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与建设研究》(骆小平 著)近日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篇文章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潘维教授为该书所作的序。
骆小平博士的这本著作来自她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6-2018)的“出站报告”。她的博士后研究卓有成效,获得了北大博士后研究最高层次的“博雅奖学金”。作为她博士后期间的合作导师,我热烈祝贺她的这本著作出版面世。
基于骆博士在北京、杭州、广州三地做的社区实地调研,这本书的主题是中国大城市的居民社区治理。社区的事有“公事”与“私事”之分。她分辨出的一条重要线索是,从“小事”到“大事”到“出事”又成为“公事”的过程。这个线索为党领导下的社区治理提供了方向性思路。而她特别强调的“基层协商”,把群众组织起来,有事大家商量着办,其实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精髓。北京卫视的“向前一步走”节目,是展示这种协商的典范,体现了党领导社区居民民主协商。
城市居民社区是社会治理的重大难点。我国乡村人口正在快速变成城镇人口,从世纪初占总人口三分之二,仅二十余年就降到三分之一。到本世纪中叶,乡村人口降低到10%以下几乎是确定的。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成就。然而,这种快速城镇化也带来城市治理的诸多难题甚至困境。在超大城市里,这种困境更突出。乡村是“熟人社会”,人的行为有天然道德约束;而且乡村也没多少公共财产。但城市工作场地与居民区完全隔离,居民区成为一盘散沙的“陌生人社会”。居民身边有价值高昂的城市公有财富和居民区共有财富;任何一家“占点小便宜”就能“发家致富”。占一平米电梯厅放鞋子,赚十万元;打地锁占十平米车位,赚几十上百万元;在一层圈占花园或在顶层建设违章房屋,赚钱无数。在大城市的居民区,而今频见歪风邪气导致的“破窗效应”,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办了“物业管理公司”,公私矛盾变成了“业主-物业-业委会-居委会”的四方矛盾。
谁来组织动员居民,谁来组织和引导居民进行密集协商?为什么我们强调“党建引领社区建设”?怎样理解“党建”引领?这涉及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解。
为什么执政后难以继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经济学看,因为“交易成本”。权力是支配他人的能力,分成四种:财富和暴力两种是“硬权力”;思想和(支配者的)人格两种是“软权力”。硬权力标志政权存在,软权力决定政权寿命。一旦执政、垄断了税收和暴力,执政者就难以继承出色的思想斗争能力,也难以维持为他人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出色人格。执政事繁多,坐拥钱和枪、用钱和枪解决问题,省时省力、“效率”高很多。而保持自我牺牲型人格,费时费力做家家户户群众的思想工作,写文章进行出色的思想斗争,在时间和精力上“得不偿失”。但政治学不把政权兴衰循环往复当“交易成本”问题,而当作“人性”问题,“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是人性。
毛主席曾与黄炎培先生谈到政权兴衰循环,他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是以“民主”跳出政权兴衰循环的思路。我们党一直断言: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党章和党关于百年历史的决议反复指出:“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我们党把至今指导我们的那部分“毛泽东思想”,概括为三条“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群众路线是扁担,一头挑着党在思想上的实事求是,另一头挑着党在思想上的独立自主。由此,我们党在新时代强调党的理论本土化、时代化。
十八大大以来,我们党断言:“人民的美好生活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民众劳作是为了生活,为了美好生活。人们工作8小时,为的是16小时的生活;工作一生,为的是育小养老,为后半生安全退养。所以,居民社区是百姓美好生活的基地。
居民自治是“基层自治”的核心区,是几乎一切“小事”的来源,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的落脚点,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和“人民当家作主”最重要的落脚点。所谓“小事”,就是每户群众的“身边事、烦心事、急难愁盼的事”。“小事”办不好,“大事”逐渐就办不成了。办“大事”的成就,要通过办好“小事”,才能转化为“民心”,转化为政权的执政正当性。办好“小事”意味着花大量时间在居民中做说服工作,要组织动员居民,一切依靠组织起来的群众,办好人民的“小事”。如此,才能人人起来负责,让人民监督政府。
谁来组织动员和说服居民齐心协力办好“小事”?为什么我们强调“党建引领社区建设”?我们中国共产党绝非仅是八百万党员干部组成的科层体系,更是五百万基层支部组成的扁平政治组织,其中有近亿党员,占我国成年人口1/10。党是我国广大人民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擅长“办大事”的科层体系与擅长“办小事”的扁平组织,都是党组织,有统一性,是党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的基础,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
在党的科层体系与扁平组织的关系上,在我看来,“以小为大、以下为上”构成“新时代”群众路线的原则。以小为大,才能落实“以人民为中心”;以下为上,才能体现“人民至上”。党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中心,人民就以党为中华同心圆的圆心。因此,我们需要在居民区的每一栋楼里建设党的基层组织,退休党员出力、在职党员出钱,把“群众”组织成“人民”——有组织的群众就是人民,组织各种文明的居民互助组织,解决五花八门的具体矛盾,让人民自己解放自己,让公德之风压倒不文明的歪风邪气,让我们基层各行政部门的官员受到人民监督,督促他们眼睛不仅朝上看,而且更向下看。自古以来,“耆老”就是我们中华社区自治的脊梁。
城市社区治理的困难是动态的、发展中的。难题五花八门,新难题层出不穷;在不同地区的社区里矛盾不一样,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社区里矛盾也不一样。解决一个矛盾的办法必然会引发新的矛盾。所以,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更没有全国统一的解决办法。我们只能依靠基层党组织去组织动员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在解决一个个新问题中前行、进步。所以我们强调“党建引领社区建设”。党的建设,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支部建在连上”、“支部建在村上”。
希望以这本书为开端,骆小平博士能继续关注和深入研究城市社区治理,为改善我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做出新贡献。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2022-02-28
《社区治理与建设研究》目 录
第一章 治理: 国家发展和人们美好生活的基础场域
第一节 中国之治:当代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的创新发展
第二节 党的领导:国家治理的领导力量
第三节 以人民为中心: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不竭动力
第二章 公共: 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要求
第一节 社会治理与公共性的发展
第二节 从 “公共社会” 到 “人民社会”
第三节 新时代 “共享” 理念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
第三章 社区: 国家治理与社会建设的基本单元
第一节 社区治理与建设的现有理论
第二节 社区治理与中国传统社会主义观
第三节 社区治理与公共服务
第四节 社区治理与国家建设
第四章 协理: 协商民主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格局
第一节 “协商民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的人民民主
第二节 “协理” 的全过程民主特质
第三节 “协理” 在基层社区治理的可行性
第五章 实例: 三大社区治理模式的调研
第一节 政府主导型社区治理模式
第二节 社会组织主导型社区治理模式
第三节 复合共治型社区治理的分析及思考
第六章 比较: 三大社区治理模式的综合分析
第一节 社区事务的几对关系
第二节 几种社区治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不同治理模式下的不足与对策
第七章 探索: 新时代首都社区治理与基层建设
第一节 首都社会治理的特点与治理有效的三大要素
第二节 北京市 “12345” 接诉即办工作机制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当前存在的困境与改进的对策建议
第四节 老旧小区有机更新探索的难题
第五节 老旧小区探索社区治理的新模式及对策
结语 什么是好的社区治理
作者简介:骆小平,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后,美国波士顿大学(2014-2015)访问学者,英国牛津大学(2020)高级访问学者;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生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主要从事治理领域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等多项,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三部、译著1部。曾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一等奖,首届北京高校最美课堂二等奖,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负责人及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2017-2021年度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