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酋午:何其艰难,中华现代文明的构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17 次 更新时间:2012-06-22 08:26

进入专题: 中华   现代文明  

郑酋午  

中华古代文明和文化何其辉煌,何其灿烂,但中华古代文明转向中华现代文明之时却是何其艰难!中华文明转型是从1861年的洋务运动开始的,从那时起到现在已经有一百五十一年了,然而,这一转型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为什么中国文明转型如此之艰难呢?这一问题值得有中华情结的我们再思考。

近代以来,中国人为了追寻现代性,进行了两次洋务运动和两次政治改良运动。第一次洋务运动从1861年开始一直延续到满清灭亡,1898年开始了政治改良运动,即著名的戊戌变法,最后目的是通过政治改良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如果政治改良成功,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就成功了,但改良被镇压了,镇压的主导人物是主持洋务运动的进行垂廉听政的慈禧太后。然而类似的变法在我们的近邻国家——日本与俄国却很成功。这次政治改良运动失败若干年后,统治者宣称要进行政治改革,慈禧不断宣称要“立宪”。但假立宪导致了革命发生。

中华民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华历史的新纪元,中华文明本来有望向现代转型,但是,由于袁世凯复辟帝制(君主立宪)不成,他死后造成国内割据,使到中华文明无法在混乱中向现代转型。本来,中华民国的建立,在民主制度下虽然各种文化都能自由争鸣和发展,但由于中华文化是我国本土文化,加上,民国政府提倡中小学生读四书五经,中华文化仍然是我国的主流文化。中华文化中的超时代精神,比如,仁、义、信、孝、廉、耻和爱国等,与从西方传进来的人权、民主、法治等普世价值的融合就十分有可能将中华文化和文明向现代文化和文明转型。但可惜的是,既有军阀割据又有五四运动爆发,使到众多的学者从左右两个方面去批判中华文化,摧残中华文化,阻碍了中华文明和文化向中华现代文明和文化转型。

从左的方面批判中华文化的代表有陈独秀、鲁迅等,从右的方面去批判中华文化的代表有胡适等。

作为"五四"运动的发轫者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猛烈地批判中华文化,不遗余力地提倡新文化运动。陈氏认为,孔儒的精华在于礼教,建基于孔子礼教精神的儒家三纲学说是中国伦理政治的本原。这种道德是宗法社会封建时代的旧道德, "中国历史上现社会上种种悲惨不安的状态,也都是这三样道德在那里作怪"。(《调和论与旧道德》,《独秀文存》,第565页) 陈独秀对孔教的看法,总体上基于这样一个判断: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水火不容。陈氏的孔教批判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时代精神,但是,陈独秀的反孔也反映了五四反传统主义的理论偏失。 陈独秀反传统主义的失误之处,在于其"传统"(孔教)与"现代"的形式主义二分法。他在"古代文明"与"近世文明"之间划了一道绝然分裂的鸿沟。他不懂得,现代化是一个"变革"和"承续"相统一的过程,从"传统"到"现代"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历史连续体。陈氏在五四时代的社会主义大潮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陈氏相信,"社会主义要起来代替共和政治,也和当年共和政治起来代替封建制度一样,按诸新陈代谢底公例,都是不可逃的运命"。(《国庆纪念底价值》,《独秀文存》,第373页)

在中国左派中,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鲁迅这样偏激的。鲁迅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概括为奴性文化。他说:“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无论中国人,外国人,凡是称赞中国文化的,都只是以主子自居的一部分。”(《老调子已经唱完》)但实际上中华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精华如仁义信孝廉耻爱国等。

鲁迅对中华文化传统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实际上是一个偏执狂,比如,他曾经说过“不要读中国书”。1925年曾经有个杂志征集名人对青年人读书的意见,许多名人都写了,请到鲁迅,他没有开书单,但也写了一篇文章,后题为《青年必读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人生离开;读外国书———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与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与厌世,所以主张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鲁迅不实事求是,他走偏锋,把话说得很绝对,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往往是决绝的态度,简直要推倒一切。比如他说“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典,百宋千年,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传丸散,秘制仙丹,全部踏倒他。”

