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节。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
屈原据说是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的《离骚》被奉为体现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经典之作。
读《离骚》读出来的无非是四个字:忧国忧民;66我老人家发现,读《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同志的微博也是这四个字:忧国忧民。
例如:
@胡锡进:假如我不是中国人,我一定会活得敞亮,少很多纠结。我会看中国热闹,它又大又穷又折腾又没人缘,人多得像蚂蚁。它的发展更像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挣扎,是全世界优雅人士的笑料。可惜我就是中国人,生在国家和所有国民与命运抗争的激流中,看遍成功,也看遍失败和殊死般争执。我爱、恨、心疼这个国家。
呵呵。
胡锡进同志的微博虽然没有《离骚》的文采,但如果他的微博是出自真心而不是虚假宣传的话,那胡锡进同志就是屈原再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屈原。
66我老人家觉得吧:
屈原也好,胡锡进也好,如果一个人“我爱、恨、心疼这个国家”,那一定是这个国家出了问题,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情绪愈高涨,爱国者愈多,这个国家或民族就愈到危难之际,因为爱国者的愁绪一定是与爱国者所在的国家、民族的衰亡联系在一起的。
屈原时代的楚国,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国家濒于灭亡而楚怀王尚不自知,于是屈原“愤而作离骚”。
胡锡进时代的中国呢,“又大又穷又折腾又没人缘”。66我老人家冒昧揣测,胡锡进同志的“没人缘”应该是指中国因“中国特色”而被全世界人民瞧不起;至于“又穷又折腾”一定是指近期中央政府再一次信贷大放水,但中国的股市却仍一个劲往下跌,强心针对中国经济已经不起作用了,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中国所有的问题都将水落石出——作为媒体人,胡锡进有这个预感。
当年的屈原,抱着“荃不察余之衷情”的忠君爱国情怀投了汨罗江,当地的老乡怕江里的鱼吃了屈原,就住水里投用芦叶包的稻米喂鱼。这个习俗传到现在,就是我们今天的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当我们今天吃粽子的时候,我们虽然都知道楚国已经灭亡了,但我们并没有亡国之恨,也并不觉得自己是亡国奴,只觉得粽子好吃。
——由此可见,爱国主义始终是个无趣的话题,如今中国人吃粽子如其说是在纪念屈原,还不如说是在嘲弄和唾弃爱国主义。
胡锡进同志也爱国,但胡锡进同志会不会投汨罗江呢,咱估计他不会。
因为如今的汨罗江还不知有没有水,有水也不知道会否齐腰深,胡锡进如果效屈原投汨罗江,只会摔个嘴啃泥,淹是淹不死的;万一不幸还是淹死了,水里也没有鱼(江水污染了或鱼被捞光了),用不着往江里投粽子。
——由此可见,在现代中国,要想当个屈原式的爱国者,也是注定不可能的。
呵呵。
打住,不说了,咱吃粽子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