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福利思潮笼罩下的中国社会福利研究缺少本土文化和具体研究场域的关怀,而中国现实却让中国人的“西方福利梦想”成为一种不现实的选择,因为我们的现代化不可能重走西方国家发展的发展道路。在市场和时尚步步紧逼的情况下,中国农村中传统的福利观念在逐步地萎缩,同时农民所享受的净福利也同时在减少。如此的现实刺激着我们要冲破西方、市场和消费主义话语下的社会福利定义,从而进行社会福利的再造,只要这样我们才可以找回属于自己的福利内容并满足这种需要。老年人协会在村庄内正是体现了组织化再造社会福利的功能,如此我们才看到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关键词:村庄场域,社区组织,老年人协会,社会福利
一、问题的缘起
国内关于老年人福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老年人社会福利内容和形式的研究上,并没有对本土或者是对乡土社会本身老年人福利需求和话语的思考。而在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崇拜和对市场经济的迷失中,中国人的福利梦想仍然建构在西方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如此的想象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而本文则试图提出福利再造的话题,并在本土文化和村庄场域内去讨论我们所需要的福利内容。当前学术界关于老年人协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政治社会功能中,大部分的研究并没有从农民福利再造的角度来讨论老年人协会的功能和意义,这不能不说是这类研究中的一个缺憾。不过我们发现一些学者在乡村治理的视角下去讨论老年人协会的功能和意义时,倒是提出了对农民福利再造的思考或是对现代社会福利的反思。(贺雪峰,申端峰,修建峰,郭亮,赵晓峰,王习明,2006)
二、社区组织——老年人协会的缘起与发展
1、大李西村老年人的概况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大李西村老年人愿意独自过生活的、以空巢型家庭形式居住的占很大的比例。在该村,男性60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的老年人大概有310人左右,占全村村民的比例大约是19%。按照我们的经验判断,传统农村地区的家庭里面都是老年人跟自己的孩子一起生活的,可是在大李西村,却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都是自己生活,无论是老年夫妇还是丧偶形成了空巢老人家庭。村庄里老年人们晚年生活比较孤单,特别是失去老伴的人更加寂寞,他们没有合适的表达和倾诉的对象,生活内容单调,而且要自己养活自己。由于老年人劳动能力有限和体力的限制,有的老年人物质生活条件一般都比较差,而条件好的也往往不在物质方面的添置些什么家具。由于缺乏老年的活动组织和娱乐组织,李村老年人们的闲暇时间生活过得非常单一和无趣,打牌、聊天、闲晃、烧香拜佛或信基督教就成了老年人“活动筋骨”、“出门转转”的几个为数不多的活动节目,很难谈得上所谓的“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和老有所学”。老年人的温饱基本上都不存在问题,但是温饱之上的其他需要却很少得到满足,这样的现实也呼唤着老年人自己的组织能够出现。
2、老年人协会的成立与发展
2002年在村庄能人赵大娘(赵凤兰)的带动下成立了以满足农民文艺需求的村中中老年文艺队。赵凤兰特别富有同情心,关心残疾人、穷人、烈属、五保;还尤其热心村庄的公共事业,也很在乎村民的评价。她曾鼓动当老总的儿子及儿子的朋友捐了50万元,成为建李村小学的主要资金来源。
2003年,赵大娘主持着建造了大李西村老年人俱乐部大院。她把子女平时给的零花钱一点点积攒下来的4000元捐了出来,一些村民在她的感召下,也共捐出了5000元。她组织村民拉来几十车土将院子垫平,又盖了三间敬“老天爷”的庙房。这庙,敬的是中国普通老百姓心中的中国神——“老天爷’,而且在 “老天爷”的上方,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的画像。2004年6月初,在何慧丽的建议下,其在找大娘主持发送衣物的时候举行了老年人协会成立的预备会,将老年人分组,讨论成立老年人协会的事情。
此后,赵大娘已通过选举和推举相结合的方式产生了老年人协会的主要干部。
有了以上的这些准备工作,老年人协会的成立条件基本成熟了。2004年7月2日,老年人协会成立仪式在村委大院举行。当时,由何慧丽推动成立的城关乡陈寨村会腰鼓、健美操的文艺队也来到了仪式现场,他们作为农民文艺队前去祝贺老年人协会的成立。县妇联、县文化馆、乡党委,也都参加了这个仪式。基层干部,外来的大学生志愿者,农民文艺队、本村的老年人们,本村的文艺队,还有一些媒体的记者,一起见证了李村老年人协会的成立。仪式上何县长代表中国农业大学、兰考县政府、中国农业大学和开封市共建办,拿出了1000元现金表示对老年人协会的祝贺。
