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维:“维稳”压力的制度性根源在哪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346 次 更新时间:2012-01-04 14:03

进入专题: 维稳  

潘维 (进入专栏)  

中国从世界最大的农业国变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人民生活质量迅速提升,面向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紧锣密鼓,各地面貌日新月异,奇迹般地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稳定问题。这些事件大多源自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活“小事”,特别是社区里五花八门的“不公平”。这种“小事”久拖不决,就会让一部分人的怨气日积月累。

科层制的社会治理难题

与革命时代相比,体系从“扁平”组织变成了“科层”组织。原本“扁平”的党委和政府管理层级增多,称为“科层化”(亦称“行政化”)。

科层化催生了有关社会治理的三大结果。第一,科层系统要求“下级服从上级”。若非如此,政令就不通畅。然而,对下面百姓中五花八门的“小事”,一些官员们可以轻易找出无数个理由不管。换言之,科层系统主要是“办大事”的机构。

第二,政府官员按规矩办事。简单说,就是“去人情化”。但法规制度是死的,法律是简单和抽象的,执行者则是活的,百姓也是活的。百姓需要解决的“不公正”问题五花八门、不断变化、经常跨越多个法规和部门。办社区生活中的“小事”,古今中外都是“天理”在前,“人情”在后,统一的“国法”居于最后。而“依法办事”要求一些官员把“国法”放在第一位,不能依“情理”办事。官员“依法办事”,事办不成,自己没责任。官员办事兼顾“情理”与“国法”则费时费力,办不好还要自行承担责任。由此,官员普遍缺乏办小事的动力;遇到棘手问题,必然来回“踢皮球”。“依法办事”事办不成,就只好靠“人治”,靠人情、靠关系。“关系”一词的内容异常庞杂,但大体属“交换”范畴,早晚要落在“物”上。

第三,科层系统缩小了干部与群众的情感交流面。多数干部并不直接面对百姓,而是自上而下层层“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致“上有千条线,下有一根针”,情感交流面缩减到了“基层政权”(名义上是社区“自治”组织)这“上有千条线”的“一根针”上面。而且,这“一根针”基本上属于科层政府的“派出机构”。基层政权要落实上级“交办”的任务,而且也要“依法办事”。在一些地方,群众生活遇到具体麻烦,他们基本无能为力。

“社区自组织”的弱化

科层化无暇顾及越来越多的群众生活中遇到的“小事”,更不妙的是扁平的“社区自组织”逐渐崩溃了,被科层化了的、“法定”的(社区)“自治组织”取代。

市场化导致社区“空壳化”。鼓励“先富”,鼓励“民营”化,鼓励社区公共服务“外包”给牟利的“社会企业”。农地承包、政企分开、乡镇企业改制、农村税费改革,等等措施相应而至。社区自治组织能够支配的财力、物力越来越少,组织动员能力越来越弱。固然,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强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然而,投入主要是直接给予农民个人,给予社区集体组织的极少。结果是社区“自治组织”既缺少积极性,也缺少办事能力。

政府需要办的大事越多,可支配的人力、物力、财力就越多,权力就越大。社区扁平组织如果不能“转化”为科层组织,就会萎缩消亡。村委会和居委会为事实上的“派出机构”,成为科层系统的最“下级”。科层系统对法定“自治组织”的“管理”越来越细,党委组织部甚至对村支书村主任候选人的年龄都提出“指导意见”。这种科层化了的“基层政权”只是在执行“上级”交办任务,而那些与居民的生活和参与相关的事情,顾及不多。北京,三分之二的居民小区没有“业主委员会”。有的小区有“业主委员会”,但名存实亡。居民与“物业公司”发生矛盾,居民之间的矛盾,全都得找政府寻求“公正”。

对“维稳”问题的新认识

“科层化”和“社区自组织”崩溃是产生“维稳”问题的根源。第一,“人民”分散为自私自利的“个人”,只能找科层体系解决五花八门的“公正”问题。社区没有了,“人民”变为原子化、碎片化、边缘化了的“个人”。个人利益得不到集体的维护,自私自利就成为理性选择,“不让自己吃亏”就是“绝对真理”。自私自利的人越多,私欲越膨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越多,关于“公正”的信仰就越淡薄,“道德文化”就越少。矛盾不能在社区得到化解,个人只好将诉求对象转向政府。基层政府解决不了,就转向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数以亿万计自私的个人,事无巨细都找无力“办小事”的政府科层机构。从此,一些个人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一些社区矛盾转化为社会矛盾。然而,各级政府无从判断五花八门的个人诉求是否属实、是否合理,遑论还有一些腐败分子谋私利,偏袒侵害别人利益的行为。于是,多数普通人产生怨气,少数人则抱怨金钱之权太小,还不够“自由”。这是维权与维稳成了一对悖论的根源。

