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期一天后,苏丹总统巴希尔(Omar al-Bashir)6月28日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这个有影响力的盟友进行访问。按照早先公投结果,7月9日南北苏丹将正式“分家”,但目前双方仍未就边界划分、石油收益分配等问题达成一致的协议,局部地区还时有新冲突发生。
一些分析认为,巴希尔此行除了希望从中国得到更多的援助外,更重要的是想利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北南双方冲突可控的情况下,唤来更多国际社会对苏丹局势的关注,拿出维护苏丹地区和平稳定的方案。不过,目前来看有关苏丹问题不仅仅局限在其自身,更变成了中美利益角逐的战场。
北京邀请被批
此次,巴希尔是时隔5年后的再次访华。按计划巴希尔原定6月27日上午抵达北京,与包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内的中国官员举行会谈。但他所乘的专机6月27日在途经土库曼斯坦上空时,由于不明原因突然被迫改道,返回伊朗首都德黑兰。虽然,中方给出的解释是“由于技术原因”,但一些媒体认为,巴希尔专机突然折返是因为巴希尔担心飞机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上空遭到当地美国空军拦截,被强行带到海牙国际刑事法院(ICC)受审。
与此同时,鉴于巴希尔是“国际通缉犯”的身份,中国政府的邀请已经受到外界批评。不少国际人权组织谴责中国政府继续支持巴希尔的做法。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人权观察组织指责,北京邀请巴希尔访问是对达尔富尔战争犯罪受害者的侮辱,并要求中国在巴希尔抵达后将其逮捕。国际特赦组织也表示,北京欢迎巴希尔就等于成为“国际战犯的避难所”。对此,北京回应称,巴希尔总统近年来多次出访过不同国家,都受到礼遇,因此中国请邦交国元首访问是合情合理的。而且,中国不是国际刑事法庭成立条约的签署国,对国际刑事法庭一直持批评态度。
其实,中国支持巴希尔更多的是利益所趋。北京是喀土穆政权的长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支持者。对中国而言,10多年来,苏丹一直是海外能源投资的重要目的地,拥有重要的石油战略价值。苏丹是中国在海外最大、最完整的石油投资,覆盖勘探、采油、输油管、炼油厂和港口等各领域。其战略意义不仅在于对苏丹石油的长远开发,减轻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更在于促进中国与非洲间传统合作关系的转型有着特殊意义。关系中国的整个非洲石油开发战略,以这个基地为据点,中国在非洲的寻油之路在一点点地延伸。因而苏丹也被国际社会归入中国的势力范围。
美国大举重返
对于巴希尔访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纽兰德(Victoria Nuland)27日表示,美国的立场是反对任何国家邀请或协助被国际刑事法院通缉的人出访和旅行。长期以来,美国与苏丹政府关系十分紧张,美方将苏丹列入了“支持恐怖主义国家”。不过,美国对苏丹的渗透一刻也没有停止,从2005年南北方和平协议签定,到2011年的南部苏丹公投,这一系列进程都是在美国的主导下完成的。一些分析认为,作为南部苏丹独立的最大支持者,美国很可能大举重返。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起美国的主要石油企业就开始挖掘苏丹的石油财富。但由于内战和制裁致使美国公司被迫撤离,最终让中国得利。此次,美国借着南部独立,志在恢复“权益”以对抗中国在苏丹乃至非洲的影响力。此外,在全球能源市场经历深刻变革,特别是近来中东、北非局势动荡的情况下。美国开始将中国在未来南部苏丹的存在,以及越来越大的能源需求视为新的威胁。
美国在南部苏丹公投中急于出手,就是试图与中国一争高下,在将来南部苏丹的石油资源博弈中占据优势。
此外,苏丹本是中国最安全可靠的石油资源,拥有最完整的石油产业链,以苏丹为核心的非洲大陆是中国未来重要的能源保障,美国的介入或许会使非洲产生新的动荡,对中国在非洲的国家战略无疑产生极大的冲击。而且,苏丹石油在南方,中国投资的炼油设备、基础设施在北方,亲西方的南方独立后,不仅可能原油供应难以保证,在苏丹的众多中国企业利益不保。再加上,南方武装相信中国是苏丹政府最大的资助方和军火供应方,这必将影响未来的“南苏丹”与中国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西方特别是美国控制下的“南苏丹”必将成为其与中国博弈的一张好牌。
目前来看,南苏丹独立后中国不但受到美国的利益危险,欧洲和亚太地区也将成为竞争对手。与美国不同的是,欧洲各国并未全面撤出苏丹,因此,南部苏丹独立后,欧洲各国的重返步伐甚至可能快于美国。就亚洲国家来说,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都已经在南部苏丹的部分油田中持股。或许潜在挑战最大的是日本,它正与南部苏丹就修建新的输油管道进行谈判。这条长达1,400公里的新管道,计划从南部苏丹通往肯尼亚拉穆港。一旦成功,将使南部苏丹石油无须通过北部苏丹出口,中国在北部苏丹的诸多石油工业设施作用将大大下降。不过,鉴于中国在苏丹的“特殊”角色,短时间中国还将继续“独大”。
(梁太瑞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