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你退休的时候,能不能领到养老金,会不会打折?欠发达地区已出现社保缺口,怎么来弥补?国家养老基金会不会最终难以为继?
这种担心情绪已经不是个例,发源于19世纪末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之手的社会保险制度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质疑。
近来《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等世界知名媒体不约而同向养老保险制度开火,直指其为庞氏骗局或老鼠会,而欧洲高福利模式更是被指控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罪魁祸首。
实际上,早在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就将社保斥之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庞氏骗局”。
所谓的庞氏骗局,实际上就是借新钱还旧债,拆东墙补西墙,利用新投资人的钱来向老投资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报,以制造赚钱的假象,进而骗取更多的投资。
那么,中国的社保体系尤其是养老保险的情况如何呢?
脆弱的资金链
中国大陆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按照不同的群体可以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城镇有工作的居民,对应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到2010年底参保职工已达2.57亿。
第二部分是农民对应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到2010年底参保人数达1.43亿。第三部分则是从今年6月14日开始实施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应的是居住在城镇的非从业居民,从而在理论上实现了养老保险的全覆盖。
而其中又以第一部分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为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和支付的主体。
城镇职工保险始于1991年,当年开始进行养老社会统筹的试点。1997年,中国接受了世界银行的建议,决定建立养老保险多支柱模式,建立统一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
但是这套体系运营十余年来,开始引发公众广泛质疑。其最大问题在于财务上无法做到平衡,换言之,其资金链条非常脆弱。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部分是由单位负担缴费,目前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积累账户则由职工个人缴费,缴费比例为个人工资的8%。
但由于1997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个人账户中的资金被挪用去发放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个人账户一直处于空账运行的状态。
目前学者对空账的规模估算不一,有的学者估算值为1.3万亿元到1.4万亿元之间,也有学者认为实际空账数目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根据人保部提供的数据,到2025年大陆城市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6万亿元;另外世界银行估算,从2001年起到2075年,大陆养老金缺口可能达到9.15万亿元人民币。
因此,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年轻人养老人的现收现付制度,也就是说,所有参保者缴纳的资金在当期就已经全部花光,用于支付当期退休老人的养老金。对于参保者来说,其个人账户上所显示的金额只是一个数字,实际上并不存在。
2010年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3420亿元,其中征缴收入11110亿元,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954亿元,全年基金总支出10555亿元。
如果刨去财政补贴,实际上养老保险只能做到收支平衡。但是从地方层面仔细观察,即可发现养老保险资金链条的脆弱和困窘。2010年,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地方财政对养老基金的补助超过20亿元的有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湖北和湖南等7个省市,其中上海市高达107亿元。
2001年起东北三省试点做实个人账户的实践也开始被证明难续。首先是个人账户做实时屡次遭遇缩水。个人账户本是按每月工资的11%扣缴累积而成,辽宁是按8%进行财政做实,黑龙江和吉林只做实至5%,其余后续试点省份甚至只做实了3%。
其次,更为离奇的是,在经过“做实”个人账户整整10年后,辽宁作为此项改革的首个试点省份,目前全省养老金缺口接近200亿元,最后不得不再次挪用个人账户。
这种脆弱的平衡还是建立在养老保险低覆盖率和低保障水平的基础上。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城镇人口超过了6.6亿人,而现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仅为2.6亿人,农村新农保的覆盖面则更低,仅为1.43亿人左右。一旦养老保险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其承受的支付压力将越来越大。
而养老金保障水平过低的表现之一就是养老保险替代率的下降。养老保险替代率是指一个人退休之后能拿到相当于社会平均工资多少的比例。
1995年主管部门测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应为60%左右,这一水平才能保证必要的生活支出。如果低于这个水平,许多人退休后将会陷入相对贫困。但近年来基本养老保险退休金对在职职工平均工资的水平已经从1997年的76%下降到了2009年的47%。
