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受教育,求知识,原是为发现社会的弊端,若是受了教育,而对于社会仍是处处觉得满意,那就是你的眼镜配错了光了,应该返回去审查审查,重配一付光度适合的才好。中国教育问题日益显现,身处其中的人应该如何面对这个问题?
关键字:读书无用、应试教育、供求、政府、读书有用
现在越来越多人的发出了读书无用的感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百姓的思想基本上都是从实践的体会中来的,那么我们其实也就可以说是中国的教育实践,证明了中国的教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品,然而大家虽然有了对读书无用的深刻体会,却没有深入的认识到为什么在中国教育体制下的读书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这篇论文,就是希望能系统化的谈谈读书无用的思想,也让身处在这个腐朽体制下的学生和家长无法自拔很够早日觉悟。
一、读书无用论问题的界定
就读书无用论最广泛的意义上讲,读名著之类的也是读书,自然不会是没有用的,所以当前读书无用论仅仅是针对中国教育来说,在中国文化里面,读书就是指代中国最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及考试制度,而诸如看世界名著,或者是西方教育,并不算是读书,虽然在笔者眼中这些才算是真正的教育,是“读书”有用的。目前只能叙述对于完全按照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好”学生,传统教育给他们的收获,至于那些自己偷偷看课外书而成功,从课外书上吸收了许多知识的人不在研究范围以内,因为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对传统教育反叛的基础之上,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在广泛的看,很多本来可以归结当读书范围内的东西,但在中国其实并不称之为读书,而是不务正业,这些除了上面讲的看名著,还有自学、社会实践、多问、阅读报纸杂志,学习技术等等。这些活动和正统的读书是相冲突的,应该把这些排斥在中国文化所认可的读书之外,也就是说读书无用论的读书并不包括这些。
二、定位中国的教育
以下要澄清四个观点:
1.理论不代表中国教材。中国的教材是为了考试为编著的,对比一下西方的教材就能知道其中的差距,说中国教材里的条框是理论,那是对理论赤裸裸的污蔑。
2. 学习不代表中国的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本来是学习最好也是普及知识最好的地方,不过鉴于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中国课堂教育不会让人学会什么知识,这些说似乎是武断,然而其实无数中国的学子都已经深有体会,学不到知识,这就是课堂最大的弊端。幸而学习不完全是课堂上面的事情,虽然中国学子已经异化的认为只有在课堂上才叫做学习,然而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比如说自学。为了讲求所谓的系统而忽视自学是很可悲的,因为课堂上不具有理论的系统性,理论只存在于西方的教材和世界名著之中。
3. 学会不代表考试成绩好。应该来说考试的形式还是不错的,主要是看考试的内容是怎么编撰的,如果考试的内容都是课本上一翻就有的,最后改卷的标准又是统一以课本上为准,而不是以回答者是否有自己创见,是否能自圆其说为准,那么想获得一个优异的成绩,只要背书的头脑发达便可以。而我们所认为的学会却不在于只会背书这个阶段,可是更可惜的是,因为要严格按照标准答案回答,以至于有个人思考的人的成绩往往差于那些傻头傻脑的人。因为个人思考出来的东西确乎是没有书本上精深和有理的,特别是在基础阶段,但是到了未来,那无疑是个人的思想要高出书本许多,但是这样的个人思想是需要锻炼的。因为树的小苗比草还矮小,就告诉别人要种草,别种树,那样就可笑了。
4. 理论好不代表实践差。教条好而实践差是可以说的,中国的教育只会教授教条,不具备对实践的任何指导能力,但是说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就过分了,这是把教条的罪过不加选择的搬到理论的头上。有些人会说理论上正确的事情,实践上不一定正确,他所说的理论只是教条,真正的理论如果在实际上都不正确,难道还能叫做理论吗?