第二,“精简机构”和“维稳支出”的不良循环。作为事实上的政府派出机构,基层政权数量多,成本高,“不方便管理”。要精简开支,方便开会“布置任务”,政府当然希望“合村并镇”,旧称“精简机构”,新称“小政府”。行政村数量大为减少,支书、主任面对的群众数量大幅增加,结果群众连“一根针”都难见到了,“办小事”就更艰难。

为什么“维稳”成为重要任务?一方面,由于科层化和法治化,“办小事”的能力不足,有心无力,无法满足社区群众对“公正”的需求。另一方面,社区自组织消失了,亿万无组织的个人和家庭只能找科层体系寻求“公正”,而科层体系不可能与亿万分散的个人“对接”。于是,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内的“潜规则”盛行,“维权”和“维稳”成为悖论。

不过,否认科层化的积极作用也是徒劳的,谁也离不开科层组织办“大事”。大事办好了,国家兴,民族兴,百姓富。但科层组织“依法办事”,不擅长的、与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五花八门的“小事”,应该让社区自组织来负责处理。

一些各层党政机构的决策者大多非常能干、自信,不愿承认自己有“办不到”的事。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有能力、有办法督促基层官员“亲民”。然而,科层体系从本质上是“办大事”的系统,无力应对千家万户五花八门的“小事”。扁平组织才能“办小事”,才能维护社区的“公正”。

以“社区自组织”为基石

我们认为,复兴“群众路线”,以社区扁平组织为“本”,沟通和强化科层系统与扁平组织的纽带,乃是我国的“久安之道”。

其一,人民民主的真正载体是社区自组织。科层系统与扁平组织功能不同,前者能办“大事”,全国的事,后者能办“小事”,社区的事。阴与阳要互补、互通,但前提是阴阳不同,两者共存。

只有草根的社区“自组织”才接“地气”,才凝聚“真正的”社区和社区生活。组织人民靠的不是“钱”,而是依靠扁平组织给家家户户排忧解难,解决五花八门的具体矛盾,维护社区“公正”。有了治理“家务事”的权力与尊严,才有“人民”,才有“社会”,才有社会的长治久安。社区“自组织”是“人民民主”的基本载体。

其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应该成为科层体系与扁平社区自组织的交流平台。各级人大,应成为社区“自组织”与各级科层体系交流沟通的平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需要大量社区“自组织”的代表者们参与。

其三,政协应当吸纳优秀公益组织的代表。建立专门的“统战”组织,赋予其“政治协商”的参政地位,是我国的一大创举。21世纪以来,全世界的政治潮流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组党”来宣传自己独立的政治理念,动员人民参政,已经过时了。在全球化时代,在全球互联网时代,围绕着五花八门,不断变迁的社会具体问题,非政府的公益组织蓬勃发展,如德国的“绿党”,美国的“茶党”和“99%”运动。这些组织多少都有全球活动的背景,却没有传统“政党”那样的严密组织。这些组织大多围绕社会具体问题而兴起,为社会提供解决问题的新理念和新颖的组织技术。新理念、新方案、新领袖层出不穷,吸引了大量民众。公益组织是新时代的政治,是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政治,是有活力的政治。

为顺应中国与世界政治的发展规律,为重建“社区”,“统一战线”工作也应重视“社会公益组织”,吸纳其优秀代表进入各级政协。我们需要“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服务于中华复兴大业。

其四,可以考虑在社区自组织的建设中培训党政官员作为党建的基石。

社区乃根基,为社区人民福祉服务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高和最集中的体现。无论管理国家各部门的工作多么出色,国家进步有多大,最终都要落实到“增进社区人民福祉与社区人民和谐”上来。

可以考虑有如下举措:一,党政机关公务员招录条件应包括两年“社区服务站”工作经验。二,科层官员在升迁前应回到社区工作站,重温社区服务的艰辛。官员们去党校“回炉”重要,去基层“回炉”也重要。他们应回到基层,回到社区,直接服务于社区百姓,由社区百姓来评价他们“回炉训练”的成果。三,党政官员要在社区亮明身份,定期参加社区党组织的活动。在社区亮明党员身份,党员干部主动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交给群众监督,是党员先进性的最好体现。四,党政官员退休后要“叶落归根”,回社区服务。退休的中高级官员是社区的天然领袖,有能力、有办法组织人民,并让人民的疾苦上达天听。回到社区做社区领袖,还能回头审视自己执政时的缺点和不足,提醒现任官员们注意改正。

阴阳互补,上下相通,使“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就有了真正的社会长治久安。

进入 潘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维稳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880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