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晓锜:概念论11: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32 次 更新时间:2012-06-22 16:33

进入专题: 概念论  

叶晓锜  

美国学者墨顿•亨特在他的《心理学的故事》的结尾中,不无遗憾地说:“相对论并没有推翻牛顿物理,而只是吸收了它,并超过它来处理一些牛顿没有看到的现象。现代进化论并没有推翻达尔文主义,而只是增加了更多的细节、例外和能够解释达尔文不了解的证据的复杂情况。反过来,心理学却产生了许多特别的学说,这些学说要么后来被推翻了,或者被证明只能应用于如此有限的现象领域,以至于不能为更大和更有包括性的理论提供一个基础。”

我们能不能为心理学提供一个具有更大包括性的理论基础呢?这是我的这篇文章的立意所在,并企求给出一个解决的方案。

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生命体的意识行为。这种研究,力求使生命体的意识行为得到剖析,使人类最终了解意识行为的由来,它在我们的感官、神经和大脑中的构成方式,它所遵循的普遍必然的原则,进而造就人类知识对意识行为结构方式的知晓,使人类能够在意识行为结构方式的自我明了中,获得对意识行为的控制、调节和再造,并按照人类自我完善的设计得到有效的、至善的提升和完美。

心理学在西方数千年间一直为哲学所包括。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理学、神经学、行为学、人类学、动物学等等的发展,心理学逐步从哲学的包容中挣脱了出来,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然而,心理学的发展,面对意识这颗迷幻之果,始终感到它的难以透析和捉摸。

按照心理学的一般定义,凡大脑中发生的一切活动都是意识行为的活动,大脑是意识的中枢处理机关。可是意识这样东西,似乎并不全在大脑的中枢中。以生理学为基础的心理学家们,从生理学的种种可以直接观测和实验的现象中发现:

一方面,动物和人类的意识行为在许多方面既和大脑中枢处理相关,又和身体、感官、神经的原发驱动相关的,在这方面,人类的意识行为和动物的意识行为在许多地方是共同的,可以共同地从大脑中枢处理和身体、感官、神经的原发驱动中得到解释。这样的事实使得心理学家们,特别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一度意气风发和踌躇满志地认为,可以通过大脑和身体、感官、神经的原发驱动,直接地、原发地、全部地揭示意识行为的一切形式和内容,包括刺激、反应、性格、意志、情绪、喜厌、快乐、痛苦、判断、寻求、策略、选择等等都可以从身体、感官、神经的原发驱动和大脑的中枢处理中得到揭示、解释和说明。

另一方面,越是深入的研究,心理学家们越是感到对于人类意识行为中的观念能力、语言能力,文字能力、数学能力,知识能力、自由想象能力、艺术能力、哲学能力、宗教能力和自我意识能力,是难以通过纯大脑的中枢构造,以及身体、感官和神经的原发驱动来进行实验观测和求证的。以致一些心理学家力不从心地感到,应当把观念能力、语言能力、文字能力、数学能力,知识能力、自由想象能力、哲学能力、宗教能力,自我意识能力等,排除于意识行为和心理学之外。

此外,心理学家在长期研究中感到,生命体的许多意识行为既和大脑中枢的控制管理相关,又和身体、感官、神经的原发驱动相关。这些由身体、感官和神经所原发驱动的行为,既受大脑中枢的控制管理,更为它们的身体、感官和神经的自组织方式的原发驱动所左右。这种由身体、感官和神经的自组织方式原发驱动,既是底层的又是极为强大的,例如,性欲的驱动、生殖的驱动、饥饿的驱动、疼感的驱动、强健的驱动、衰弱的驱动、困乏的驱动,等等,与其说是一种受大脑控制和管理的行为,更不如说是一种受身体、感官和神经所原发驱动的自组织行为。

于是,心理学家们把生命体的意识行为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由大脑中枢控制管理的意识行为;另一类是由身体、感官和神经自组织原发驱动的无意识行为。