鲁迅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与传统文明概括为吃人的筵宴,他说:这种吃人的筵宴,“但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灯下漫记》)

这是一种全盘否定!鲁迅是要大家从整体上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批判态度。

胡适也领导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全力鼓吹“全盘西化”。他认为,“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新思潮的意义》)对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持批判态度,说:“三纲五常,古人认为是真理,因为这种话在古时宗法社会很有点用处。但现在时势变了,国体变了……古时的天经地义现在变成废话了。”(《实验主义》)

对于传统文化,胡适虽有过相当激烈的批判,但这是基于他的“文化惰性”理论。胡适虽然主张“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但他与陈独秀和鲁迅是不同的,他很清楚地说明他的动机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所以,胡适先生青年时期虽是激烈反传统的,但到后来特别是晚年,又重新评估传统文化。

到了晚年,胡适更多的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继承文化中的精髓遗产,以促进自由、民主与社会进步。他说:“我们古代也曾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思想。”(《淮南王书》)胡适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塑造,他后来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相当理性的。所以,蒋中正的挽联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胡适现象说明了两种道理:第一、传统中有价值的东西,会影响所有有思想的中国人;第二、“全盘西化”是个别人的梦想,在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土上,没有任何一种势力能够“全盘西化”的。

现今人文精神衰落,道德滑坡,我们首先就要想到“五四”,因为“五四”以来造成传统文化的“断裂”,鲁迅和他们那一代人在反传统问题上的偏激就难辞其咎。如果不是五四的激进,不是鲁迅、陈独秀等一代人和后来的革命派“割裂”了传统,中国百年历史就不至于那样坎坷。

由于当时国内有众多名师从左或右对传统文化进行全盘否定,由于从1916年袁世凯死后到1949年战争接连不断,有国内混战、有外敌入侵,中国没有机会建设,没有机会实现工业化,中华传统文明没有办法向现代中华文明转型。

1949年以后,中共建政,马克思主义成为“官学”,中华文化和文明从1949年到1976年遭到彻底的摧毁。当然,主要元凶是毛泽东。毛泽东曾经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利用中国文化,毛从小就读了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思想家的著作,同时,还精通古代诗词、历代古文和古典小说。正因为他懂中国文化但不信中国文化只信马克思主义,所以他就让马克思主义穿上中国文化的外衣,以此来欺骗中国人。毛泽东运用传统文化说明的问题和展现的民族形式异常丰富、多姿多彩,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外表上具有中国文化特色,毛泽东就是这样让马克思列宁主义穿上中国服装但骨子里充满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毒素。

毛泽东这种对中国文化的"猫论",决定着他感觉可用之时就用,不可用之时就踩在脚下,甚至摧毁,最典型的是“文革”。众所周知, 毛泽东发动的"文革"不仅是一场政治经济的浩劫,更是一场中国传统文化灾难。这场浩劫使中华民族引为骄傲引为光荣的仁义道德成为一个遥远而苍白的天方夜谭。

毛泽东是一个马克思主义革命者,他的思想、心志都是革命性和专政性的,他时刻向往着创造一个崭新的共产主义世界,毛泽东在“文革”绝不仅是发泄大权旁落的怨愤。毛泽东在这个文化传统内部进行折腾,真善美与假恶丑将同时被淹没,被搅和在一起。动机与行为结果的悖论,这也许是毛的悲剧所在,也是真诚的红卫兵成了打砸抢的暴徒的悲剧所在。 “文革”有三大"成就":(1)由政府挑动民众"武斗",让民众的道德败坏;(2)文化大革命还有一个伟大的功绩,就是想斗谁就斗谁,想抄家就抄家,无法无天;(3)破"四旧"造成大批文物古迹损毁。 文化大革命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的大覆灭。