基于以上的澄清,我们可以对中国教育给出这样的定位:
1. 课堂教育。
2. 只教授考试能力。
3. 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机制。
4. 实践能力弱。
三、从供需角度思考教育
1. 金钱付出。
从学前教育到大学大约有二十年的光景,除了九年义务教育是不用学费的,其他几年都是需要,而且价格不低。而就是不需要学费的那几年,不收学费的也只是那些公立的质量较差的小学,如果希望自己孩子受到“好”的教育,那就要花上巨额的金钱给私立的那些小学初中才行。而贫穷的人只是享受那些形式上的教育。
支出除了学费,还有生活费,课本费,和一些不知名,但是又被规定的不得不交的一些款项。一些较为贫穷的家庭被教育弄得家破人亡,这种报道屡见不鲜。
2. 时间付出。
教育花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整个最宝贵的青春,我们认识大约有七分之二的时间已经耗费在教育上,有些人还有更多。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只有走出学校,才能叫刚刚踏上社会,可惜大多数人踏上社会后,已经没有几年可以享受的了,因为教育已经把我们最可宝贵的年华给消耗掉了。
时间是人生最可宝贵的东西,青春更为珍贵,把青春消耗在考试而非学习之上,那是一种糟蹋和浪费,没有一个国家能浪费得起那么珍贵的时光,也没有一个国家有资格糟蹋国民的青春。
3. 机会付出。
每个人的禀赋都不相同,不应该局限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下,十年成就一名专家,但是人生能有几个十年?教育模式的统一让无数的人只能选择单一学科的发展,主流的评价标准就是那么几门高考成绩,而那些在艺术上,体育上,或者是在其他除了高中几门课程以外课程上有禀赋的人,却失去了竞争的能力。很难想象一位音乐很有天赋的人,却还需要语数外、政史地的评定,到底是在招收音乐人才,还是其他的什么?如果是专门的要培养什么综合素质,那么学音乐的人只要广博的阅读名著即可,学些应试教育的教条叫什么素质,背书素质?而学习音乐的人如果真的对文化没有兴趣,又何必要强求,毕竟只是想学习音乐而已。
正因为我们在高中前的十几年都把时间花在少数的几门学科上,导致我们在大学后面对无数种学科无法适从,一是不知道自己所爱的学科是什么,因为都没有接触过,二是在大学才开始学习,起点比较那些从小就开始学的人低出不知道多少,没有超越的可能性。
人生的道路不是只有一条,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应该以不同的轨迹发展,但是在中国把人所有的道路都堵死了,不管以后要干什么,就算是去扫厕所,也需要文凭,这就是在浪费世界的资源在没意义的事情之上。
更宽泛的讲,我们其实失去了很多的机会,诸如创业,诸如环球旅行之类。梦想的力量被教育无情抹去棱角,我们似乎只能接受一切平凡的人生。按部就班的教育没有带来知识和金钱,我们受教育之后的能力无从谈起,只得从基层做起学起,任何的梦想都离我们远去,只能挣扎在生存的边缘,毕业以后的人很难从头再来,他们失去了拼搏的勇气和能力,世界离他们远去。更多的人顺应了社会,把顺从看成是成熟的标志,把平凡看成是自己毕生的追求。认为只有老于世故才能成功,这些都是腐朽的教育带来的弊端,既然教育没有带来能力,学生就失去了可以作为凭借的东西,只能从低俗的成功学里找些浑浊的,容易获得的,比如说什么人际网络之类的提升自己的信心。他们积极的奋斗,也仅限于好好生活,梦想离他们远去,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4. 兴趣付出。
恶意的掩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国教育最乐意做的事情,中国人传统思想似乎有这种倾向,任何要努力和刻苦的,都不是快乐的,能快乐去做的事情,都是不值得去做的。所以读书只有变成一件让学生深恶痛绝的事情,才会变得是值得去做的。
教育不仅仅是抹杀了学习的兴趣,很多其他兴趣都被杀害了。幼儿早早的就进入了考试系统,童年的快乐都牺牲在了学习之上,很多人对于自己的幼年回忆局限在读书之上,这是不正常的。从童年开始,就要不停的为考试担惊受怕,把时间都花在的读书上。本来可以发展的一些兴趣,诸如看课外书、篮球、乐器等等,都被视为是不务正业而被排斥,今年虽然经常听见有父母给孩子学习好几门乐器,其目的也不过是为了高考加分,很难想象如果这些孩子提出要专门的学习乐器,不去读书,他们的父母汇采取什么手段抵制。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浪费在教育上,自然就失去了发展兴趣的时间,那么孩子在空余的时间只能陷入不需要培养的,很粗浅的比如玩网游之类的活动,深深的沉迷,不能自拔。
5. 感情付出。
教育轻视个人感情以及个人正常的欲望。许多本来属于天然的人性都被扼杀了,成绩似乎和人性是不相容的,所以老师们自然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存成绩,灭人欲”的道路。教育天然的割裂了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在学校里也难以建立正常的情感联系,因为学校仅有可怜的一点下课时间往往都被老师占用,所以在教育生活里,学生实际上和整个社会都缺少交流,感情偏向淡化。要建立和谐的社会无从谈起。
