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政龙:对当今中小学教育的一点忧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886 次 更新时间:2012-07-10 18:07

进入专题: 中小学教育  

徐政龙  

当今学校教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虽然我国年轻一代的受教育时间已经达到了世界前列,文化程度、知识水平也相当高。杨振宁等归国学者曾经对北京和纽约的居民文化水平做过对比,认为,北京人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尤其是阅读能力远远超过纽约人。可是,正如钱学森所担心的,新中国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究其原因,除了政治、经济、历史加上人事政策、科技政策等因素外,当今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做习题、阅读能力等少数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各国,也远远超过本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然而,当今中国学生发展状况存在两大趋势,一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多的是豆芽菜型;二是男生女性化,出现了所谓的“男孩危机”。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数学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果敢和自信能力,动手能力严重不足。科学技术方面的杰出人才缺乏,人文类普通人才过剩。

1.豆芽菜型的学生

当今学生除了少数因内分泌失衡的过度肥胖型外,在体型上趋向于瘦长型,无论男女,身体的肌肉不够发达,体力上表现为力量严重不足,不敢吃苦耐劳,不敢大胆冒险;晴天怕日晒,雨天怕雨淋。心理上表现为性格懦弱、语言温和腼腆,害羞怕生。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家庭的,也有社会的,但学校因素是无法逃避的。在中小学校里,首先体育课存在诸多问题:

①体育课时不足

尽管课程表中的体育课并不少,但是,文化课不停的测验、考试,常常把体育课侵占,改上文化课,用于复习和考试。仅此原因,使体育课的课时数估计打上80%的折扣。

②体育设施不全

一旦风霜雨雪、阳光过份强烈,许多学校由于没有场地,把体育课改成文化课,或者改为智力游戏课,例如,改为下棋、打扑克,等等,更喜欢改为文化学科的习题课。仅此原因,又使体育课打上80%折扣。

③体育游戏化、艺术化、娱乐化

当今学校的体育不再具有体力活动特征,而是成为游戏和艺术。体操带有艺术动作具有娱乐性,宛如舞蹈,体力活动成份少。以往的长跑、中跑很少在课堂上开展,更没有时间在课外开展,足球活动几乎绝迹,篮球活动也少得可怜,更没有篮球赛等活动,即使有篮球活动,也是为了应付一下比赛。跳高、跳远仅仅是运动会前练一下,人数比例低。铅球、铁饼、标枪、手榴弹已被从学校体育中取缔,可能因为此项活动具有危险性,并带有军事色彩和暴力色彩。单杠、双杠、跳箱、跳马、游泳已被基本逐出体育内容,也是由于危险性。能够在学校体育课用于锻炼的体育项目只有舞蹈式体操、立定跳远、握力、游戏式短跑、垒球等极少数项目。仅此一项,使体育课大约打上80%折扣。

如果把上述三个折扣相乘,当今体育课锻炼的内容和强度只有正常情况的50%左右。而且,体育也纳入了应试教育的不正常轨道,练得少,考得多,起不到体育锻炼的作用。

另外,青少年不再参加劳动,即使学校的打扫卫生也少得可怜。以往的野营、夏令营、行军等活动,也早已取消。教师不再敢于组织学生搞这些活动。只有在高中入学、大学入学搞一次象征性的军事训练。

据考证,学校为何如此少的体育锻炼,一是因为应试教育的需要,二是因为责任事故的归咎。前者不多提了。后者是指学生在体育课、劳动课、野营、军训等活动中,一旦出现伤亡事故,社会、政府、法律把全部责任都推给学校和教师。体育活动充满冒险,在剧烈的体育活动中,学生受伤事件是经常发生的,偶有在活动中少数带病学生出现死亡事件。学校里的伤亡事件又或多或少在学校或教师身上找到原因,从而使学校和教师承担民事责任,在荣誉、经济等方面造成重大损失。这使学校和教师不敢大胆开展稍稍有点冒险的活动,使体育越来越偏离体育锻炼的目标,成为应试教育和应付上级检查的内容。为了使学生尽量开展体育活动,一些学校强行要求学生参加商业保险,否则,不准参加体育课。

正在成长的儿童、少年和青年,由于严重缺少体力活动、缺乏阳光照射,在身体上长成豆芽菜型,同时,在心理和精神方面,也缺乏意志力,使中国未来一代在身心发展上远远达不到世界平均值,缺乏大胆勇敢和冒险精神,因而也缺乏事业心。

2.男生女性化

男生女性化是指一些男生在生理、心理两方面都有女性的某些特征,例如,一些男生成年后带有严重的“娘娘腔”,走路扭扭弯弯,说话羞羞答答。

一次,遇上一批三年级女大学生,在讨论恋爱、婚姻、家庭问题,本作者问女生:你们是否打算在同学中谈恋爱?女生们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不想。再问:为什么?女生又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我们的同学缺乏男子汉气质。原来,这个班是人文专业的,极大多数是女生。其中的几个男生,女性化现象严重。女同学不喜欢女性化的同学。