这样,心理学孕生了一个被称之为“无意识行为”的原发驱动的重要概念,并就生命体的意识行为进行了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的划分。当然,“无意识行为”对生命体来说也是的一种意识行为,是由身体、感官和神经原发驱动的自组织意识行为,这种“无意识意识行为”亦会传递到大脑的中枢控制管理,发展为大脑的有意识的行为。例如,性的冲动、激奋和快乐,既是身体、感官和神经原发驱动的自组织意识行为,会传递到大脑中枢的控制管理,生成有意识的爱的追求和营造,以及抑制和隐蔽。又如,寒冷的冬天,躺在避风、和煦温暖的阳光之下,人感到很舒适,这样的舒适,既是一种身体的、感官的和神经的原发驱动的自组织感知,亦会传递到大脑中枢的控制管理,生成有意识的环境寻找和营造。

“无意识行为”的揭示和概念确立,是心理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贡献,它表明生命体的意识行为既受到大脑中枢的控制管理,更有身体、感官和神经的自组织原发驱动,它揭示了意识和肉体之间的直接的、原发的关联,这种关联是可以通过生理学的可观测的实验而予以证明的。这样,关于意识的自我绝对,灵魂的自我绝对,及独立存在的种种见解和猜测,在生理学的意义上被科学破除了。

心理学以它的实验观测和科学张力认为:

1、可以通过生理实验的可观性和可证性来研究,意识行为是如何由身体、感官、神经的自组织原发驱动和大脑的中枢处理所生成的,也就是说意识行为是如何为机体的生理结构和生理性状所操作的。人类可以通过科学实验的揭示,由身体、感官、神经的自组织原发驱动和大脑中枢处理所造就的心理结构,以及这个心理结构是如何造就人类和生命体的意识行为的。

2、可以为人类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非理性的意识行为找到一种无意识的原发驱动,并使这种无意识的原发驱动获得由科学支撑的理论解说、认可和知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就以身体、感官、神经的无意识的原发的驱动为依据,解释了性欲在人类和动物世界的原发性、本能性和底蕴性,以此揭示了普遍存在的心灵的快乐原则。这种揭示使我们理解为何在人类的神话中、宗教中、艺术中,历史中和现实中,性始终是一种根深蒂固、经久不息的强大力量。例如,《诗经》开篇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希腊神话中万神之王宙斯对女性的引诱和交合;中国神话中的七仙女下凡;聊斋中的美丽善良狐狸精;西湖畔情深义至的白蛇传;古印度神庙中栩栩如生的生殖浮雕;美丽非凡的爱神维纳斯雕塑;莎士比亚悲剧中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中国戏曲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历史上帝王后宫的三千宠爱;帝王们的游龙戏凤、君子的怜香惜玉、文人骚客的寻花问柳、世俗小人的偷鸡摸狗;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情人、小蜜、性解放、色情业、权钱色交易等等,无不反映了这种到处注入的、难以抗拒的形形色色的以性欲为原发驱动的强大力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无意识的身体机能的原发驱动的解蔽上,为人们敞开了一种新的说法和揭示,从而给予了西方社会和文学艺术一种革命性的冲击和震撼,并认为性和宗教一样是上帝赐予男人和女人通往永恒的金光大道:人类通过性的欲望而获得快乐和肉体的永恒,通过宗教的信仰而获得灵魂的价值和永恒。

3、可以由此获得一种科学的能力,即通过机体的自组织原发驱动和大脑的中枢构造,揭示意识行为的心理结构。进而通过心理学的设计和加入,使得人类的心理结构从它最底蕴的自组织的原发驱动和中枢构造上,进行改进和提高,获得更高质量,更加符合人类幸福和美满的至善需要,同时,使得人类的种种精神疾病和精神缺陷在心理学的治疗中获得缓解和消除。

心理学的发展,在身体、感官、神经的自组织原发驱动和大脑中枢构造的研究上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例如:

(1)两性为基础的“性欲”机制。

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核心所在,弗洛伊德把性欲作为原发驱动的核心所在和最强大的无意识力量。尽管他的学说有所偏执,但他最为深刻地从性欲的角度,提出了身体自组织的原发驱动的无意识概念。

