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北京气候宜人。
这一天,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一生》,字数长达六千多,用以纪念中共前最高领导人华国锋诞辰90周年。
文章巧妙地安排了刊发日期和版面,意显发布之低调谨慎。不过因为文中多处与此前历史定论有明显差别甚至颠覆,还是令外界颇感意外。
《人民日报》内部人士透露说,文稿早已预备妥当,提前多日传到了《人民日报》内部稿库。但是,实际刊发日期并非华国锋诞辰的“正日子”2月16日,而是安排在了三天后的周六,这一天《人民日报》送达各地机关办公室中时,实际阅读者寥寥无几。同时刊发的版面安排在第五版,普通读者只能在当天才能够阅读到它的电子版,因为过了这一天,在《人民日报》官方网站上只能查阅到《人民日报》电子版的前四版。
2月26日,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常芝青同志百年诞辰座谈会。常芝青和华国锋同为山西交城人,两家交谊深厚。华国锋儿子应邀列席座谈会,座位安排在胡锦涛夫人刘永清身后,受到邀请的还有华国锋的老亲家原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见到多位长辈故友,华家人难免被问及《人民日报》刊文,华家人小心翼翼地说道“事情过去这么久了”。据接触人士说,北京市西皇城根经委9号院的华家第一时间阅读了《人民日报》的刊文,华家表现“很淡然”。
“一正四负”定调
《人民日报》纪念文章刊发之前,华国锋生前专职摄影记者钱嗣杰曾主动联系某央媒,问及是否可将一批此前未曾公开过的华国锋图片资料发布一下。该部门负责人左右权衡,最终委婉拒绝。内部人士透露说,今年的诞辰纪念日,有关部门并未下达有关华国锋的“报道提示”,也未有口头要求示下。
从1976年2月任国务院代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到1981年6月辞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华国锋是事实上在任四年零四个月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四年间,国内政治云谲波诡。华国锋联合叶剑英、李先念等一举抓捕“四人帮”及其党羽,扭转乾坤,顺理成章地承接了毛泽东特有的耀眼光辉。官媒开始用“英明领袖”这样的字眼称呼华国锋,并成为专属词汇。
不过,“你办事,我放心”的遗训并非永远有效,华国锋在国内局势关键转型时黯然离任,自此低调出入北京的胡同里巷,远离政坛。
几乎在华国锋辞去最高领导职务的同时,1981年6月27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份最高规格的历史决议中,有针对华国锋的大段点名批评。根据这份决议,华国锋的功过被普遍总结为“一正四负”。
“一正”,即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有功,以后也做了有益的工作。“四负”,即一是推行和迟迟不改正“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压制“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二是拖延和阻挠恢复老干部工作和平反历史上冤假错案的进程;三是在继续维护旧的个人崇拜的同时,还制造和接受对他自己的个人崇拜;四是对经济工作中的求成过急和其他一些“左”倾政策的继续,也负有责任。
其后的二十六年间,华国锋的主要生活是闭门练习书法、读书看报与侍弄院落间的几棵葡萄树。期间亦有中央领导节日探望,华国锋从不主动谈及时政,也不谈及从政往事。小心翼翼地不沾惹任何政治议题是华家不成文的家规。多位出入华家人士向《凤凰周刊》记者证实:未见华国锋晚年提及过中央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外界的遗忘,安于平淡生活。一位接触人士感慨道,有智慧的人总会把对自己的评判交给历史的后来者。
曾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韩钢在《往事》一书中写道:“八零后出生的年轻人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华国锋,对他们而言,这一人物并不存在。既便存在,也只是一个似有似无的影子。”
华国锋的最后两次政治亮相,都在2007年。一次是在10月中共的十七大上作为特邀代表列席,坐在主席台最后一排。另一次是毛泽东诞辰114年时,被搀扶着走进毛主席纪念堂,最后一次“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翻过了这个年头,当全世界目光随着长安街上空的礼花大脚印汇聚于北京之时,华国锋没来得及去热闹的奥运会现场去看一看,就匆匆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
“四负”不再
2008年8月20日,北京奥运开幕后第十二天,华国锋在解放军305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7岁。新华社发布77字的讣告,他被称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不过,在“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没有加上“伟大”作为定语。生平亦未将其称为“卓越”或“杰出”的领导人,而是以“曾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白描方式予以界定。这些提法在由新华社发布的《华国锋同志生平》、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次日《人民日报》中得以同样保持。
