金融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逐步进入金融资本主义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为突出地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和劳动者支付能力相对缩小的矛盾。为了应对整个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难题,美国采取的办法是降低信贷门槛,采取低利率政策以刺激信贷消费,从而导致个人和政府债务迅猛增长,形成一种债务型经济增长模式。[22]而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创造出既能转移风险又能带来丰厚利润的金融衍生品。当金融资产泡沫破灭、危机爆发时,各国政府只能竭力救助金融机构。而为了实施救援,大量的美元被印制出来,联邦赤字剧增。为了减轻危机对自身的危害,美国利用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垄断地位,通过发行债券、迫使别国货币升值、对外投机、操纵利率等手段无偿占有别国财富,[23]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冰岛、希腊等资本主义外围国家转移危机。当其他国家的资本被掠夺得无利可图时,危机最终向美、英等核心国家自身转移和蔓延,这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逐利和转嫁危机的必然路径,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调和性的突出表现。[22]当然,在资本主义转嫁危机的过程中,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在客观上为它们转移危机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而欧元区脱离“生产—制度—意识”条件的异化一体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这一危机转嫁的过程,从而使得债务危机迅速席卷欧洲。
四、欧债危机带来的思考:防止全球一体化异化的噩梦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使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启示。
(一)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资本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社会制度,从它诞生之日起,不可否认是具有巨大进步性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必然要更为尖锐地体现出来,而且这种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消除的,这种矛盾的存在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以及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消亡。如同马克思所说:“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24]从欧洲一体化的推进过程来看,欧共体的成立确实推动了欧洲经济的巨大发展,也数次将资本主义自身的危机损失予以减少甚至很好地缓和了危机,这不得不说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趋势的一大进步。但是如同上文我们指出的,一定的生产关系必须和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就当前的发展局势而言,欧元的推行使得欧洲一体化的程度快速提高,但是正如1992年60位德国经济学家集体质疑的那样,在当时欧洲的经济发展条件下,欧盟不具备引入共同货币的条件,过快的一体化步伐尤其是欧元的推行,会将欧洲推向危险的境地,并带来经济与政治的双重灾难。[13]也就是说,欧元的推行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当时欧洲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水平,使得这种本来希望通过更为高级的一体化来消除资本主义自身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做法却适得其反,将希腊一个国家出现的债务危机迅速传递到其他国家,并逐渐波及到法德两大核心国家,最终给欧洲带来了更大的噩梦和危机。
不过,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这场危机并不会使资本主义立即灭亡,只是更为深刻地暴露了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和弊病。在下一步的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会通过一系列手段来修复自身的漏洞,以延续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当然,在以后一体化推进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必然更加注重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生产—制度—意识”三大一体化的条件,进一步发展区域经济,加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消除区域之间的离心化趋势;推进政治一体化进程,改革政治和经济体制,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有效的结合;强调区域一体化的最大利益,尽力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分化,实现国家之间意识和看法的高度趋同。
(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近年来,世界各国在生产、贸易、金融以及企业经营方面均实现了较高的一体化。作为发展中的中国,积极顺应历史潮流,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是大势所趋。在此过程中,我们应积极采取相应策略,将比较优势、分散布局、分割经济转化为竞争优势、集中布局和整体经济,不断提高国家竞争力,在世界竞争中取得应有的地位。但同时,欧洲危机的爆发也警示我们,一体化程度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与国家、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相适应。就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看,推行一体化必须要掌握好尺度,否则有可能引发欧债危机类似的问题,使一个国家出现的危机迅速传递到我国和其他国家,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亚元的问题议论较多,我们认为,就当前亚洲的发展水平看,亚洲各国甚至东亚各国之间不仅在技术发展上存在巨大差距,同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以及要素流动的障碍也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在政治上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这两大构想的落实在当前时机尚不成熟,需要谨慎加以对待,否则可能会引发巨大的经济和政治风险。
参考文献
[1]周逢民. 欧债危机最新进展及未来走向[J]. 银行家,2012(1).
[2]徐明棋. 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欧元及欧盟经济[J]. 世界经济研究,2010(9).
[3]Martin Feldstein.A Double Dip is a Price Worth Paying[N].Financial Times,2010-7-22.
[4]Ilona Billington.Contraction Threat Clouds Euro Zone[N].Wall Street Journal,2012-2-1.
[5]周茂荣,杨继梅.“欧猪五国”主权债务危机及欧元发展前景[J]. 世界经济研究,2010(11).
[6]Diana Kinch.Nouriel Roubini Sees Double-dip Recession[N].Wall Street Journal,2011-11-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0]马腾. 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看经济全球化的根源和实质[J]. 哲学研究,2003(9).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3]姜波克,罗得志. 最优货币区理论综述--兼述欧元、亚元问题[J]. 世界经济文汇,2002(1).
[14]韩志国.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四种演绎方式[N]. 光明日报,2010-5-25.
[15]张锐.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与影响[J]. 中国货币市场,2010(3).
[16]George Soros.The Euro Will Face Bigger Tests than Greece[N]. Financial Times,2010-2-21.
[17]Veronika Gulyas.Soros:Euro Crisis Has the Potential to Destroy the Cohes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N].Wall Street Journal,2011-11-4.
[18]Wolfgang Münchau.The Eurozone Really Has Only Days to Avoid Collapse[N].Financial Times,2011-11-27.
[19]刘元春,蔡彤娟. 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与救助机制[J]. 经济学动态,2010(6).
[20]赵伯英. 欧洲债务危机与欧元的命运[J]. 当代世界,2010(9).
[21]李明,应强. 欧债危机背后的法德博弈[EB/OL]. 新华网,2011-7-22.
[22]应霄燕. 主权债务危机是金融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形态[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7).
[23]张俊山.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与当前资本主义金融危机[J]. 教学与研究,2009(10).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注释
[25]“异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lienatio,表示脱离、出卖、转让、疏远、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含义。它在早期是一个政治学和哲学用语,后来马克思通过相关理论将这一词语拓展到经济学的研究中。在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其基本含义是人创造出来的物不受人支配,反而转过来成为支配人、奴役人的力量。也就是说,异化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价值评价,即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应该为人所用,与人相统一,至少不应与人对立,敌视人甚至奴役人。参见皮海兵:《试析网络空间里的主体异化类型》,《人民论坛》,2011年第20期;陈刚:《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东岳论丛》,2005年第1期。
[26]需要说明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一体化异化”和“异化一体化”之间是有区别的。但是本文由于篇幅的限制,对这两个词不加以严格区分,而是作为同一个词语使用。两者之间的具体区别,有待于下一步的深入研究和专门论证。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