(2)集体历史为基础的“原型”机制。

在心理学家荣格看来,每个物种都有着它们各自集体历史所造就的原发驱动的“原型”。这种“原型”是各个物种在它们祖先世世代代的经验历史积累中形成的。“原型”决定了物种的本能所在,即每个物种都按照其“原型”的原发驱动而对外部环境和外部刺激作出它的独特的、原发的本能行为。不同的集体历史积累所生成的“原型”产生不同的原发驱动和本能行为。

(3)个人经历为基础的“情结”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个人经历会因某些影响深刻的事件,在个体的心灵中留下“情结”。这些由个人经历所造就的“情结”在心灵记忆的深处隐藏着,当它被某些类似的刺激或梦境所唤醒和释放时,就会以某种独特的行为方式,以及梦的方式而显现出来。心理治疗和梦的解析的关键就是要抓住这种个人经历所造就的“情结”,找到原发驱动所在,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4)刺激为基础的“行为”机制。

桑代克、巴甫洛夫、沃森、纳金斯等,他们通过精心设计的猫、狗、老鼠等动物的生理实验,认为完全可以依靠可观的、可测量的现象来建构一门新的心理学。他们认为心理学的内容是行为而不是意识,意识是不可捉摸的,而行为的规则是可以通过神经刺激的行为反应来求证的。以“刺激 —— 反应”为核心的行为主义曾一度在美国大行其道,被开发出了许多实用性的功能。例如智能的测量,人力资源的分配,职业技能的培训、环境压力的营造等等。

(5)分子为基础的“参与”机制。

医学、药理学、生理学的实验和研究,揭示了人体内部存在着种种微量元素和高分子,这些微量元素和高分子的参与对于人体活动有着极为重要作用,其数量在人体中的多一点或少一点,不仅直接关系到机体的生理功能和健康,亦关系到人体的性格和精神行为。某些微量元素如,钙、镁、锌、铁、碘、硒等元素,以及各种各样的酶、维生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等高分子在身体中的含量缺失或改变,就会从生理上极大地改变一个人的性格、精神行为,包括体表形象。

(6)感官为基础的“自组织”机制。

按照德国格式塔心理学的见解,我们的知觉意识以其自组织方式造就外部对象的感知和形象。如,当外部对象的信息进入我们的视觉意识,就会被视觉的自组织方式所格式而生成视觉样式。视觉意识的自组织方式大体有: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原则;接近或邻近原则;相似原则;封闭的原则;好图形的原则;共方向原则;简单性原则;连续性原则等。

(7)大脑为基础的“中枢”机制。

脑的生理解剖和实验,揭示了人类的意识行为同大脑中枢的构造相关,如皮层、脑沟、灰质、白质、垂体、脑桥、嗅球、颞叶等等的构造是与意识行为的控制管理密切相关的。当大脑的某些部位发生损缺、萎缩和退行性病变时,就会使得相应的控制管理功能发生变化,造成人的意识行为的种种失常。如意识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能力、方向能力、注视能力、辨别能力、意志能力、学习能力、平衡能力,等等的变化和丧失。

以上,我们看到,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西方学术界是力求从身体、感官、神经的自组织的原发驱动和大脑中枢的构造上,揭示动物和人类的意识行为,并由此摘取意识行为终极破解的金苹果。

心理学家们通过身体、感官、神经的原发驱动和大脑中枢控制的实验研究,揭示了许许多多发生在动物身上,同时也发生在人类身上的意识行为,使得心理学从哲学的怀抱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了一门独立发展的实验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所取得的种种科研成果,有助于我们从心理结构的原发构造上,揭示动物和人类的意识行为,对如何以心理结构的调节、治疗和改善,解决人类的心理问题,提高和完善人类的心理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对心理结构的研究和揭示,有几点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第一,心理学的研究既需要哲学的内省方式,又需要生理的、行为的和病理的实验方式,两者都是心理学研究所不可偏废的基本方式。这种情况亦说明了心理学的研究既是科学的任务,也是哲学的任务,需要两者联手共担。