不过细心人士发现,中共按照严格的文字程序已给这位老人做了新的结论。《华国锋同志生平》中,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斗争中的功劳由“有功”变为“起了决定性作用”。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两个凡是”错误没有提及。“阻挠老干部平反”、“助长个人崇拜”和“洋跃进”等过错也都避而不谈。“一正四负”的历史定论松动,“一正”提升,“四负”淡化。
中共高官逝世讣告和生平有着极为森严的等级标准和严格的审查发布程序。据内部人士透露,华国锋逝世讣告和生平至少要送达中共中央办公厅审查核准,但因华本身有一定敏感成分,有可能要由更高层次会议讨论通过。显然,77字的简略式讣告虽然达不到正常标准,但是有多处新定论的《华国锋同志生平》已为《人民日报》出面修正华国锋在中共党史上的负面形象埋下了伏笔。
之后,遗体告别仪式被精心地安排在胡锦涛出国访问活动回到北京的第二天。现任九位中央政治局常委悉数到场,江泽民和朱镕基、李瑞环等退休高官也前往道别。与26年来的冷清相比,这场隆重的告别规格之高出人意料。
释放政治信号
2011年2月12日下午,北京骄城山饭店举办了一个民间性质的座谈会,纪念华国锋诞辰九十周年。参加座谈会的有华国锋亲家、原山西省委书记李立功、毛泽东侄女毛小青、汪东兴女儿汪延群,还有华国锋原身边工作人员、原8341部队首长、华国锋家乡代表、生前好友和专家学者。座谈会正式开始前播放了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纪录片《华主席率领我们学大庆》。当年影片热映之时,华国锋正站在人生的巅峰上。
座谈会并不隆重,费用由山西一家企业买单。会场里,华国锋的彩色画像矗立在主席台正中央,发言者上台前会先向画像鞠躬行礼。与会者当中,不少人认为华国锋受了委屈,他的光芒被人为地遮蔽了。一周后,座谈会一位主要组织者于19日凌晨四点钟上网,意外发现《人民日报》官方网站竟然挂出来一篇纪念华国锋的长文,大大地吃了一惊。
《人民日报》2月19日刊发的长篇纪念文章《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一生——纪念华国锋同志诞辰90周年》署名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作为中共中央直属机构,这个署名被认为是“党的看法”。中共中共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接受《凤凰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每年逢五逢十的党史人物的纪念文章,中央党史研究室都要提前提交撰写方案,根据中央下达的要求具体撰写,最后再由中央批准,华国锋当过党的“一把手”,级别很高,撰写也会更谨慎,需要精心挑选作者,认真组织完成。
在这篇认真组织的纪念文章中,曾经写入决议的错误一字未提,全面肯定了华国锋的一生。《人民日报》刊文全文四大部分,23小段。
引人注意的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为说明华国锋拖延和阻挠恢复老干部工作和平反历史上冤假错案,特别用小括号注明“包括‘天安门事件’”。这一条过失在民间流传为:华国锋曾阻挠邓小平复出。《人民日报》纪念文章里则说,“他根据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开始复查、平反冤假错案,逐步为一部分干部落实政策。在他主持下,中央决定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为1976年广大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天安门事件平反,为‘六十一人叛徒集团’等一批重大错案平反。”后者是对之前历史决议的颠覆。
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谢春涛表示:“华国锋曾担任过党和国家主要领导职务,现在以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名义发这么一大篇文章,详述华国锋一生,本身就是引人注目的,规格很高,影响也会很大,可以说,过去很多人对华国锋贡献的了解是不够的,不全面的,这篇文章写得很全面,有些地方跟过去讲得不一样,对华国锋是空前地肯定。”
有观察人士告诉《凤凰周刊》记者,华国锋是“毛泽东路线”忠实拥护者的一个象征,中央重新评价华国锋,传递出了政治信号。重新评价华国锋是对党的历史的修复。
一位不愿具名的《人民日报》资深编辑认为,这篇文章虽然仍显谨慎低调,不过党内历来讲究“步子得一点一点迈”,先放出风声,定下调子,时机成熟会有更大的变化,这个“更大的变化”可能就是华国锋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
来源: 《凤凰周刊》2011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