二十年圈养在学校,课余的大把时间花在做繁重的作业以及各种补习,失去了面对社会的能力,家长们为了不干预孩子学习,也不在孩子面前展现为人处事的道理,所以对于社会,学生并不能建立认同心理,而会产生排斥,一个表现就是许多大学新生开学报名的时候竟然不敢一个人来,而要父母陪伴。他们是在害怕什么呢?他们害怕这个社会,他们融不进这个社会。
另外一种感情就是对于教育的感情的,学生都是对教育抱有很大的信心,任何教育是他们改变人生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契机,但是那些好学生却突然发现,自己不仅没有改变任何命运,反而还把本来就拮据的家庭弄得更为贫穷。那么在初高中被自己和老师嘲笑的,所谓的不学无术的人虽然没有大富大贵,却已经在自食其力,而游戏的大学生毕业后却连工作都找不到,他们不把原因归结为教育之上,反而认为是自己文凭太低,学校的名气不够响亮。又花上家庭大把的钱到无意义的硕士学习之上,毕业了更加的远离社会,和社会格格不入,找不到工作。
不过那些优秀的大学生却颇有阿Q的精神,幻想着虽然那些成功的老板之类人物经济收入高,但是他们文凭低呀,精神空虚。却忘记了文凭只要花上几块钱就能买一大堆来,却忘记了自己除了什么语数外、政史地,世界名著基本没有看过,说精神境界,怕也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发家致富的人看得名著都可以比当代大学生多得多,到底是谁没有文化,谁精神境界低,尚未可知。
6. 金钱(实践能力)收入
大学生卖的比妓女还贱,这就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的工资比农民工还低,这也是事实。有点技术的人收入都要比大学生高,而他们学习技术付出的艰辛却不及大学生的百分之一。在中国满地爬的都是大学生,而且由于教育体制的压迫,一是理论知识不够丰富,局限在考试范围的知识和考试形式的思维;二是由于长期生活在教室里,和社会长期脱离,社会需要的诸如诚实、合作、坚毅等都无从学起;三是实践能力极差,往往只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相比之下的其他人却不具有这些缺点,更受到社会的欢迎。
金钱是衡量教育的重要标准,世界上有那么多人,为了很纯粹理由而学习的人不占多数,大多数人都是因为教育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教育能给他们带来高收入才去学习。如果连这个基本的目标都到达不了,我们付出那么东西就有点冤枉。如果纯粹的为了知识,其实花费是很少的,因为世界上最为伟大的智慧和知识,在地摊上用几块钱就能买来(柏拉图、孔子等人的书籍在那里躺着呢)。教育不能带来高收入也罢,但是如果连基本生活都不能保障,或者说在受教育后反而连工作都不能找到,那就是对这个社会绝大多数人的背叛。
7. 思维收入
填鸭式的思维是不可能有任何创见的,他们把曾经有过的例子看成是万世至理,把自己的意见看成是最下贱的东西,遇到事情只会翻书,或者乞求上级的帮忙,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有“正确”的答案,即使这个答案错了,那么也错不在他,而是书本的事情,是上级的事情。
这个社会总是惩罚错误,个人的创见当然不可能总是对的,相比标准答案,失误自然更多。口头上的说鼓励创新,暗地里谁有了一个创见就马上打压,容不得半点错误。而错误是创新的前提,没有错误就不会有任何的创新,所以大家自然就偏向标准了。
教育制度没有教授出什么知识,似乎是告诉我们数学的答案是什么,至于为什么是这个答案就不管了。便如高中政治里教授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至于为什么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怎么运动的,运动的规律又是什么,都是不管的。到了回答问题的时候,看到有人说了世界是思维的,就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因为世界是物质的,所以世界是思维是错误的,这只是中国教育特色的一个缩影,类似的例子成百上千。我倒是很疑惑这样子的文科,到底是能锻炼什么逻辑思维,或者是对人隐性的发展起什么帮助。本体论的争端几千年来都没有停止过,却在中国教育上神奇的得到了一致,我不知道这是值得可喜的,还是值得可悲的,这些自认为掌握了真理的学生,还剩下多少的思维能力,也是值得怀疑的。
教育本身是为了智慧而不是为了知识,所以知识的正确与否不是主要的目的,只要培养起思考的智慧,教育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比如在古代,大家都相信地球是方的,说地球是圆的会被人笑,甚至是被看作是不正常的,被人排斥。问他们为什么相信地球是方的,他们就拿出一本圣经,圣经说得自然是不会错的,所以地球就是方的,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如果到了现代,怀疑地球是椭球形的人是会被人嘲笑的,也许是会被当成是转牛角尖的疯子看待,但是如果叫那些掌握真理的
叫他说出些道理,他们也只能搬出一本教科书,说:“你看,书本上就是这么写的,有的怀疑吗?”