消失的“下家”
这种现收现付制度在赡养比稳定时还可以勉强维持,赡养比是指20到64岁劳动年龄人口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值,目前养老保险制度内赡养比稳定在3:1,即三个年轻人抚养一个老年人。而一旦出现老龄化趋势加速,现有的平衡关系必然会被打破。
财经作家端宏斌认为,所谓的社会保险其实就是一个“庞氏骗局”,即下家交了钱给上家用,必须要找到更多的下家,整套系统才能维持下去,否则就会崩溃。但现在的问题是,交钱下家越来越少,而用钱的上家却越来越多。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此前透露,中国老年人口以每年3.2%的速度增加,而退休人员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每年增加三百多万退休人员,亦即养老金的领取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大陆60岁以上老人已占全国总人口数13.26%,为1.78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
据国家人口计生委估计,60岁以上老年人到2015年将突破2亿,2030年前后,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预计将增至4亿左右,相当于现在欧盟15国的人口总和;到2050年, 60岁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4.5亿和3.35亿,这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
这种老龄化的趋势带来此消彼长的压迫效应,一方面缴纳养老保险的人数日益减少;另外一方面领取养老保险的人数越来越多。
有学者称,部分地区可能出现“负赡养率”的状况,即一个60岁以下的劳动人口赡养1个60岁以上的老人。果真如此,“现收现付”的养老金模式必定难以为继。
最有可能的结果是参保者成为自己的下家:提高退休年龄。今年年初,人保部就已经传出开始研究推迟退休年龄,而老龄化问题最为严重的上海已经开始推行“柔性推迟退休年龄”。
这个政策一箭双雕:在预期寿命稳定的情况下,推迟退休年龄实际上相当于减少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增加工作和缴纳养老金的时间和数额,即:缴纳更多的养老金,领取更少的养老金。
一些经济学家还寻找了另类“下家”:国有资产划拨以及财政补贴等。如北京大学教授李玲就建议将庞大的国有资产转化为社保体系的资金,以及将土地出让金收入也纳入社保体系。另外,加大财政对社保体系的补贴力度。
中国政府近年来逐渐加大了对养老保险的补贴力度,2010年,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954亿元,但也占全国财政支出的2.2%。资料显示,目前德国的退休金占GDP的10.3%,美国养老金占GDP的9.4%,日本养老金占GDP的20%以上,而中国养老金只占GDP的4.3%。
如今,财政补贴的力度,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其一,地方财政面临债务危机;其二,随着人口红利拐点来临,经济和税收高增长恐将结束。
亏本买卖
很多人没有想到,即使养老保险制度不崩盘,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参加养老保险也是一个亏本买卖。
退休后参保人员领取的养老金包括两个部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余额。
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以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时的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缴费年限每满1年增加1%,个人账户的余额发放男女不同,女性55岁退休计发170个月,男性60岁退休计发139个月。
2011年4月,针对一篇题为《养老保险不划算》的网帖,深圳社保局新闻发言人专门出面回应,称其说法不专业也不负责任,并举例说明:假设一普通员工按最低月薪1320元一年缴交3324元,30年只缴纳了9.9万元;而30年后,每年拿回1.2万元,10年共拿回12万元。
但问题是,如果这名员工每年将3324元存入银行,连续存入30年,即使按照最低的一年期活期存款利率3.5%计算,30年后获得的收入可达17.1万元,
在现有养老保险计发体系下,参保者收入越高越吃亏。如果计缴工资为5000元,在深圳年缴纳养老金12600元,30年共计缴纳37.8万元。其中个人账户为14.4万元,公共账户上的资金为23.4万元。60岁退休时,参保者每月可以从个人账户上支取1035(14.4万/139个月)元,从公共账户上支取800元,总计1836元。全年拿回2.203万元,10年总共拿回22.03万元。
即使活到80岁,他获得的养老金不到44万元。但是他所缴纳的养老金本金加利息到60岁就可达66万元。如果按平均寿命74岁计算,他拿回的养老金才30.9万元。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养老基金的计发方式没有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同时,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由于只能投资于国债和银行存款等固定收益产品,收益率极低,长期收益率停留在2%左右,远远低于CPI的膨胀水平。
此外,由于个人账户空账运转,社保制度不得不给其最低的利息率(按银行一年期利息计息),因为计息越高,制度的负债就越大。对于个人来说,个人缴费高达工资的8%,这样一笔长达40-60年的长期资金,制度却给个人短期利息,极大地损害了个人利益。
上述情况还完全没有考虑到工资增长的情况,如果考虑到参保者工资增长的因素,那么养老保险中获得的收益和自行储蓄收益之间的差距会更大。
有专家计算,在当前制度下,如果一个人缴费30年,假定其工资增长为8%,按照全额工资缴费,那么30年后,他能够领取的养老金只有社会平均工资的35.4%。这么低的替代率怎么能保障退休后的基本生活?人的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一旦养成往往具有刚性。
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1年第31期,总4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