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审议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件。与此相呼应,17日上午,北京市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动员会举行,53家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按照计划,这些单位明年要完成改制。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将被推向新的深度和广度。改革过程中,应避免改革形式化,目标单一化。促使文化产业形成的同时,要让思想更开放,文化市场更繁荣并使之成为政治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一部分。
应避免“甩包袱”化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应该吸取教育产业化的惨痛教训。当初,过度关注减轻财政压力,将教育、文化过快、过多地推向市场,让教育部分公益性缺失。文化产业,也有和教育接近的行业属性特点。
中国文化产业的形成,不同于优胜劣汰自然产生的媒体和市场。譬如现在已经存在的许多报纸杂志存在,有特定的历史和环境,多数都有一定的行政、权力背景。如果单纯为了“甩包袱”之单一目的,势必带来系列的问题,如有的报刊、杂志推向市场的最初阶段,为了更好生存,势必重新进行市场定位。
如果不对这些单位延长关切和加强监管,会遭遇诸如媚俗、违规,甚或是游走于法律边缘的状况。特别是一些报刊,利用负面报道敲诈谋利的现象会时有发生。
应为文创提供更好环境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如果要达到繁荣有序的目标,除了在管理体制上,让文创产业在市场上更适合竞争和生存外,在创作的内容和形式的政府监管上,需要有比以往更宽松的环境和尺度。
文化创意产业的活力在于,思想更少禁锢,资讯获取更加丰富畅通。如果文化体制改革,仅仅停留在出资的主体由公家换成个人,而非从内容和形式上,确立更开放、更健康的目标。其结果无非是,增加或消失了几家报纸杂志而已。
文化体制改的关键是要制定更加透明具体的游戏规则,避免个别文创产业,过度与政治和权力联结。为文创产业提供更加公平竞争平台。
文化体制改革除了立足中国自身的环境和行业特点之外,要从一开始就要想法和国际接轨。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很多值得参考的方面。
将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某些方面应该被看做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中国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话题尽管敏感,但最终也会要稳步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既可以看做是政治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一部分,也可以看做是政治体制改革思想领域的催化剂。
更加开放和活跃的文化创造和市场发展,会最大限度地探触却不必逾越法律的底线,会从生存的角度,对政治体制提出更加积极的具体要求。
文化体制改革若能带来中国文创产业的真正繁荣并更多走向世界,其内容和形式必定更加符合传统和国际的标准。在满足本国民众文化需要的同时,通过世界性的交流,也会让中国展现和其大国地位相符的软实力,让世界不但能够看到中国全面进步的希望,也更能了解和接受中国。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201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