真正上过太空,看过地球是椭圆的人很少,而且即使是看到过,也不能排斥也许是光线折射的原因,产生了地球是椭圆的假象。绝大多数人都未经思考,便接受了书上的一切,其本质和古代人是毫无二致的。所以所有不值得怀疑的东西,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其实都是很值得怀疑的。这种怀疑才是真正教育应该培养的,没有怀疑,普遍的接受,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书上说世界是唯物的就是唯物的,是唯心的就是唯心的,还要花时间思考什么?
有人会问:“如果让你证实难道你还绕地球跑一圈?我们只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吧。”
那么我会回答:“是的,难道哥白尼,不就是做了比绕地球还艰巨的作业,才证明了地球不是世界的中心吗?他如果接受教条,那就站在当时巨人的肩膀就好了,多少的安逸。”
做学术不能偷懒,必须要有绕地球跑的决心,只是人的有限,只需要在自己的领域内怀疑一切,其他的观点从众一点也没什么关系,但是绝对不是接受,而是抱有怀疑的默认。而那些坚定的相信地球是圆的,要他证明,却只能搬来书本,指指点点的那些人,即使他们相信的是正确的,他们也是卑微的。怀疑地球是圆的正确性的那些人,即使他们得出了一个错误答案,他们还是走在之前的人的头顶上。
这就是教育的目的,而中国教育背道而驰,给出了一些看似为真理,实际却比地球是圆的还经不起考验的论点。只要求记忆而不是怀疑,这就本末倒置,不得要领了。
四、从理论角度思考教育
1.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单一,并且脱离现实,毫无启迪性也罢了,更多的还是为了考试而编著。一本教材的理论不完整,论点随意给出,却没有理性的论据支持,粗浅不堪又不允许学生怀疑和挑战,获得不了任何的尊重,只是因为和凭借着自己作为考试唯一的标准答案的地位大行其道。
整体的教育内容偏向政治化,喜欢口号及假大空的话语。
比如大学的教材,本来就有世界最著名的教材在那里,偏偏每个学校都要自己编著一本,东拼西凑,概念多而理论少,根本不适合学习,只能当成是应付考试的参考书,因为考试也偏好考概念而非如何应用理论。我们开始学习的时候就比西方落下了一大截,别人用大师的教材,我们用不知名的某位校内教授的教材,更不用说其他的。
2. 教学方式。
教学以老师为主导,老师是教学的中心,是不容质疑的权威,凡是老师的意见都必须毫无原则的接受和遵守,否者就以给予极低的成绩作为惩罚。而既然是权威,老师们自然就不追求让学生认同,而准备大量的论据以支持其学说。只是像专家一般给出一些教条,和基于教条的一些作业,让学生记忆和应付。照本宣科成了老师最好的代名词和象征。
如果学生提出了质疑,则这些老师便会强调,如果你不听我的,可以,只是你没有分数罢了,这样使学生屈服在他意见的淫威之下,得不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教学系统。
我国教育系统的主要目的在于选拔而不是发展,与世界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小学、初中、高中这大约十二年时间的教育都是为了高考的一刻能分出三六九等,至于教授什么是无关紧要的,现在语数外、政史地似乎还能迷惑人,让人觉得还有一点点的作用,或者说即使没有显性作用,还能提高什么综合素质之类。但是理智的人会知道,这些并不会带来任何的素质,每一个受过这些教育的人,仔细的想想现在还剩下的知识,还有分析一下现在的思维是否是那是考试思维的沿袭就能知道,
