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龙:《离骚》的时间意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132 次 更新时间:2024-09-28 01:04

进入专题: 《离骚》   屈原  

赵玉龙  

 

《离骚》作为屈原和楚辞的代表性作品,是中国文学的奇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汉代以来,文人学者就通过多种形式加以阐释解读,建构了《离骚》丰富的阐释史。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离骚》有一条始终伴随全文的阐释线索一直未被重视,就是屈原紧迫的时间意识,且在《离骚》主题思想形成的不同阶段和屈原思想品格的塑造中,均有明显的“时间”标识语词,这在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厘清这条线索,对于更具体地体会诗中激动人心的感情和更深刻地理解屈原的思想品格均有特别的意义,这也是我们读懂《离骚》的一条捷径。

屈原有着宏伟的抱负,心系民生,坚持理想,至死不屈。《离骚》作于他流放汉北期间。面对国家的衰弱,楚怀王的软弱与多变,遭遇放逐而失意难平的屈原遂以“离骚”为题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抒情长诗。《离骚》全诗共三百七十余句,其中近四十句直接和时间表述相关,意蕴内涵丰富。

《离骚》中表达的韶华易逝与君王功业未成的慨叹,是屈原爱国思想的基本底色。屈原一心希望楚国强大,即使遭到不公正待遇和打击,对君王的忠诚之心也丝毫没有改变。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语,就说明这一点。在政治上,屈原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对内主张法制和举贤授能,强大楚国;反对统治者荒淫暴虐和臣子追逐私利;具有民本思想,主张美政。尽管理想无比美好,但现实是残酷的,屈原无端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等谗佞小人的嫉恨和排挤,为此被楚怀王疏远,被迫离开了朝廷。面对奸佞当道、君王昏庸的国家现实,屈原慨叹: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这是屈原在政治理想与楚国现实产生矛盾的情况下,面对韶华易逝、岁月不待、功业未就所发出的慨叹。通过对香草的采摘,反映出屈原“朝”“夕”勤勉努力,不敢怠慢,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愿望,只是担心君王不能珍惜时光,功业未遂。

时光流逝,年老体衰,事业未成,美名不立,这是屈原所担心的,也是屈原舍弃名利、追求内在人格高尚的不竭动力。他说:“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屈原再次感叹时光飞逝,并非担心名利未得,而是恐怕美名不能建立,表明他顽强拼搏,奋斗不止,即使付出再多努力也在所不惜,进一步表明他通过“朝”“夕”努力修炼自己美好品性的过程。屈原坚信,只要内心纯洁笃定、精诚专一,能够保持品德修洁,自己宁愿时时面黄肌瘦。

屈原追求美德懿行,一心为君为国,但不被楚怀王信任,“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这正说明怀王的多变与屈原的无奈和苦闷。又说:“謇朝谇而夕替。”早上犯颜直谏,晚上即遭斥贬。即便如此,屈原已做好坚持到底、绝不屈服的准备。这里的“朝”“夕”从时间上表明屈原不被怀王信任之甚,而诗人的坚贞之志使千古忠烈之士行所当行而义无反顾。

人间没有知音可觅,屈原便进入天界。在天界遨游,他一样奋力拼搏,珍惜时间。“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在时间上,这是写屈原在天界极力奔波行走的情况,一刻也不放松,这恰与他在天上毫无所得,但毫不气馁的品性相对照。为了到达天宫,屈原说:“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他夜以继日而行,为的就是进入天宫,找到能够理解、赏识自己的明君,写出了屈原内心的急迫与焦躁。

诗人见不到天帝,转而周游求女。从时间上来看,屈原依然勤奋努力,日程紧凑。“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这表明屈原为求知音不甘失败的努力,也反映出诗人为实现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断自我完善、不断斗争的心灵历程。

在是否离开故都另求明君的问题上,屈原内心充满矛盾与斗争,他命灵氛占卜,占卜的结果是应远走他处;此后又决疑于巫咸,巫咸降神的结果,仍然是趁着尚未年老以及时机尚未过去,另求明君。在矛盾与挣扎中,屈原依然坚持内心的理想与追求,他说:“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在年岁未晚、时机还没有过去的情况下,屈原依然心系君王,初心不改,希望能够匡扶弊政,有所作为。

诗人上天入地夜以继日地追求,在历尽千般辛苦,遭受万般打击,现实无路可走,无法容诗人安身的情况下,诗人决定放下一切,远走他方,“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依然强调了“朝”“夕”的勤勉努力。想到要离开令自己痛苦彷徨的楚国,诗人心情一下变得轻松起来,好像一切都已解脱,但当先祖的灵光升起,“皇之赫戏”在高空闪烁,诗人斜睨到楚人旧乡之时,爱国之情压倒一切,再不忍离开,《离骚》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此完满呈现,令人回味无穷。

通观全诗,情感波折变化,一层高过一层,屈原在《离骚》的不同段落层次均有极为明显的时间表述,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这旨在阐述他的人生态度和政治主张,表现他的思考、努力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反映了他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状态。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否则如戛釜撞翁耳。”所言甚是。反复吟咏,从时间表述的角度切入,揣摩其中的“言外之意”,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离骚》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而且有助于把握贯穿全诗的中心思想,厘清诗篇脉络,真正理解屈原的心声。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进入专题: 《离骚》   屈原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540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