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稳中求进”作为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会议指出,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在阐述2012年宏观调控的基本方针时,会议重申必须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稳中求进”、妥善处理三者关系的要求看,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出经济增长适度回落、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的良好格局。
经济增长适度回落
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9.4%。分季度看,一季度GDP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已呈现出明显的逐季、小幅回落趋势。从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其中,最终消费贡献了4.5个百分点,占47.9%;资本形成贡献了5.0个百分点,占53.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了-0.1个百分点,占-1.3%。预计四季度当季经济增长将回落至9%以下,2011年全年经济增长略高于9%。
展望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趋于复杂,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经济增长将呈现适度回落趋势。经济增长面临的下行压力,主要来源于短期需求回调和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二者相互叠加。
短期需求存在下行压力。受世界经济复苏步伐放缓的影响,我国出口增速将出现一定幅度下降。2011年9月份以来,我国对欧盟出口增长大幅回落,从8月份之前平均20%左右的增速下降到个位数增长,10月份对意大利出口甚至出现17.5%的负增长。由于欧债危机还在蔓延和恶化,2012年欧元区经济可能负增长,发达经济体整体增速将低于2%。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虽然好于发达国家,但由于国际市场动荡、出口条件恶化、资本流动的冲击正在加大,新兴经济体并不能真正“脱钩”。预计我国出口增长从2011年的20%左右下降到2012年的10%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有所回落。2011年投资能保持较快增速,主要得益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高增长,这两大行业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0%。从2012年走势看,我国制造业投资与出口有很强的正相关性。通常情况下,出口增长10%会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长3-4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回落10个百分点左右,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制造业投资扩张。从房地产投资看,由于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待售房面积处于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未来一段时间商品房投资进度将会放缓;2012年保障房投资新开工面积有较大下降,公租房和廉租房融资难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投资增速也可能回落。即便考虑电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有所回升,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预计达到20%左右,比2011年回落4个百分点。
中长期潜在增长率开始下降。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达到11.2%,即便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为严重的2009年也超过了9%。部分人因此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处在10%以上才是正常的。其实,我国需求结构、人口结构、劳动力供求等经济基本面因素正在发生变化。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高速增长的后期。2011年,东部发达省市经济增长明显回落,基础设施投资的潜力和空间也在缩小,这很可能预示着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经济增长重回“十一五”时期高增长,既不符合“十二五”转变发展方式的现实要求,也不应成为政策追求的目标。从日本、韩国的经验看,一旦潜在增长率下台阶,扩张性政策并不能拉高增长速度,反而会刺激泡沫经济,积累新的风险。从中长期看,我国要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已经不是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和外延式增长所能解决的,必须从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通过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同时,加快我国增长动力从要素投入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转变。
受短期因素和中长期因素叠加影响,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在不爆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全年经济增长有望达到8.5%左右。经济增长适度回落,有利于抑制需求过度扩张和短缺而引起的通胀,有利于促进行业兼并重组,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也有利于逐步与“十二五”规划确定的7%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相衔接。但需要警惕经济增长下降而引发的相关风险,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行业产能过剩和企业经营困难等。
物价涨幅趋降,但长期压力依然存在
当前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形成的成本推动压力、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产生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也有前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信贷、货币投放过多所积累的货币因素。具体说,主要有劳动力成本上升,农产品价格上涨,垄断产生的低效率、高价格,资产价格上涨和泡沫,以及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等。