三、村庄场域下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内涵
1、老年人话语中“福”的含义与内容
在本文的研究中,“福”的含义并不等同与福利的含义与内容,但是“福”的含义却对我们理解村庄场域中的福利内涵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可以说,通过对“福”观念的讨论,我们才可以进入村庄的场域,同时才可以将福利的内容勾连起来。
通过访谈,我们将“福”的话语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福”来自于家庭生活的和谐,也就是我们传统文化当中讲的“家和万事兴”。第二,“福”是健康。“想吃东西的时候就吃,想睡觉就睡觉,想干啥就干啥,身体好才是本啊!”这同样是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的观念,我们给老年人过生日,都要送上祝福“寿比南山”或是“健康长寿”等。第三,“福”是平平安安。老年人常说,“这一辈只要是平平安安的就算是福气了,其他的都是比较高的要求了。”第四,“福”是生活有意义,有事干,有话说,有奔头。对老年自杀的相关研究得出结论,老年人自杀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老人都是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才选择用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的。第五,“福”就是子女都有出息了,可以脱离了父辈们的艰苦生活。所谓的“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朴素心愿是一直都萦绕在老年人的心头的,让子女生活的好甚至还成为了他们的人生任务。农村流行一句话叫做:“前三十年子以父荣,后三十年父以子荣”。子女事业的成功不仅证实了老人对子女培养的最终成果,而且也因为子女的成功增加了老人在村庄中的地位和面子。第六,“福”是家庭和睦、人丁兴旺。家庭在老年人的生命历程中存续的时间最长,所谓老年人可以看透很多的东西,也就是因为其生活经历要长于其他年龄段的村民。老年人都会将家庭视为自己人生奋斗的一个成果,一定程度上讲,家庭已经成为了老年人的价值归宿和生命意义的依托,如果没有了家庭,老年人的生活必定是没有意义和色彩的。
2、村庄场域下的老年人福利内容
具体来讲,村庄场域下的老年人福利内容是从老年人对“福”的具体话语中抽象出来的,具体的我们可将这里的福利内容归结为:文化娱乐型福利、物质供给型福利、意义寄托型福利、社会交往需求满足型福利和家庭和睦期待型福利。具体来讲,物质供养型的福利主要涉及的是老年人物质生活的需要,包括粮食、基本医疗和基本经济开支费用的供养,当然在本文中并不做重点介绍;文化娱乐型福利的内容主要是根据老年人兴趣爱好,或是进行文艺活动、打麻将、打扑克、下象棋、看电视等其目的在于让老年人放松和娱乐身心的内容;学习发展型的福利主要包括扫盲、学习种养殖技术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等内容的福利项目;意义寄托型的福利内容主要涉及的是让老年人有一个自己的超脱性的诉求对象和表达对象。在上面的论述中,老年人协会主张建立的庙宇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另外协会建立后改善了老年人对未来生活的预期,使得老年人对村庄的发展就更加的关心了。社会交往需求型福利的主要是指提供给老年人进行社会交往的空间和机会,让其可以充分地展现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并发展其社会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家庭和睦生活期待型福利主要是指老年人期望自己所在家庭可以和谐共处、和睦快乐的生活期待的福利需求。
总体上看,物质供养型的福利内容还主要是由老年人自己或是老年人所在的家庭供给的,老年人协会的物质供养功能主要体现在重大节日时期。而物质性福利之外的福利供给内容则更好地体现了老年人协会在社会福利供给中的优势与特色。“老年人协会给老人带来物质福利很少,但精神福利却是巨大的。它可让老人找到精神寄托,重建生活的意义。老年协会也在开始改变村中青壮年的生活习惯和对未来的看法,中青年看到老人生活得幸福,也不再对未来失去信心,生活得比较踏实了。他们不再在农闲时整天坐在麻将桌边了,而开始参加打腰鼓、跳健身舞等有意义的活动”。
四、老年人协会:社区组织的福利供给内容