第二,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无论是动物的意识行为还是人类的意识行为,如刺激反应、集体原型、个人情结、分子参与、自组织方式等等,都是建立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上的。因此,心理学的研究,既不能把意识行为归结为纯主体造就,也不能归结为纯客体作用,而应从主客相互关系和主客共建的经验历史进程中去观察和探讨生命体的心理结构和意识行为。

第三,心理学对身体、感官、神经的自组织原发驱动和大脑中枢控制的揭示,使得生命体的意识行为有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划分。这种划分,使得我们对生命体的意识行为有了两种重要的概念确立和互为联系。

第四,心理学的研究始终感到人类的语言能力、文字能力、数学能力、观念能力、知识能力、想象能力、哲学能力、宗教能力、艺术能力和自我意识能力等等,是难以通过身体的自组织原发驱动和大脑的中枢构造来揭示和解释的。许许多多的心理学者更感到,人类的意识行为和动物的意识行为,既不是截然分离的,它们在生理上有着基本的共同;又不是完全等同的,它们有着某种迥然的不同。

这种迥然不同是怎样造成的呢?无论哲学和心理学都曾对此感到了困惑和难以进入。

哲学和心理学的共同难题是,人类的意识行为为何既同动物的意识行为有着身体自组织原发驱动和大脑中枢控制上的共同?又同动物的意识行为有着迥然不同?特别是人类的语言能力,文字能力、数学能力,观念能力,知识能力、想象能力、哲学能力,宗教能力、艺术能力、自我意识等等,都是动物不具有的,是不能由纯身体原发驱动和大脑中枢控制的生理方式所能解释的。

此外,为何人类能够获得和拥有语言能力,文字能力、数学能力,观念能力,知识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哲学能力、宗教能力、艺术能力和自我意识能力,而与人类同处在地球生命进化大环境中的动物,为何始终不能和人类一样获得和拥有这些能力呢?其成因和动因何在,这始终是西方哲学和心理学极为困惑和绕不过去的一个坎。

当心理学还处在哲学的环抱中时,哲学家们一直企图通过意识的感知方式和内省方式,揭示刺激、反应、性格、情绪、欲望、印象、观念、判断、推理、想象、反思、自我、灵感,等等意识行为的共同基础和普遍遵循的法则。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提供了一种定格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架构。

洛克和休谟认为一切观念和知识来自经验,大脑只是一块白板,经验在这块白板上注入印制,留下的复本成为简单的观念,大脑进一步将简单观念组合为复杂观念,由此造就人类的观念和知识。

康德的先验批判哲学,认为人类的心灵以其先验的方式,即先验的知性方式和理性方式,整列和制作经验对象,造就认识的知性样式和理性样式。

黑格尔的概念论则以概念为一切规定和联系之根本和全体所在,揭示了以概念为根本的建构方式。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德国占主导地位的格式塔心理学从“错觉”成因的观察实验中认为,意识能够给进入大脑的视觉信息一种整体性的组织和意义,并由此提出就近律、相似律、方向连续律、求简律、闭合律等格式塔的心理学定律。我赞成墨顿•亨特的所说:“格式塔理论在某种方法上来说是康德先验论的现代版本”。也就是说格式塔心理学的先验的意识组织方式,同康德的先验的心灵方式,除了表述上的不同,其先验方式的版本是完全一样的。

综观心理学的发展,包括哲学的心理学思考和科学的心理学实验,我以为,存在两个非常突出而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第一,它们都把意识行为确定为一种自身先验的和天生即有的东西,或者是某种终极构造的东西。一些学者甚至寄希望于从基因和量子中,找到通向意识的基因或量子,给予意识终极的基因揭示或量子揭示。这些见解极大地局限了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使得哲学和心理学始终没有能够到达这样的思想高度,即:

1、意识不是一种先验的终极构造。意识是从生命体的主客互为和主客共建中生成和发展出来的,是以主客互为和主客共建为存在方式的。离开了主客互为和主客共建,意识将不复存在。