从2011年CPI走势看,同比涨幅在7月份达到峰值后,已呈现逐月回落态势。11月份已降至4.2%,12月份将进一步回落至4%以下。2011年全年CPI上涨5.3%左右,高于年初确定的4%左右的预期目标。
2012年CPI涨幅有望回落至4%以下,短期内通胀压力将明显减轻。首先,经济增速平稳回调,出口和投资增速下降,物价上涨的需求压力将有所减轻。其次,控物价的货币条件持续改善。M2和M1增速不断回落,2011年货币、信贷调控目标将超额实现,2012年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扩张的幅度不会太明显。再次,食品价格涨幅企稳回落。粮食产量“八连增”,初步统计,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为2012年粮食价格保持稳定奠定了基础。猪肉价格自2011年8月份以来持续下降,目前猪粮比已经回落到8以下。第四,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减弱。受刺激政策消退、欧债危机恶化、主要经济体改革乏力等因素影响,二季度以来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另外,2012年翘尾因素预计在1.5%左右,将比2011年回落1.1个百分点。
同时也应看到,物价上涨的中长期因素没有根本消除,反通胀仍具有长期性。全球流动性仍然宽松,美、欧都将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新兴经济体因外部需求下降和通胀压力减轻,将一定程度放松货币。宽松流动性、地缘政治动荡等因素影响持续存在,大宗商品价格还将高位运行。而且我国经济正处在成本上升阶段,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价格的上涨都具有长期性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产品价格温和上涨将常态化,劳动力工资提高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和扩大消费需求的必要手段,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对外依存度也将进一步上升。因此,宏观调控需要适当提高通胀的容忍度,为价格改革预留空间。要素价格改革短期可能推高物价,但中长期有利于供求关系调整和价格稳定。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曾经出现过CPI涨幅既高于经济增长,也高于实际工资上涨,而社会保持了基本稳定。所以,只要管理好总需求,积极推动结构改革,并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力度,可以争取物价水平总体稳定,并减少通胀对社会稳定的冲击。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从本质意义上说,经济结构调整是转换增长动力、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推动经济在更长时期内保持平稳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经过了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我国原有增长动力逐步减弱,传统竞争优势逐步丧失,唯有通过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012年,在经济增长速度平缓回落、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有望取得积极进展。
首先,贸易顺差规模缩小,内外平衡进一步改善。目前,欧债危机还在蔓延和恶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有所加深;美、日经济尚没有找到持续复苏动力,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动荡。加之美、法、俄等大国面临大选,商业周期和政治周期碰头,各种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伴随着出口增长的下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内需求,贸易顺差占GDP比重将进一步下降到2%以下。
其次,消费增速有所回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2012年,在出口、投资增长下降的同时,消费增速将有所回升。目前汽车销量处于底部回升阶段,考虑到汽车消费自身的更新置换周期,2012年增速将会有所提高。在收入差距较大的特定发展阶段,部分高收入群体奢侈性、炫耀性消费将持续扩张。同时,部分保障房建成入住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家电类消费增速也有望小幅回升。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左右,实际增长略高于2011年。
第三,中、西部地区将保持较快速度增长,有利于地区差距的缩小。从2011年前三季度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看,中部和西部地区平均增速分别达到12.8%和14%,比东部地区分别高2.2和3.4个百分点。现阶段,我国中、西部地区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与东部地区也有较大差距,受产业转移和能源资源需求增加等因素拉动,经济发展动力强劲。
此外,农民收入增速有望继续高于城市居民,有利于遏制城乡差距拉大;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转变,工资水平上升有利于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等。
需要说明的是,高投资率、工业占比高是工业化高速增长阶段的普遍国际规律。从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看,在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之前,工业增加值、资本形成占GDP比重持续上升。但超越1万美元之后,其占比则逐步下降。随着我国经济高增长阶段的结束,投资率和工业占比将随之降低,而消费、服务业占GDP比重也会相对提高,整体经济发展逐步向消费型、服务型、创新型经济转变。现阶段,我国结构调整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体制性原因导致的结构扭曲。主要表现为要素价格改革滞后和垄断,扭曲了资源配置,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比如,我国矿产资源总体上人均储量低,相对贫乏,但普遍存在矿产资源税费过低,甚至无偿开采;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异常珍贵,但在招商中常常出现低地价或实质上零地价;水资源短缺,但缺乏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和价格形成机制等。因此,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促进双轨利率向单一市场利率并轨,并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打破垄断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建立统一土地市场;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等。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