只要仔细思考,就会发现,我们的教育是奖优惩劣的,本来按照教育的理念,优秀的人应该培养起自学能力,而成绩差的学生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才是合理,普及教育本来就不是为了让懂的人更懂,而是让不懂的人便懂。这些姑且不论,我们单纯的看看奖优惩劣的教学系统会带来什么不公平。
假设有两个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在小学入门考试的时候,一个孩子不小心做错了一题,而被分配到一个差一点的学校,而另一个到了一个好一点的学校,因为两个学生品质性格都差不多,所以在好一点小学的学生,考初中的时候考到一个更好的初中,差小学的学生考到一个更差的学校,因为存在奖优惩劣,他们的距离越拉越远,以至于到了考大学的时候,一个人可能考到了名牌大学,另一个只能去专科。而他们本来的差距是很小的,是这个教育系统不断的放大他们的差距,造成现在如此悬殊的对比。着自然是很不公平的,因为他们两人其实都有平等上名牌大学的能力和权利,而另一名学生却被无情的剥夺了。所以当你考上名牌大学而你同学考上专科的时候,不要以为这是因为你们两个有多少大的差距,而仅仅是因为你运气比他好那么一点,又生存在这一种制度之下。
如果要避免这个不公平发生,第一可以平衡教学资源,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权利,而本来细微的差距不至于被拉得过大;第二就是用开辟多种渠道,不用文化成绩来决定一切,让每一个人都有多种渠道学习,和走向成功。
4. 由教学方式导致的背书式学习方法
背书和被老师给的教条是唯一正确的学习方式,广博的阅读课外书只会被视为不务正业而受到排斥和打击。学习容不下思考的空间,也没有一丝思考的时间,考试只会按照老师的意见来批,那么大家都只能按照老师的意见来答,老师的意见想要清楚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毕竟我们又不是他,怎么知道他想什么),又怎么顾及得上自己的意见。唯一的思考只是猜测着出题人的意识,思考着用什么答案才能愉悦出题人,却忘记回答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结果是单纯背书和思考出题人想法的的傻子获得了高分,真正思考的人只能惨淡经营。
5. 评价制度
以单一的考试作为评价人的标志,世界上其实有很多人是值得尊重的,比如体育十分优秀的,比如唱歌很好的人。但是在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面前,他们往往是被遗弃的人。
腐朽的用标准答案的考试来区分人,是十分可耻的,因为他只给了背书的人机会,而不给其他的人机会,世界上
有一种现象十分的奇怪,也许也只有中国才会发生,在一个拥有近几亿学生人口的地方,出来一张考卷,居然各地的考生,不管是北京还是西藏的,都能回答出基本相似的答案。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和我说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那我会感到十分奇怪,如果大家都是会思考的人,为什么答案会如此高度统一?假如是数学等学科尚且可以说得过去,可是为什么连文科都会如此?都说文科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这也意味着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答案,而中国却能做到不管几个人都有相同的答案,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如此出去的学生会有什么创见,能起什么作用?