2、意识是一个生成、进化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既起始于生物性进化,又发展出了一种文化性进化。这种生物性进化和文化性进化,造就了不同的生命意识方式。

3、在地球生命史中,生命意识的进程发展出了三种不同的意识方式,即反应意识、知性意识和概念意识。

4、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是生物性进化的生成,它们共同地以生命体触觉为基础,前者造就单一触觉的刺激反应的经验感知,后者造就多元触觉生成合成判断的经验感知。概念意识则是一种文化性进化的生成,它通过符号表象的方式,指称和定义的构造把经验感知制作和转换为概念认知。

5、反应意识对应于低等生物,知性意识对应于高级动物,概念意识则是人类的独具。

6、人类的意识结构,其底部是反应意识,中间是知性意识,上层是概念意识。这种意识结构显现了,人类在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上有着和生物世界、动物世界的共同渊源,而在概念意识上则和生物世界和动物世界有着迥然不同;

7、在人类的意识结构中,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构成人类意识的经验方式,概念意识则生成人类意识的概念方式。这种以经验为根基,有着概念方式加入的意识结构,是生物世界、动物世界所没有的。

8、概念方式的加入,以其概念运动的普遍必然方式,造就了人类的观念能力、思想能力、知识能力、自我意识能力和概念之物的创造能力。这里,需要特别指出,对概念意识方式以及概念方式的种种建构,是不能用生理实验方式揭示的,而是需要通过对生命意识方式进化的历史考察,通过对人类符号文化活动的考察,通过对概念的本质和由来的揭示,通过人类意识结构从经验方式上升到概念方式,概念方式反馈于经验方式的运动来勘察的。

第二,在语言问题上,尽管一些心理学家在自己的研究中,感到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可以让人类得到超凡自由的心理构造来控制这个世界,可是他们始终以为对语言的使用只是意识自我发育和成熟的一种功能,而恰恰没有能够认识到:

语言的本质在于:

1、语言是一个生成、进化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经历了声符 ——部落口语 —— 文字语言三个发展形态。语言起源于声符,而声符产生于人类的生存方式,即人类群体狩猎、采集的食物分享生活方式,这种食物分享产生了分配指称的需要,使得人类喉咙里发出的声音从生物性的叫唤走向了指称性的声符,并由声符的组合走向部落口语,以及声符和文字符号的结合走向文字语言。语言的出现,推动了生命意识的文化性进化,使人类的意识方式在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的生物性进化基础上,跨向了概念意识。

2、语言是概念表象的中介。人类意识方式与动物意识方式的根本区别是:人类的意识方式是生物性进化基础上的文化性进化加入。动物的意识尽管有着种种不同的智能发展,但它们的进化历程因始终缺少语言这个文化加入的关键环节,被永远滞留在生物性进化的框架中了。而人类通过语言为中介的表象,赋予经验感知各种名称,以及指称和定义的概念规定,走向了生命意识方式进化的新的分支,同动物世界分道扬镳了,应对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以上两个极为突出和根本性的问题,使得与往的心理学在意识行为的研究和揭示中,或者偏执纯哲学的内省,或者偏执纯生理实验的观测;或者偏执刺激反应模式的行为主义,或者偏执先验的自组织方式;或者偏执人类和动物的共同,或者偏执人类和动物的割裂。如,人类是有灵魂的生灵,动物是没有灵魂的生灵,等等,使得心理学在其行进的路上,始终不能获得一个具有更大包括的理论基础。即,既能贯通和包含人类的意识,又能贯通和包含动物的意识;既能贯通和包含哲学内省,又能贯通和包含生理实验的理论基础。

在长期的哲学思考研究中,特别在生命意识方式进化和概念意识方式生成和由来的探讨中,我所取得的思考成果是,要取得这样一个既能贯通和包含人类意识,又能贯通和包含动物意识;既能贯通和包含哲学内省,又能贯通和包含生理实验的理论基础,第一,必须深入勘察生命意识进化的历史。把生命意识理解为是一个生成、进化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有生命意识进化有两种不同方式,即,生物性进化和文化性进化,相继造就了反应意识、知性意识和概念意识。第二,必须深入勘察人类的意识结构。即人类的意识结构是以经验为根基的概念方式加入,是经验方式上升到概念方式,概念方式反馈于经验方式的统一。