大李西村老年人协会建立后具体开展的事项大致共有六项:维护老年人的一切合法权益;开展一系列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给老年人提供一个相互关心、交流的机会和场所;慰问生病老年人,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致力于提高老年人在村庄生活中的地位;协助村两委做好村民的纠纷和矛盾的调解工作,开展力所能及的村庄公益性事务;发展能赢利的福利性事业,让老年人体会自己手艺的市场价值(如手工艺品制作等),改善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部分地负责修订、完善村志。具体地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老年人协会的文化娱乐型福利。老年协会正式成立后,村庄中的文化娱乐出现了三大变化:一是老年人成了中老年文艺队的最主要成员和最忠实的观众,只要文艺队有什么活动,老年人总是很积极地参与。二是文艺队活动更频繁,节目的内容也更加的丰富多彩。老年人协会规定:农闲时段的每月阴历逢五和逢十,文艺队都要到老年人协会活动中心去进行文艺表演,活动一般是从晚上8点开始,到10点结束。村里的农户要有可喜的事情,如生孩子、盖房子、娶媳妇、嫁女子、上大学、参军、开业典礼,老年协会都会派腰鼓队或秧歌队去参与表演并送上祝福。三是文艺队员根据村庄的真实生活编排了一些弘扬村里良好风气、好人好事、宣传党和政府的好方针政策等曲子或是快板书来唱,也编排了一些与老年人协会有关的事情来唱。
2、老年人协会精神慰藉型福利。在主要体现在节庆日期间协会的领导总是慰问老年人并与其共度节日。每到中秋节、重阳节和春节,老年人协会负责人就会利用社会友好人士捐赠的钱买些月饼、糕点及花生等礼品送给协会会员。还有一次,当王世荣等孤寡老年人重病在身,卧床不起时,老年人协会负责人带着糕点、鸡蛋来到了床前问寒问暖。这样的情景,让老年人感动不已并感慨地说:“就是做鬼也不能忘老年人协会和赵凤兰会长。” 赵大娘还利用外来专家学者的捐款,帮40名老年人协会会员买了200只小柴母鸡,每户5只,希望能长大了下鸡蛋为老年人滋补身体,或者换几个平时的零花钱。
3、老年人协会的家庭和睦生活期待型福利。这主要表现在其对村庄中的调解矛盾上,仅半年的时间里,老年人协会的领导及其成员就成功调解了矛盾纠纷十几起,其中包括经济纠纷、子女敬老问题,等等。矛盾纠纷的解决及时地使不少家庭团结和睦并努力改善家庭的未来生活,免遭了物质和精神的损失。为了倡导尊老、敬老新风尚中,老人们更是不遗余力,协会特地组织了每年一度的“好儿子”、“好媳妇”、“好村民”评选活动。
4、老年人协会学习和发展型福利的供给。也许很难想象老年人的文艺节目表演中的许多动作是她们跟着电视和VCD光盘中一招一式地学来的,其困难是我们可以设想的,但是老年人都学习的津津有味。除了节目编排中的学习外,老年人协会中的老年人学习的内容有最新的党和政府的农业、农村政策的、有宣传科学技术、种植和养殖的技术等。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老年人,还有其他的老年人帮助他们去认识一些常用的汉字,这其实就是代行了政府组织的扫盲运动职能了。老年人协会还为老年人们轮流排班,每天两人一起打扫村中的道路;积极配合村两委开展各项工作。这满足了部分希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发展期社会交往能力的需求,是对老年人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型福利的供给。
5、老年人协会的意义寄托型福利供给。大李西村老年人协会创建的一项活动很有创意即创办乡村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展示了在村庄内外收集的大量的明清以来的农业生产工具、家庭生活用具和交通运输工具。博物馆的创建不仅给村庄内的老人提供了一个重温旧梦的场所,激发了老人的自豪感(这些不少都是老年人自当年自己制作的),增加了老人间交流的机会;更给年轻人和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了解村庄悠久历史,体会前辈艰辛生活和加强村庄价值认同的生动教材,培养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老人的尊重,提高了他们对村庄未来生活预期,使其发展预期部分地指向村庄内部。
五、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再造
1、村庄场域作为福利再造的背景
