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monopoly)一词的直解是某产品在某市场只有一个生产或销售者。市场可以大如整个地球,或小如街头的小食档。我几岁大的孙女儿,每次到我家,出售她的爱,绝对是个垄断者。天伦市场就是那么奇特:无论她怎样榨取我还有很大的消费者盈余。
第一节:垄断的阐释
垄断的直解是字典的解法,经济学应该怎样阐释呢?众说纷纭,我唯一可以接受的,垄断是指面对一个生产或出售者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此线向右下倾斜,把价提升会卖得少一点,调低会卖得多一点,所以这个垄断者要觅价。觅价的行为或安排变化多,都有趣,说之不尽,是我当年着迷的学问了。
同学们会问:以面对生产或销售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所以觅价,来给垄断下定义,但我们见到的市场一般有多个竞争者,每个都在觅价,包括我曾经提及的卖冒牌劳力士手表的比比相邻的讨价还价的摊檔,难道这些摊档也算是垄断者吗?又例如食肆或酒家林立,基本上每家都在觅价,难道每家都是垄断者?答案是肯定的!有几个原因。
选角度要看问题
其一是任何市场竞争一定存在,就是政府授予专利也会有替代品的竞争。其二是从细节或微小的变化看,任何产品或销售者都有其独特之处,与众不同。其三是讯息或交易费用的存在,加上刻意隐瞒或瞒骗的行为,可以误导顾客,使后者以相同为不同。其四是市场的大、小划分变化多,这样看某店是同一市场的一部分,那样看该店是另一个市场了。还可以想出其他的,但正如我在上章最后提及:竞争无市无之,无日无之,无处无之,不同的问题与不同的现象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处理,有时假设受价是觅价,有时假设觅价是受价。
做学问我们有时要执着严谨,有时不要在术语上争议。字典归字典,真理归真理,而真理说,何谓垄断要看我们处理的是些什么问题。以一个生产出售的人面对的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作为垄断的界定可以接受,也应该接受,因为这看法直接带到觅价这话题上,引来很多需要解释的有趣现象或行为。另一方面,严格地说,天下间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之处,与众不同。从独特之处看,每人都是垄断者,说垄断是说了等于没有说。但从生产出售面对的需求曲线看却是说了一句有重要经济内容的话。
第二节:乱来的价值观诅咒
垄断被社会责骂、诅咒,有悠久的历史了,中外皆然,虽然感受上是外多于中。不容易肯定起自何因。价值观的否定可能起自垄断导致贫富分化,也有以大欺小的意识。逻辑上,这些社会不接受的现象不能与垄断挂钩。我认为客观反对垄断的看法主要是一处:产出竞争的激烈程度通常是与社会的收入增长速度正面联系着的。这观察虽然有事实经验的支持,但有不少麻烦。不是所有产出竞争都对社会有利。那有名的公海捕鱼导致租值消散的例子是源于产权没有清楚界定的竞争产出。另一方面,国民收入的大事改进,往往源于有很大垄断性质的竞争产出。半个世纪以来,科技的突飞猛进大幅地增加了人民的收入,竞争无疑激烈,但每一项都是基于有垄断性的发明。竞争发明专利是争取垄断,不维护这种垄断我们今天不会有数码科技。明显地,竞争与垄断不一定有冲突,而经济学者历来反对的主要是政府以牌照约束竞争人数,又或者是政府因为要维护国营的生存而阻止私营的参与。
其实经济学者反对垄断从来没有解释得清楚。发明或科研应否受到专利的保护他们说得吞吞吐吐,下一章我会详加分析。我也曾经提及,国营偏于无效率,但可以有效率,而国营与国企是两回事。这些年中国的经验是国企可以判出去作私营,有大成的例子。挂羊头可以卖狗肉,挂狗头可以卖羊肉,经济学者的困难是他们通常只看头而不吃肉。
热情胜理智的分析
纯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这学问的传统对垄断有两方面比较清楚的投诉,严格来说都过不了逻辑的关,或多或少反映着经济学者对改进社会的热情高于理智。首当其冲的投诉是垄断者觅价后所订之价高于产出的边际成本。起自英国的传统,获得美国的支持,而今天的学子从本科一年级开始背,究竟老师有没有想清楚只有天晓得。
分析是这样的。面对垄断者的市场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这曲线代表平均收入,边际收入在这曲线之下。垄断者为了争取租值或财富极大化,他的产出均衡点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但他订的价等于平均收入,所以价是在边际成本之上。另一方面,价也代表着消费者的边际用值。于是,边际用值高于边际成本,增加产量会使社会得益,但垄断者为了争取私利极大化不会那样做,其产量因而低于完善的竞争市场,后者的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收入等于边际用值等于价。