从1978年开始,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我们称之为“第二次洋务运动”,跟第一次洋务运动一样,这一次也是从经济领域的改革开始,引进工业化国家的管理模式和科技,经济也蓬勃发展,但由于实行计划与市场双轨制出现“官倒”,有识之士发现一党专制制度有问题,于是1989年的时候出现了要求上层进行政治变革的“六四”运动,这一次政治改良运动同戊戌变法一样遭到彻底镇压,镇压的主导者也是主持“洋务运动”的进行垂帘听政的人物——邓小平。然而跟历史上一样,邻近国家——俄国的政治改革却获得成功。

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邓小平的名字意味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发生了变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部分文化思想,不过是非常糟粕的部分。

比如,1992年初,邓小平在珠海视察中讲到家庭承包问题说:"家庭是个好东西,都搞集体性的会带来社会问题。如养老问题,现在老年人多了,光靠社会不行。可以让家庭消化。""中国文化从孔夫子就提倡赡养老人。"他还特别强调,我们不能学外国搞福利社会。古时讲家庭赡养老人,那是因为那个时代国家是帝王的私产,朝廷不愿出钱养老人,现在已经进入民主时代,国家是公产,养老问题应该是主要由政府来考虑,但邓小平还是把国家当成中共的私产,不愿出钱给公民养老,便拿古人的话来支持自己的谬论。这不是继承文化糟粕还是什么? 还可从邓小平使用"小康"一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件事上,看到传统糟粕文化对他的深刻影响。邓小平注意到了"小康社会"的文化影响,提出用"小康之家"来说明当代中国在解决了温饱后的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之治是什么啊?在政治上是君主专制统治,在经济上是井田制。邓小平心目中的现代化社会就是这么个样,要不他不会提出“猫论”,提出先让一些人富起来,让一些人通过手中掌握的公权力发家致富,使一些人成为权贵阶层,并设法使到中共的子孙永远轮换掌权。

由于实行一党专政制度,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加上邓小平理论的"猫论"盛行,中国社会由阶级斗争转为利益之争,唯利是图、勾心斗角、贪污腐败、坑蒙拐骗、抢劫杀人、黄黑白盛行,不择手段,无恶不作。现在的中国人中华仁义道德不认同,真不知无耻到哪天才会有尽头?

历史的发展具有延续性,中国的今天是由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不可能由社会的外部向内部作直接的嫁接和移入,而必须植根于本民族之中。所以,每个民族的发展,都面临一个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问题。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更是如此,中华文明在延绵五千年的辉煌发展历史之后,至今仍在发扬光大,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当今,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又是为了更好地把这种奇迹延续下去。但中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官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入侵已经基本上破坏了中华优良的文化传统,中华文明和文化不可能在一党专政制度下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向现代中华文化和文明转型。

中华现代文明构建,从洋务运动以来,已有一百五十一年,但其构建任务还没有完成,究其原因有三:一中国没有实现工业化,中国社会无法向现代社会转型,使到我们的视野有限,无法创造;二我们早期实行民主宪政造成割据,而后一党专政横行,中国人没有创造的环境;三我们的众多名师智慧有限,不懂得现代文化是从古代传统文化继承其精华而来,总是对中华古代文明采取决然否定的态度。所以,我国文化和文明要向现代中华文明和文化转型,首先必须实现工业化,使到我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以便提高国民的视野,为我国民主化提供实践力量;其次,我们必须废除一党专政制度,实行民主宪政,以便为文化创造提供自由环境,就此点而言,中共是中华文明和文化向现代转型的阻力;第三,我们必须正确对 待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仁义”这个中华文化的伟大道统以及信、孝、廉、耻和爱国等不朽的超时代精神,同时,与时俱进,求知识于世界,学习普世价值,迸发出无限的创造热情与智慧。但是,与五四时期一样,我国文化和文明现在还是遭受来自毛主义左派以及自由主义右派的攻击与否定。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借鉴历史经验、排除干扰和万难,继续前进!只有这样,未来三十年左右,中华现代文明才能构建完成并大放光芒!

2012-6-20

    进入专题: 中华   现代文明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民权理念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4649.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