生物性进化造就了生物世界的反应意识和动物世界的知性意识。不同的物种,在漫长历史发展的各自主客互为中,有着它们各自的反应意识和知性意识的发展程度和各种差别。如猩猩的知性意识比狗的知性意识更为发展。此外,有些动物有我们仍不清楚的触觉方式和知觉能力,例如鸟类在远距离迁移中可能具有地球磁场的触觉方式和知觉能力。

文化性进化造就了以语言和文字等符号为中介和表象的概念意识方式的加入和在各个历史阶段和不同环境中的不同发展程度。例如,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土著部落的语言能力、文字能力及概念意识的发展程度和处在文明发达地区居民的语言能力、文字能力及概念意识的发展程度是有很大差别的。同样,农业时代人们的概念意识发展程度和工业时代人们的概念意识发展程度亦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对概念意识方式的探究和揭示,则将使哲学和心理学把握:

1、人类的意识结构是一种以经验为根基的概念方式加入,人类的智能是一种以经验为根基的概念方式创造。人类的意识行为,是概念方式和经验方式的统一。

2、观念、思想、知识、自我意识和概念之物的创造都是概念方式的建构。其中,观念是印象的概念制作,思想是观念的概念编辑,知识是概念的建构,自我意识是概念以心灵为对象的自我指称和定义,概念之物的创造是概念方式反馈于经验方式的求证。

3、概念的源头是符号文化。概念是以符号为表象的指称和定义的构造。正是符号为表象的指称和定义的构造,使得人类的意识结构获得了概念方式的加入。

4、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是概念构造和表象的中介。语言的使用,造就了人类心智模式的重大变化,使得人类的意识活动进入了用语言来进行对象的指称和定义,用语言来想和思,用语言来进行表达、交流和知晓,用语言来生成一种有着语言建构的实践活动。对于人类的意识结构来说,语言的使用在本质上是一种概念方式的加入。对语言的分析,对语言的理解,我们要跳出西方分析哲学的纯语言使用规则的研究,从语言的概念本质把握上,进入概念和概念意识方式的勘察。

这样,心理学的发展就将获得一个更大包括所需要的新的理论基础。即它将从更高的哲学综合上吸取生命意识的进化理论和人类意识的结构理论,使得心理学在同生命意识的进化理论和人类意识的结构理论的历史融合中,冲破瓶颈,取得新的视野和发展。

第一,从生命意识的进化理论上,考察生命意识的生成、变化和进化的历史进程,生命意识的生物性进化和文化性进化,以及这个进程所产生的反应意识、知性意识和概念意识。

第二,从人类意识的结构理论上,探求人类意识结构的经验方式和概念方式,概念运动的普遍必然方式,以及概念方式的建构和创造。

结语:

总的来说,心理学无论在哲学内省和科学实验上,其原创的理念和方法一直为西方所执牛耳。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心理学从西方世界大举入境,并在国内得到了追捧和应用,可是对于中国的校园和学者来说,心理学始终是一种舶来品,是一种应用工具。如同在自然科学上,中国没有自己的原创基础理论,心理学在中国的状况亦是没有自己的原创基础理论,至今仍亦步亦趋地跟在西方学者后面的学习和模仿中。

然而,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在我看来由于缺乏一个新的更大包括的理论基础,已经遇到了它的瓶颈。对这样的一个瓶颈的突破,已经在世界范围成为心理学的现实的和历史的需要。而突破这样瓶颈,则需要在更高的历史综合上,把心理学的研究同生命意识的进化理论和人类意识的结构理论结合起来,由此创立心理学发展的新的更大包括的基础理论,这是一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和任务,亦将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所致。

    进入专题: 概念论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总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4657.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