死三角有沙石
经济学者于是推出后来萨缪尔森称为「死三角」(deadweightloss)的浪费。价(即边际用值)高于边际成本,增加产量对社会有利。这增产会使价或边际用值下降,边际成本上升,到价等于边际用值时,这「死三角」会消失,也即是跟那完善的竞争市场相同。社会的最大利益是边际用值等于边际成本,但垄断者的产出均衡点是边际用值高于边际成本,是以为祸也。
逻辑有沙石。作本科生时老师答不出我的问题。我问,有死三角存在,增加产量消费者会得益,垄断者也会得益,增产可以大家得益,何乐不为哉?进了研究院,老师比较高明,说不增产是因为有交易费用。但当我问是什么交易费用,老师通常忙顾左右而言他。还是阿尔钦比较高明,他报以一笑。正确的答案,是垄断产出不一定有死三角,但这是本卷第六章——《觅价与价格分歧》——的话题,好玩的。
剩余容量之见
另一项经济分析的垄断投诉,源自哈佛张伯伦的《垄断性竞争理论》(E.Chamberlin,TheoryofMonopolisticCompetition)。这理论我曾经评为空洞。价格或边际用值高于边际成本的浪费之外,张伯伦指出另一项浪费。他说:垄断者面对的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在竞争下平均成本的碗形曲线会贴在那倾斜的需求曲线上,贴点之价是均衡价,高于边际成本,因为正在下面的边际成本曲线与边际收入曲线的相交点是垄断者的利润极大化的均衡。张伯伦于是指出,因为面对的需求曲线不是平线,有斜度,生产的平均成本不像完善竞争那样在该线的碗底产出,而是在平均成本正在下降的一个斜点。这样,垄断者的产出点不是最低的平均成本,增加产量平均成本会下降。增产可以减低平均成本,不增产是浪费。张伯伦于是说这浪费源自「剩余容量」(excesscapacity)的存在。平均成本还可以下降,但产量达不到最低的平均成本,还有平均成本下降的容量,是剩余的浪费。
大名如哈佛,我认为张伯伦在概念上的掌握不到家。不管一个生产者面对的需求曲线是平线还是倾斜,他考虑了价格及边际收入,有了策划产出的量,无论是一次产出还是分期交货,他选择的生产方法及生产要素的调动安排一定是他算来平均成本最低的。局限下争取利益极大化的假设不容许其他选择。
产出均衡要从直接成本看
这里的要点,是最低的平均成本只可以是指直接成本,即是不产出就不需要支付的。这平均成本曲线也是碗形,而产出之量必定是在这曲线的最低点。边际成本曲线穿过这一点是定义性的,因为略为增产或略为减产的成本变动都要从这一点画出去。如果增产或减产会导致生产的方法不同,直接平均成本曲线要画过。
这里的问题是直接成本之外,上头成本是租值,垄断租值也是租值。我解释过,这些租值的变化不会影响边际成本,而二者租值皆由市场决定。租值也是成本,加在直接平均成本的曲线之上可得另一条碗形的总平均成本曲线。向上加,加到哪里呢?加到包括租值的平均成本曲线贴着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这是为什么我欣赏弗里德曼之见:一个垄断者面对的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是他的平均成本曲线。弗老当年应该说得清楚一点:租值是成本,但不是产出的直接成本,而产出的均衡点是与租值成本无干的。
回头说张伯伦的“剩余容量”,其有关的平均成本曲线应该是指直接平均成本。不管是竞争还是垄断,产量的选择当然是在直接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没有“剩余容量”可言。以包括租值的平均成本来论剩余容量毫无意思,因为租值的或大或小由市场决定。要是张伯伦说的贴着需求曲线的平均成本曲线全是直接成本,没有租值,一大箩问题会出现。
梁惠王胜孟子
同学们可以在这节体会到,对真实世界有基础性的认识是学经济的起码要求。同学们找机会跑工厂后,会知道问生产成本是否最低的是个蠢问题。生意老板日算夜算都在算怎样节省成本,问他成本是否最低不是显得很无知了?
更为重要的是学经济,同学们不要问什么好什么不好。分析用上价值观容易闯祸。同学们要学梁惠王问孟子,问利何在。经济学传统把垄断分析弄得一团糟,主要因为学者们重于问好坏而不重于问利害。那所谓无效率的意思,是指有利而不图。这是萨缪尔森说的死三角,也是张伯伦说的剩余容量。问利,问为何有利而不图,会直接地带到有关的交易费用局限那边去。作研究生时我这样问,问出了佃农理论。
(五常按:本文是《经济解释》卷三《受价与觅价》第三章的第一与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