一位女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后考上了公务员,年龄偏大,尚未找到对象,父母有点着急,托人做媒。于是朋友企图在当地的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寻找。结果发现,年龄相仿的公务员几乎全是女性,女性公务员中出现了大量“剩女”。要找一个学历学位达到大学毕业和学士以上的男士,只能到工程管理部门中去,那里的工程师待遇远远不如公务员。近年来,公务员招收有利于女性,主要因为考试内容以背诵、记忆为主,全是人文类内容,科学技术内容很少。高考更是如此。

男生女性化的形成,可以分几个方面:

①班级里阴盛阳衰,女生管理男生

这是由于在学习成绩方面通常是女生优于男生,从而在选拔班干部方面也是女生远远胜过男生。造成学习成绩方面女生优于男生的一个原因是当前的教育是人文知识比例大,科学技术的比例小;死记硬背的比例大,动手操作的比例小;陈述性知识比例大,逻辑推理的知识比例小;应用结论的比例大,探究过程的比例小。同时,由于在小学到初中的九年时间内,女生在生理和心理发育上,比男生普遍早3年左右,女生成熟早,男生成熟迟。根据作者亲身参与的体检表明,女生在生理上到初二时,已经达到成年人水平,而男生到高三时还在快速发育中。在高中毕业时,在生理上,女生发育几乎比男生早5年。估测,在心理和智力上,也同样。由于男女同班,男生在行为上有模仿女生行为的趋势,因而,男生会服从女生管理并模仿其行为,使男生女性化。

男生一般喜欢女教师,尤其是年龄相近的姐姐式女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使男生诱发模仿的心理。同时,由于女生考上大学的比例大,教师中女性比例也较大。这样,女教师不仅对女生影响大,而且对男生的影响也大。

②学校过份倡导温文尔雅的教学方式

学校通常喜欢那些精心辅导、服务周到、工作耐心的教师,倡导对学生关爱备至,体贴入微、和风细雨式的教学,而对学生自我觉醒,自我意识的培养不足。教师成了婆婆妈妈、保姆式的监护人。而拥有技术、技能、专业特长的教师遭到淘汰的比例较大,受到提拔、职称晋升的比例较小,比如理科教师中的技术专家型教师、发明家型教师没有用武之地,各科教师中的歌手、乐器演奏家、书法家、画家型教师,篮球高手、足球高手难显身手,而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普遍被歧视。即使一所好的学校,不正常的学校另当别论,只有那些保姆式教师才能成为行业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更成为学校领导,而特长教师被迫换行转业。中小学教学中,女教师越来越适应,男教师将逐渐被驱逐出局。

在学生中,那些和颜悦色、小声细气、温文尔雅、乖巧听话、循规蹈矩、文质彬彬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当选优秀生、文明生,提拔为班干部,保送到高一级学校,而这些学生通常是女生。而自信、勇敢、顽强、阳刚的男子汉气质的学生遭到更多的排斥、压抑、打击,直至被淘汰,最后难升学。

③应试教育是畸形教育

应试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一切为了考试,考试为了升学。这种教育必然是以应付考试作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目标。凡是考试的内容,要反复教反复考,考试的重点就是教学的重点;凡是不考的内容,一律舍去。这种教学思想必然造成对教材的偷工减料。学生整天地做习题、做考卷,缺乏锻炼、缺乏社交,更缺乏接触自然而缺乏对自然的探究。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重要例子是理科教学中的实验。因为平时不考试,许多学校便不提倡实验教学,不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即使做实验,也仅仅是升学考哪一个就练哪一个。事实上,动手正是男学生的强项,而学校和教师恰恰忽视了动手实验,使男生的优势萎缩衰退,成为女性化。女生的优势得到发挥和加强。

第二个重要例子是探究。在对待自然现象方面,男性比女性的好奇型强得多,因而更有探究心理。探究是科学的核心,男性的探究心理比女性强的特点,首先造成大学的理工科专业中,男性比例大,女性比例小的特点,其次造成了科学家中男性人数远远超过女性人数。而中小学中教师女性化的趋势,使科学教育变成了人文教育,尤其以语言、文字表述为特征,把科学当成了理解、记忆、解题、应付考试的体系,几乎完全违背了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的本质。科学教育中没有探究教育,也使男生的优势得不到发挥而削弱,男生再也没有好奇、质疑、提问、探索,从而迫使男生跟女生一起在知识的记忆、理解、迁移、考试方面跟女生竞争,使男生处于竞争的劣势状态,男生再次模仿女生的思维方式,使男生女性化。男生的探究精神、探究心理的泯灭,便是创造力的泯灭。

近日,随着2012年度高考分数揭晓和高校录取的开始,舆论界传出:男生正被女生“全面超越”。《中国青年报》更有文章详细反映了高考中,女生以压倒优势,全面超越男生的事实。

结论

中国教育的最大成果是培养了一大批能说会道的人文类人才,在培养科学技术杰出人才方面归于彻底失败。按照目前这种学校教育继续下去,据估计,中国大陆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也很难出现钱学森所期望的杰出人才。不仅如此,中国未来公民的许多项素质将会下降,整个社会将成为“读书型”、“听话型”的社会而不是“探究型”、“创造型”的社会。这是本文作者的忧虑。

    进入专题: 中小学教育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5274.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