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长期发展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增长模式存在缺陷。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还是经济增长模式,增长模式的关键,主要是看靠投入资源实现增长,还是靠提高效率来实现增长。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了长时期的持续增长,没有发生改革开放以前那样严重的经济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出口导向政策,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出口,发展对外贸易。
这种做法出现了两个积极后果。一是出口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使大约2.5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相对高效的加工业,也使整个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二是大量的出口(净出口)需求弥补了国内需求的不足,使经济能够持续增长。1994年汇率改革以后,出口导向政策全面展开,中国的贸易盈余由负转正,旺盛的出口需求有力支撑了此后10多年GDP的高速度增长。
应该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现在的欧债危机已经抑制了我国外需,过分依赖外部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的政策理应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十分迫切。
短期内采取总体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但仍要充分灵活。
出口导向政策成功实施了多年之后出现两个问题。从微观上看,出口企业得到了政策优惠,创新动力开始懈怠;从宏观上看,在出口导向政策取得成功的情况下,外汇结余大幅增加,造成本国货币升值的压力,加剧贸易摩擦。许多国家的最终选择往往是让中央银行进行干预,继续保持本币低估的状态。中央银行频繁干预外汇市场的结果就是,发行货币来收购外汇。货币流入资产市场就会形成资产泡沫,流入消费市场就会造成CPI上升。
对经济形势始终要有清醒的认识,这是宏观政策的决策依据。有人说我们已经实现“软着陆”了,也有人认为中国恐怕就要“硬着陆”了。这两种说法都有些绝对化。一方面,要防止“硬着陆”的风险;另一方面,我们还有30多年经济发展实力的积累,维持经济稳定增长具有制度条件和基本面支撑。
目前中国一方面消费需求仍然不足,增长缺乏内在动力;另一方面通胀压力增大,处在一种两难的状态之中。近几年关于宏观经济问题的很多讨论都是围绕着如何处理这种两难的。如果非要在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保持很高的增长率,就要进一步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去推动经济增长。如果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CPI居高不下,就要紧缩。在紧缩力度不够的情况下,经济过热的状态不会改变,房地产价格也下不来;力度过大,也怕GDP增速下降过快,甚至出现经济“硬着陆”。
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呢?要认识到,短期政策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才能解决长期发展的问题。在用灵活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必须把主要注意力放到解决长期发展的问题上去。在我看来,正确的政策应该是“长短兼顾”、“标本兼治”。从短期层面来说,应该采取总体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但仍要充分灵活,否则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