6.高考
失败中的失败,替代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不至于说是找不到,只是不愿意去找罢了。
高考是世界最不公平的制度,也上面的分析其实已经得出了。
高考实际上就是一个选拔机制,而教育不是为了选拔,而是为了培养,在一个很低的层次分出三六九等,还不如不要区分,把所有人都培养成九等以上。实际上没有高考,难道我们就不能把优秀的人区分出来吗?市场其实就能做出区分,我们并没有刻意的把手机分为三六九等,但是市场就会告诉我们手机不同的价格,两个性能不同的高质量手机,凭借着人的主观判断是如何决定那种手机能卖的比另一只贵呢?只能凭借着个人的偏好,但是个人的偏好毕竟是个人的,换一个人也许就有不同的结果,那么谁的判断才是正确的,哪只手机应该获得更高的价格呢,凭借着政府组织的规定来吗?政府的判断又一定是正确的吗,即使政府能判断出哪一只手机贵,那么贵上多少呢,为什么呢?如果要一个所谓的客观公正的评定制度,我想政府也只能规定一个考试成绩,把每一个性能人为的附一个值上去,加总算出总成绩,成绩高的就卖的高,然而实际上这种赋值一个是没有科学依据,只能和社会偏离,一个是有政府性能歧视在里面,政府凭什么判断一个性能要比另一种性能要好呢?实际上这种判断不需要政府来做出,我们本可以十分的省力,因为市场是综合了社会上所有人决定的产物,其完全可以做出最为综合的判断。
同样的,劳动力的价值本身就可以在市场中得到承认,人为的定出三六九等,完全没有意义,因为他只能和市场适应,最后谁的技能高,还是市场决定。而精神的高低,更不是高考所能评定,不过这个也是个人的事情,个人精神的层次,似乎不需要高考来贴标签,每一个人自己会做出自己的评价。
与其比较个二十年,然后把三六九等学生分出来,用四年对他们进行真正的发展而不是选拔,还不如把二十年都拿来发展我们的学生,经过二十年,等大家都发展到一个很高的高度的时候,还有必要把人区分吗?
五、从政治角度分析教育失败的原因
1.教育只是为了发展经济以及减少失业率的一种手段
政府把教育看成是发展内需和减少失业率的有力手段,至于其启迪明智的目的倒是便的弱化。为了减少社会上的失业率,政府不从提高教育质量入手,反而去扩招,和延长受教育的年限,这样把本来要走向社会上的劳动都赶到了大学中,那么同时社会的失业率自然就大大下降,这种方法比起提升教育质量来说简单的多,政府自然是欢迎的。而且,当教育年限提高了以后,家庭的储蓄率会大大升高,给投资提供不可缺少的资金。教育本来就可以说是一个一般家庭最大的一笔开销,教育时间延长了,那么家庭花销会大大上涨,把本来省起来不用的钱都花出去,扩大内需。
教育成了发展经济的牺牲品,这是极为不理智的,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短期内的经济和失业率当然会有所改善,但是从长期来看,就以这种教育,是不可能支持未来经济发展的。
而且这样并没有提高整个市场对于劳动的需求,而且由于大学扩招,大学生被培养的倾向于找工作而非创业,加剧了就业问题。
2.教育以维稳为主要目的
政府对于知识分子是极为不放心的,从历史来看,反左、反右、文革等主要针对的打击对象也是知识分子,所以政府对于教育就极为限制,在理工科为了发展经济可能会开放一点,而在文科就一定是采取高度的监控,以防止有独立思想的人产生,独立思想的人无疑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是他们也会质疑和挑战政府权威。相比之下,独立思考的人只对社会有好处,而对于政府来说却是一个麻烦,所以政府也就倾向于打压这方面人才。从目前出的大家就可以看出,中国在过去的几千年都是一个思想极为发达,而科学极为脆弱的国家,而目前中国大陆却是自然科学家要远远多于社会科学家,而且所出的成果,和各自的地位都是自然科学要高。
比起产生对抗的知识分子,政府还是倾向维稳,宁可愚民也不愿意开启明智,更是把自己的政治观点不停的在教育中灌输,以达到民众在政治上的统一思想。
这是没有必要的担心,其实随着中国的日益民主化,知识分子趋向于改善中国而不是对抗政府,对政府的规劝都是为了政府能更好的发展,启迪明智比愚民政策更能维护自身的统治。
3.政绩工程
教育也是官员政绩的一部分,学校是一个地区少数的几个门面,上级领导下来参观,由于时间的局限,不至于把整个地区都走过去,只能按照安排去几个点看看,也就是那少数的几个门面。所以政府当然会把所有资源都集中到几个学校当中,其他学校是怎么发展的,那就只能让他自生自灭了。
现在也好像是有这种心理,认为培养少数的几个一本比培养出一堆二本要光荣的多,所以都倾向于把所有资源都投入那少数的几个人手上,而那些本来应该属于可以上二本人的资源,都被剥夺了,这也是政绩工程的一种表现。
六、反驳读书有用论
1.文凭高的就业好,地位好。
