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周末,特稿并不只是特稿版的特稿。流风所及,很多版面都开始带有特稿化的色彩。有时候这有坏处,它会拖慢硬新闻的节奏,也会误导记者,令他沉溺于无足轻重的细节。它也有好处,就是直观地建立了一种“故事为王”的意识。我想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特稿化的那个段落和那个句子的质量,而在于它是否适合题材。我们该把题材和技巧的配搭之道切割清楚。
特稿为什么存在?仅仅是“把新闻写得更好看”?或者它有一种导致错觉的魅力,本是新闻却酷似小说,正像那种酷似皮革的织物?我对此会说50个“不”。这些理解没错,但太简单了。
特稿是这样一种认识的产物:要理解人与事,至关重要的是语境,尤其是那些含混的语境。语境有两重意思,就文本而言,指作品的文句段落的互文,就题材来说,指它所在的文化和生活环境。
写文章不是做数学题,ABC往下排是乏味的。可是国内的大多数深度新闻至今仍在这么做。在一些都市报上,如果记者需要写4000字,编辑部会把这4000字分成三篇报道,每篇报道还要切分3个小标题。这是一种汉堡包式的预期:读者的消化功能很弱,只能接受一片面包,一只肉饼,一片蔬菜,两片酸黄瓜。这种切片式的方法能否贴合事实?是否达到足够的真实度?当市场满足于一般性的信息的时候,这一点不大需要考虑。另外一种常见的做法则是逻辑推导式的,针对某个新闻,设立一个逻辑框架,你可以在很多“封面文章”和“专题”中看到这种思维方式在起作用。这一做法允许故事性的报道的出现,但是它隐含着一个认识,就是角度比故事重要。角度,也就是编辑部的看待新闻事件的视角,才是这一操作方法的核心竞争力。
特稿也注重角度,因为没有角度的话,新闻作品就会变得混沌一团。这是一个常识。区别在于,在特稿当中,故事本身的价值无可匹敌。一切真实,一切意义,都在故事之中。故事可以是开放性的,故事从不说谎。
比如说,《富豪征婚记》,该选择什么报道角度呢?在我看来,性资源的阶级间流动,价值观的嬗变,财富拥有者在当下社会中的行为特征,新一代女性的性格,财富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对人们的观念的影响,投机者与成功秘诀,等等,都是有趣的角度,那么我选择哪一个呢?
作为一个特稿作者,我可以不选择其中任何一个角度,我可以囊括我能注意到的全部角度。《富豪征婚记》就是这么做的。所谓角度,常常是新闻市场竞争的结果,对吧?嗯,别人做了这个角度,那么我们做另一个吧。特稿则可以从这种竞争中超脱出来。特稿面临的是另一个层面的竞争:深入故事、讲述故事和理解故事的竞争。这里的“故事”意味着“全部故事”。说到底,一个事件的真实只有一种,特稿的目标就是这一种。这就是它的角度。
那么,故事的本质是什么呢?是语境。在现代意义上,A杀了B不叫故事,A在何种语境之下杀了B才叫故事。安伯托.埃柯讲过辞典结构和百科全书结构的差异,在辞典里,词是独立的、静态的和封闭的,而百科全书则像一个没有中心的网络,词意的交汇是互文的和开放的。这不仅是一种看待文字的方法,还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社会科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世界远远比我们一般人以为的复杂得多。再比如历史学,在中学教科书中,它是政治史、朝代更替史、农民战争史,可是真实的历史是那个样子吗?地理条件、气候变化、冶炼技术、经济发展、金融制度、交通、税收、宗教、巫术等等,都可能比一次战争更强烈地影响历史的面貌。我们观察一个事件,很自然地会使用一种或几种思维工具,但是我们该知道这是有限的。相反,把事件说出来,讲一个故事,却是最古老和最现代的方法,要真正深入而准确地理解新闻事件,尤其是新闻事件中的人,从理论上说,这也是惟一可取的方法。
特稿不可能成为新闻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因为它篇幅长,节奏慢。但对于喜欢它的读者来说,它的价值是不可取代的。特稿不仅是一种更好看的新闻,还是一种更深入的新闻。传统新闻的采访和写作就是辞典式的,准确,简洁,信息既不会溢出也无机会深入。特稿的采访和写作则有能力把人物放置到语境之中。
我并不是依据符号学的理论来做新闻的,没人能这么做。但是当我是一个有现代眼光的观察者,而且对语境敏感,这也许会让我的思路符合更多的学理,甚至是那些我从没学习过甚至从没听说过的学理。这是可能的,这就是“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
例如,当我们说“孤独”时,这个词仅具其本意,但是《举重冠军之死》中的才力的孤独,置于那个文本当中,却成了一种可被读者清晰理解的、意义非凡的被国家遗忘的孤独。“焦虑”这个词同样普通,可是在《车陷紫禁城》中,焦虑被一连串细小的故事传递出来,就展示了我们的城市的文化症结给生活施加的压力。我们有没有办法不使用特稿的办法,来告诉读者,才力是孤独的,大城市的交通的本质是焦虑,进而推向主旨?没有。只有故事才能完全地阐明故事自身。这就像你只能把一杯水端到一个人面前,他才能明白一杯水的水纹是多么的复杂。
纸媒售卖的不是一个又一个词,而是这些词的连缀。“真实”从来不是一个单独事件或者一个单独的人,而是这个事件和这个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
《大地孤独闪光》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