场域是布迪厄实践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在本文中,村庄场域主要是为了强调村庄作为一个共同体的自我的运作逻辑,村民在其中的交往逻辑,单个村民的行动逻辑,福利在村庄话语中的具体内涵。近些年来关于乡土社会的研究指出,费孝通提出的“熟人社会”已经发生了转变,当今的乡土社会已经变为了“半熟人社会”。但是尊老爱幼、讲究公德、互助有为,以集体为本位的民族精神内核,依然糅合在集生产、生活与娱乐为一体的村庄共同体当中。这就使得关于老年人福利的场域观点仍然有其统一性、延续性和稳定性。中国农民作为一个整体,以人可否与自己的内心世界、与他人之间以及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来确定自己的价值,天下大同,天人合一等就是这一思想的经但表达。这些价值是整个社会衣食无忧的基础上,尊老爱幼、礼而有信,集体伦理为内核的乡土精神在农村社会弘扬与培育的基础,也是我们讨论老年人福利的村庄场域基础。
村庄场域要求我们必须对农民的生存逻辑有个明确的认识,即生存逻辑在于,既要有温饱的物质生活,也要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在目前温饱有余的条件下,生存尊严的实现和兴趣发好、交往需要的发展是农民村庄生活的意义所在。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仍是绝大部分农民生命的意义载体。而要护住这一载体,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其物质生活的战略自是基础的,但这远不够。以组织化的手段重建农村社会文化网络,提高农民闲暇消费质量,提高农民的村庄生活福利应是与提供农民收入同样重要的课题。世纪之交的乡村社会,尤其是在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村社会发生了远较上个世纪末更为深刻且复杂的变化,集中表现在基础结构之变、农民价值观之变和村庄治理之变。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前所未有,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文化长驱直入,农村人际关联模式进一步走向理性化,村庄社会结构和农民家庭结构已经或正在经历质的变迁;农民的集体观念不断式微,村庄预期迅速缩短,集体行动的困境不断强化;乡村基层组织治理能力严重萎缩,农民价值观念松动,幸福感降低,生产生活压力剧增,乡村混混和黑色势力活动日益猖獗,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的压力增强。由此一来,城镇化引发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不得不面对村庄治理困境而寻求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释放,以更好地促进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上这些变化正是我们在村庄场域的角度需要加以具体关注的。
2、社会福利再造的内涵
我们看到的老年人协会的实验之所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是因为其对当前社会上普遍流行的以消费为基础的社会福利进行了抵抗。这种抵抗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社会福利的再造。我们在农村掉调查的时候会发现,尽管不少农民对改革开放之后的生活评价不错,但是他们也同样怀念大集体时期的生活。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是农民手中没有钱,但是另一方面是集体提供了大量的福利内容,但如今不是了。在未来,随着现代传媒力量对乡村的渗透,城乡阻隔将会进一步消失,农民的福利将会越来越依靠货币交换而实现,大量的物质欲望被制造出来,农民在诱导中进行了非理性的消费。而建立在经济收入基础上的物质福利的欲望是无法被简单满足的。况且,经济收入本身的增长并不足以维持不断攀升的消费支出,这是中国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等宏观因素决定的,短期内都无法改变。所以进行福利的再造就是很现实的选择了。“中国未来的50年,农民从经济上大幅度改善自己处境的可能性很小,而由市场经济主导的越来越将这些经济处境不能改善的农民置于边缘地位的文化却进一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长大,农民的净福利就会越来越少,农民对社会的感受就会越来越糟”。
