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久,你对孩子就越有意义,你就越有表达自己的途径和被孩子理解的机会。
著名数学家转而研究形而上学问题,怀特海最著名,但和者寥寥。他从哈佛大学应邀赴苏格兰主讲吉福德讲座,第一讲听众800名,最后一讲只有几名——他的课在哈佛校园以“听了不懂”而闻名。怀特海晚年的讲演集《思维方式》前三章的标题及主旨,是阐释“重要性”、“表达”、“理解”这三个最原初的观念。没有这三个观念,我们便不晓得怎样有所思和有所得了。怀特海的阐释,我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在有理解之前先有表达,在有表达之前先有关于重要性的感受。”
哲学,主要是西方哲学,发端且终结于“知识论”。与中国哲学发端且终结于“伦理学”相比,更接近孩童的眼光。也因此,更适合于解释孩童的思维方式。人之初,我是说,在母腹之中的时候,以身体为感知的方式。出生之后,仍以身体为感知方式,但此时的身体,已分化为四肢、五官、皮肤与脏腑——简称“身体的分化产品”。对孩童出生所据的那一“基因型”而言,他的身体及各部分的专业化过程,均属“表达”。在数亿年的演化之后,人类有了最初的理解力,如前述,先借助于自己的身体后借助于自己身体的分化产品。孩童身体及其分化产品,一方面是基因型的表达,另一方面是孩童生活于其中的环境获得表达的途径。语言学者熟知,患“红绿”色盲的人,无法理解“红色”与“绿色”之间的差别,因为这两种颜色于他而言是无法表达的。此即一例,在任何理解之前,必先有表达。
请问年轻家长,你是否知道人类的五种感觉,在孩子脑内的发育过程孰先孰后?这很重要,因为你在孩子听觉尚未发育时便开始培养孩子成为“下一个朗朗”,无异于对红绿色盲者拼命讲解红与绿的不同特色。事实上,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读者都知道,幼儿注意力指向何处,那是他们主动选择的结果。父母或其他任何人,对幼儿而言是“身体”的“环境”的一部分。
既然人只能通过身体及其分化产品来理解世界,那么,面对新生儿,父母或其他任何人应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通过孩子的身体及其分化产品获得表达。对出生婴儿,来自母亲的情感交流,是最重要的表达。首先是母亲的心脏跳动,那是在母腹之内的几个月里最熟悉的韵律,让他能够平静地入睡,并且无忧无虑地感知世界。也因此,新生儿贴着母亲的左胸,入睡最容易。这是中国民间的常识:会不会抱孩子,一望即知。我见到美国人让孩子的头靠在自己右胳膊上——因为这一姿势对右利手的成年人最为便利,却还焦急地询问为何孩子总是哭。
听觉之后,最重要的表达途径是味觉和嗅觉,婴儿最好是母乳喂养,为什么?营养学家提供的解释并非心理学解释,虽然优秀的营养学家确实懂得营养心理学。母乳的味道是婴儿在胎儿时期最熟悉的,于是有了放心的感觉。康德的感受很准确:嗅觉与味觉是五种感觉当中最私己的。私己到何种程度?到了难以言传的程度。你试试用语言描述你嗅到的和你品尝到的吧,为什么我描写美食和美味时如此搜索枯肠?就因为找不到恰当的语词。烹调名家在完成了一道菜肴之后,往往亲自品尝,然后用鼻音发出一种只用于此时的赞叹。由内及外,由腔肠而及于肌肤。
对哺乳动物灵长目现代智人而言,第三种表达与感受的途径是触觉,我们是“裸猿”。今天的年轻母亲常学习“亲子抚摸”,这是日文的描述。母亲的抚摸确实给婴儿极好的感受,安全感、宁静感、享乐感。亲情直达脑干,抚平来自杏仁核与岛叶前回的焦虑感。
记住:最后才有视觉的位置,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首先享有心灵健康的话。虽然,视觉确实是我们人类理性的起源。在古代梵文(于是涵盖了印欧语系)或甲骨文里面,“看”或“目光”,起源最早,与智性和德性的关系也最密切。难怪吠陀学派与“视”有同一口语词根,意思是“智识”——心灵观照。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家长应做的事情,首先是获得表达的途径,其次才是被孩子理解的机会。我在杭州常见到溺爱孩子的家长们,他们真可怜。溺爱绝不是获得表达的正确方法,至少它倾向于将孩子的注意力首先集中于物质享乐而不是情感交流。我认为,溺爱孩子的家长其实是在弥补他们自己的缺陷。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久,你对孩子就越有意义,你就越有表达自己的途径和被孩子理解的机会。蒙台梭利懂得我写的这些道理,可惜,中国的蒙台梭利早教中心价格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