即使没有受过社会学的训练,只是简单的看看已有的现象,也能发现似乎重点或者是名牌大学的学生的确是要比那些二本三本,甚至是专科的学生要优秀的许多,他们所获得的经济及社会回报都远远高出他们,所以就形成了一种假象,认为只要经过教育,获得了一个较高的文凭,到了一个档次更高的学校,那么就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逻辑错误需要避免,就是后此谬误,说是只要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就把先发生的事情当成是后发生事情的原因。我们在教育上同样犯了这个错误,认为高层次的教育和成功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国的教育主要的目的在于选拔而不是培养,高考会按照成绩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虽说这种区别忽略人天赋的多样性,但是无疑,成绩优秀的人,要么是十分努力,要么就是十分聪明,或者两者兼有。清华北大的学生不说其他的差异,他们能考上中国最高的学府,就已经是证明了他们的努力和聪明,这样的人当然容易获得成功,因为努力和聪明是达成成功很重要的手段,但是努力和聪明却不是从学校的教育而获得的,聪明很明显的是天生的,努力也有很大部分是个人因素产生的。如果说努力是在课堂中学习而来的,那么我们就很难想象为什么在一个班级里面勤奋的人都是少数,而偷懒的却是绝大多数。
我们再来做一个假定,进一步的打破教育的内容,我们就把教育的内容从看似对人有显性或者隐形的影响完全刨除。我们就假定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学的内容是对当代社会毫无用处的,比如说拉丁语,我们很难说拉丁语对除了对古罗马很感兴趣的其他人,还能有什么作用,对人的隐性素养有什么提高。但即使是学习的内容都是拉丁语,我们只要也按照高考的制度来,让中国学生学习十二年然后用高考成绩来区分三六九等,让优秀的学生去名牌大学学拉丁语,差劲的学生去二本或者专科学拉丁语。那么在社会上能获得成功的,看起来还是名牌大学的,即使他们学习的东西毫无作用,因为我们所学的东西都一样是一样没用的,所以大家毕业了的水平都为零,而那么拉丁语学得很好的,都是一些勤奋和聪慧的学生,当然是他们容易获得成功。这也就证实了其他名牌大学看似成功的机会多,不一定就是由于受到了教育,而仅仅是一种选拔的制度的分成罢了。
如果真正的需要比较教育给人所带来的收获,我们就必要把其他的条件保持一致,把初高中毕业的人和名牌大学的人比较是不合理的,因为他们把人的因素改变了,初高中就辍学的那些人,除开极为少数是因为极度的不能和教育制度相容的,基本上都是因为不够聪明,或者是不够勤奋的那些人,这些人在多数场合都是必然失败的,要比较,就要把人统一,只能假设同为一名一样的学生,他如果走教育这条线就会考上名牌大学,那如果初中就辍学,到社会上历练,那么基本上我们会认为,在社会上历练更能获得实用的技术和高度的精神境界。
另一方面,在实践的基础看,我们最高学府出来的学生竞争力却比不过国外一般大学出来的学生,这个就能充分的表明中国教育的失败,如果中国完全接受了外国的教育体制,那么他们获得的比现在要多得多。
2.传统教育改变命运观点的影响。
知识改变命运,却并不是说什么知识都能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却也并不是什么教育都能改变人生。当今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大家都已经知道他是没有用的,就不必对他抱有任何幻想。事实雄辩的像我们证明了人生的道路不仅是中国教育这一条,当然中国教育能彻底的改革,我们认为教育改变命运完全没有问题。而如今的教育体制,在社会上学习投入的更少,获得的更多。
3.大众文化的影响
让孩子读书只是因为其他人也送子女去读,更多父母不是为了孩子未来着想,而是因为自己以前成绩不好,希望在孩子身上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任务,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自己那可怜的虚荣,“哟,你孩子成绩真好。”却不想想这个成绩究竟有什么用,除了到处炫耀能给孩子带来多少实质上的帮助。
4.公司对于文凭的要求高
文凭只是对于没有能力的人来说的,前文已经介绍过,如果两个应聘者都拿不出自然只能比较文凭,文凭高的人至少说明了他们够勤奋,够聪明。但是其实这两点的效果没有那么大,如果你能证明你的能力,当然没有理由不会要你,而录用另一个没有能力,而有文凭的人。
怎么证明自己的能力呢,不是坐着说:“请别看我文凭,看我能力。”
能力是一种很难一次性量化的东西,必须有大量的实践才能证明,而招聘会是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的,于是企业为了省力,就偏向于文凭。
5.不受教育还能干什么