福利,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这种满意程度有两个衡量标准,其一是生存标准,其二是发展的标准。如何进行福利再造呢?简单地说,我们要从经济、文化和社会三个层面着手进行社会福利的重建。“增进农民的福利显然不只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农民也往往缺乏自我行动的能力,这时,来自外界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力量都可以介入到农民生活中来,组织农民为增进自己的福利而奋斗” (贺雪峰,2004:58-59)。在经济层面要通过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来培育农民的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以工代赈和以奖代补就是可行的办法;文艺上是要注意发掘本土的传统文化和文艺形式,创造出适合农民需要的文化内容,要创造出让农民对生活充满希望和幸福感的作品,要鼓励传统文艺和民间信仰在一定范围内的复归;在社会层面,主要是让村民之间的人际关系更加地牢固,社会上的各种力量可以参与到农村福利的再造中来,使得农民可以重新形成组织,并为其自身的生活服务。
3、社会福利再造的组织基础
正像,作为本文论题切入口的农村老年人协会一样,社会福利的再造是离不开村社组织的。老年人协会是承担福利再造任务的直接组织载体,同时在其背后还有众多的其他组织在间接地为社会福利的再造提供着推进的作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福利再造的任务不能只是农民的任务,而是需要社会多种力量的参与才能够实现的。没有了组织就失去了进行福利再造的平台,更失去了福利再造的直接参与者,所以组织类似于老年人协会的本土和村庄场域内的组织是非常必要的。如妇女协会、文艺协会等,都是非常有益的组织实践。
参考文献:
[1]闫青春.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审视与展望[J].民政论坛,1999 (5)
[2]杨晓明.农村老年人协会在本土语境下的诠释:一种制度主义的视角——基于粤东农村的一个个案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9(6)
[3]王习明.乡村治理与老人福利——河南安阳吕村调查[J].中州学刊,2006(2)
[4]周志凯.论我国农村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J].社会主义研究, 2005(3)
[5]王习明.乡村治理中的老人福利[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5]邓燕华、阮横俯.农村银色力量何以可能[J].社会学研究,2008(6)
[6]丁艳华、万江红:农村民间组织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功能的社会学分析 [J].理论观察,2006(5)
[7]董海宁.现代农村社区福利的产生和促进[J].社会,2003(11)
[8]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赵晓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老年人协会发展—基于湖北洪湖和河南兰考两个村庄老年人协会发展的实证[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10]贺雪峰.乡村研究的国情意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11]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2]黄乾、原新.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基层老年群众组织作用研究[J].人口学刊,2006(3)
[13]李煜煜.当代农村民间组织生长成因研究[J].人文杂志,2004(1)
[14]申端锋.论农村社区NGO的发育和成长[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5]申端锋、周娴.使农村老年人协会运转起来[J].甘肃农业,2006(1)
[16]孙志祥.北京市民间组织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1(1)
[17]谭同学.老年人协会、村庄生活与民族精神[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8]王习明.中国农村的NGO与乡村治理[J].西部农村研究,2006(8)
[19]贺雪峰.乡村治理与秩序:村治研究论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0]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1]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2]贺雪峰.文化再造农民福利[J].瞭望,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