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菲两国在黄岩岛周边海域对峙已踰一月,相持不下,似无转圜之机。中国多艘海监船、渔政船齐集黄岩岛海域,中国渔船获悉本国公务船在周边保护,纷纷驶往黄岩岛海域捕鱼作业。菲律宾军舰则返回母港,仅留下海警船和其他船只,却没有偃旗息鼓的打算。南海呈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自然引起读者的关切。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于5月7日再次约见菲律宾驻华使馆临时代办时指出,“中方也做好了应对菲方扩大事态的各种准备”,语气冷峻,启人深思。次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署名文章,强调“菲方不能将中国的善意视为软弱可欺。仁至亦有义尽的时候,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在历史上,但凡《人民日报》采用相同的口吻谈到类似事件之后,倘若对方依然无意示弱,则中国每每使用武力。
北京处理外交争端有一条基本策略,即“凡有文事,必有武备”。近日中方汇聚在黄岩岛海域的力量有增无减,在外交上又恢复强硬姿态。岂能设想,在中方高姿态的背后,居然没有军事力量的支撑?看来中国是施展“哀兵必胜”的策略,以民用船只出面同菲律宾对峙,一俟菲律宾采取鲁莽灭裂的行动,中国再诉诸动武的手段,就师出有名了。
菲律宾却师法当年毛泽东“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进(追)”的游击策略。中方船只云集之际,菲律宾军舰撤回母港,不给中方动武的机会,等到中方鸣金收兵,菲方舰船再扫回马枪。据析,菲方利用黄岩岛距离菲本土近的条件,朝发夕至,让远道赶来的中方船只“师老兵疲”,同中国打“持久战”。
从这次中、菲在黄岩岛对峙时彼此前后招式变化来看,具有浓重的大国博弈的背景。幕后的高层战略谋划,试析如下:
中、菲在南海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主权争端由来已久,远非自今日始。毋庸讳言,这次中方立场转为强硬,自然不是空穴来风,不外乎出于下述原因:
首先,东盟诸国开发南海油气资源,或邻近各国海岸綫,或位于该国大陆架上,多属少争议海域,迄今还没有哪个国家在争议性强的南海腹地采掘油气。去年10月,越南、印度签署了在南海争议性强的海域合作开发油气资源的协议,呈现从四周逼向南海中央腹地之势。越、印合作采油的趋向很可能突破南沙群岛海域。印度并称越南正在力促印度“东望”策略早日成为现实。
尤有甚者,越南还在诱导印度、日本进入南沙群岛北方海域合作采油,直接挑战中国安全利益。一旦越、印、日三国进入中沙群岛海域开发油气资源,呈现既成事实,中国形格势禁之日,悔之晚矣。鉴此,北京可能认为,倘若届时国人不能唾面自乾,则北京迟早要被逼作出强硬反应,则此刻就应该下先手棋。
或谓,黄岩岛是不毛之地,何必为此争一日之雄长呢?在大战略规划中,此说大谬而不然。据判,这次中国在黄岩岛争端中显示的强硬姿态,就是破解越、印、日三国日后抱团挤进中沙群岛海域开发油气资源的反制行动的先声。
《孙子兵法》谋攻篇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条原则运用在这里,中国同菲律宾争夺黄岩岛的控制权,既属于“伐谋”也属于“伐交”。一言以蔽之,在谋略学中,亦即“消祸于未形,防患于未然”。
其次,黄岩岛是中沙群岛唯一露出海面的岛屿。假如中国实际控制了黄岩岛,并且视为禁脔,不准他国问津,则以此为理由,中沙群岛周边广阔的海域也在中国控制之下。如此,中国在南海大大拓宽了战略纵深。
南海四大群岛中,东沙、西沙、中沙三大群岛分别位于南海的东北部、西部和中南部。这三个群岛及其外侧海域构成了一个大三角形,囊括了南海的大部份。
中国控制了黄岩岛,亦即控制了中沙群岛。然则,东沙群岛及其周边海域在台湾军队控制下,西沙、中沙两大群岛及其周边海域在中国大陆军队控制下。质言之,在这个大三角形范围内,国际水道自由通航当然没有任何问题,可是,举凡安全利益、经济利益一概被置于中国大陆和台湾支配、控制之下。换言之,这次中国力争黄岩岛,宗旨应该是杜绝外国势力日后涉足这个大三角形范围,至少能确保南海的大部份控制在中国手中。
再次,北京在与华府互动的过程中,基本断定美国在黄岩岛争端中不会“选边站”。纵使北京决心在对峙中与马尼拉见真章,也不致于损害中国外交大格局。这一节,下篇再论。
最后,北京或者自许,在近年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的基础上,控制了西沙、东沙、中沙三大群岛,不久就可以将南海经营的总体方略付诸实施了。况且,即使在南沙群岛,台湾占领了主岛太平岛,中国大陆则占领了六个礁盘并控制了战略要点美济礁,中国也不乏进退的余地。在中国综合国力再上一个台阶以后,至少可以在经济利益上做到多分一杯羹。
古哲曰:“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综上所述,看来北京在黄岩岛对峙中抱持了全局观念,而不是随兴之举。当前北京经营南海的策略还是立足于“防”,反制越南为了在南海扩张战果,同印度、日本抱成一团挤进南海中心部位采油的图谋,以避免日后事态恶化。
至于马尼拉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抗衡手段,估计北京日后会在黄岩岛修筑高脚屋据守,形成实际控制的局面,才能避免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