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湖北等地大旱,胡总书记和温总理到达旱区,亲自帮助农民在水田里补种旱地作物,老天爷感动了,很给总书记、总理的面子,在旱区立即下了两场大雨,大旱区急转为大涝了。甚至有些县城都淹水了,还淹死了不少人。
曾经,把农民组织起来与地斗、与天斗,农业未必一定“旱涝保收”。时过境迁,农民一盘散沙了,农业越来越趋向“望天收”了。
受灾了,一些人“幸灾乐祸”——望灾涨价。这两月,大米就涨了好几毛,猪肉涨了好几块。民间正在形成一种“共识”:房市不能投了,黄金不能投了,古玩不能投了,股市彻底失望了,现在投资什么都不如投资农产品。下半年有些农产品的价格会不会走出比“蒜你狠”还狠的行情,恐怕只有“天知道”。
与“蒜你狠”同时并存的是卷心菜卖几分钱一斤也没人要。这本质上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望天收”。
最近又有些地方的蔬菜出现了严重“滞销”的局面,“菜贱伤农”,连中央电视台也发慈悲心免费为农民发布蔬菜滞销的信息了,但我却以为,中央电视台越是发布蔬菜滞销的信息,滞销菜的价格会越低。道理其实很简单,蔬菜过剩的“公益广告”会在流通环节放大“过剩”——农民急于出手、批发商减少收储、加工商会持币观望、零售商也会“转手即卖”。本来蔬菜只过剩10%的,有可能被“公益广告”挤出流通中各个环节的存量空间,把供给过剩在短期内放大数倍。要知道,很多蔬菜过剩10%,价格是要下降50%的。
有一年浙江滁州的柑橘卖0.2元/斤,一个农村的大学生拉一车柑橘到学校交学费,感动了杭州城,震动了全国,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都报道了(信息对称了),柑橘价格不见涨。后来滁州市的所有领导和各级干部都帮助农民卖柑橘,滁州市委书记亲自到杭州搭台卖柑橘,滁州市财政还拿出了3000万元奖励柑橘购销大户,结果如何呢?我实地考察过了,部分柑橘还是0.2元/斤卖掉了,部分是烂掉了、倒掉了。我当时对滁州的朋友说,财政3000万奖励购销大户不如直接收购柑橘销毁(可以减少3-5%的供给,价格会立马上升30-50%)。滁州的朋友说,你的建议是对的,除非农民自己组织起来做,政府是不敢这么做的。
成熟的农业国家或地区,应对旱涝灾害主要靠地域性的农民组织化及其自主管理的水利设施。我国“分田单干”以来,村社农民组织破坏有余,建设不足,农业副业化、老人化、单干化了。如是越来越“望天收”了。
成熟的农业国家或地区,应对生产过剩和供给不足也是靠农民组织。我以台湾为例:譬如岛内有10多家生产柑橘的农会(一会一品),农会组成柑橘协会,柑橘有大小年之分,大年增长10%左右,价格可能下降50%左右,在大年,岛内的柑橘协会会召集各个农会会长分析产量、并提出应对价格下跌的措施。一般会指导农民优先出售一级品、二级品,三级品暂时不准上市(很大一部份用于加工,甚至做肥料)。这样,市场上的柑橘供给的实际数量并没有增加,价格就不会有下降了。当一级品、二级品销售完毕,农民就获得了正常的收入,增产不减收。如果是小年,柑橘减产了,价格会适当提高,确保农民减产也不会减收。
中国的农业无论是受到了自然灾害还是市场灾害,主流的思路总基本上都是资本下乡,或是扩大对外开放。很少在组织农民上下功夫。即使认同了农民组织化,可搞来搞去总是“公司+农户”,或是“专业合作组织”,或是“行业协会”等等。很多人不知是真不明白还是装糊涂:村社农民组织——集“农业经济发展、社区建设、社区治理”功能三位一体,是中国农民组织的基本组织形式,其他形式的农民组织要在村社农民组织的基础建立,如果村社农民组织不充分发育、甚至还在不断被破坏的情况下,其他形式的农民组织(包括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都可能会被异化为分化农民的农民组织——“假农民组织”。
再次强调:农民组织化,要优先发展集“经济发展、社区建设、社区治理”功能于一体的村社农民组织,否则,中国农民不仅要长期面对自然灾害“望天收”,还要长期面对市场灾害“望天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