社会的单一评价标准没有给不读书的人多少机会,也没有给未成年人多少工作机会。
七、对于教育的一些建议(粗略)
1.农村教育。
因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教授农村的老师的学历大多也就是初中高中,不能期望中这样环境下出来的孩子能取得什么好成绩。高考摆在那里,虽说农村的孩子也能去考,得到的也是和城里孩子一样的考卷,但是农村的孩子以什么能力来考呢?从破旧的课桌,和低水平的老师教导出来的孩子到底有什么竞争力,就好像是一场比武,规定上看起来很公平,双方都没有外援,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但是一方你给他锦衣玉食,一方却吃着残羹冷炙,最后比武的时候当然是锦衣玉食的能取得胜利,这种形式还不如直接就把有钱有势的送入大学,何必给农村的孩子以渺茫和不切实际的希望呢?农村的孩子基本没有上大学的希望,大多数人都是到初中,或者是高中就外出打工,而初高中的教育并没有让他们适应社会,反而把他们身为农村人仅有的吃苦耐劳等品质磨得一干二净,失去了唯一可以凭借的品质,只能浑浑度日。
农村的孩子需要教育的是一门实在的技术,在现实中讲一种形式上的平等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更是对于农村的歧视,农村不适合开展义务教育,即使是义务教育不用学费,然而我们却不能仅凭农民在学费上没有花费就忽略农民为了教育所要付出的,如果不受这种无用的教育,或者是去学了一门技术,那么这个孩子在很早的时候就能为家里挣钱,改善家庭,去了学校,钱挣不到,失去了改善家庭的机会,就是农村所付出,这种类似的机会付出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
现实是农村的孩子即使有了形式上的平等,有上学的机会,也有平等进行高考的权利,但是实践上农村的义务教育的资源不足,我们可以知道大多数农村学校,不仅是硬件设施,而且老师的素质也不高,基本上是初高中毕业者,学生在他们那里如何能发展,农村孩子即使花上十倍的努力,学到的东西也没有城市孩子一倍努力获得的多,并且,我们似乎也没有什么权利叫农村的孩子学得要比城市孩子努力吧。
只有好好发展技术,把本来投入到义务教育的钱都去开展技术学校,当然字句这些基本还是要教授,但主要还是让农村的孩子掌握一门技术。要留在村子里的,把种植和养殖教给他们,要去打工的,就教实用的技术。这样子先让农村的人富起来,在让他们的孩子选择是不是接受义务教育,这样实际的多。
如果希望一步登天,说这样对农村孩子不公平,让他们接受义务教育,才是对他们最大的不公平。
2.改变教育制度,虚心学习西方。
现代的教育本身就源于西方,中国古代是不具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古代的教育无论是教学内容、方法、评价制度都与现代不相符合,更何况古代的教育只是针对少数贵族的精英教育。我国的教育要发展,就必须全面的学习西方的教育体制,适应中国的国情似乎是只有在完全学习和吸收西方的教育理论之后才能做的事情,而且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也决定看他其实更应该是一种普遍的理论,因为小孩子并非经过多少社会的侵染,所以全盘的使用西方教育制度并没有什么不妥。
西方的教育制度就果真比中国的好吗?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我们多年的教育并没有得出任何创新,基本的教育模式是照搬苏联模式,近年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政府都是比较谨慎,强调不照搬,而实际上学习的都是一些皮毛,本质上还是苏联的那一套。要想真正的说什么不照搬,起码是要把本质先学来,否者无从谈起。以这样形式的模仿,造成了教育的缓慢发展,然后反过来去责怪西方教育有问题,是无稽之谈。
西方的文化的抵制确乎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双方在意识形态上是有分歧,而对于教育方面的抵制却毫无道理,我们的教育不如别人,除了照搬还能如何,中国教育真有特色的话就不至于有如此多的问题。教育仅仅是一种工具,和市场的性质是一样的,没有资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区别,有效果就借鉴,效果不好是学得不彻底的问题。
3.重新学习教育理论。
当然是丢弃陈旧的教育理论,重新学习教育的知识。
4.更新培养教师的制度。
老师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冉云飞《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