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全球经济失衡的出口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73 次 更新时间:2010-12-21 11:47

进入专题: 经济失衡  

吴敬琏 (进入专栏)  

在财新峰会“经济新格局”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发表题为“什么是中国面临的经济新格局,我们应当如何去应对这种新格局?”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吴敬琏:在最近这段时候,似乎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十二五”标志着着中国经济发展历史新的的起点,这个新的时期的新格局有不同的理解。举一个例子,比如理解新格局就是中国从一个低中等收入国家,我们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但是一个低的中等收入国家。在新的时期中国将要快速的提升,升到中等的中等收入国家,甚至高的中等收入国家。要进入到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了。

另外,新的格局的特点就是中国将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甚至认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角色。还有一种是说新格局的特点是中国的经济结构将要按照以人为本的方向进行快速的调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新格局的特点是从非均衡发展向均衡的发展转变。我个人比较认同第四种看法。不过对于什么叫平衡,什么叫非平衡,什么叫再平衡,它的内容是什么?其实持这种看法的人们是有不同的理解的,我个人的说法是这样的,新格局的特点是过去全球经济一种非失衡的、两类失衡经济之间的脆弱平衡已经不能持续了。新的时期的新格局的特点,就是要向一个再平衡的方向走去,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能不能在今后稳定的发展,就取决于再平衡进程的状况。

为了说明我这个提法,需要对平衡、均衡、非平衡、失衡和再平衡作出更加具体的界定。在我看来,在前一个阶段,全球经济的基本特点,就是两类失衡的经济,这两类失衡的经济是互补的,就像人照镜子一样,正好方向相反,但是因为相反两者之间可以达到某种均衡,而这种均衡是非常脆弱的。

这两类经济,一类经济像中国这样的经济,它的内部的失衡的主要表现就是高储蓄率、低消费率。中国现在的储蓄率达到了50%,甚至更高,这样的水平。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好像世界各国也是没有这样高的储蓄率的。另外一类经济,它的内部失衡的表现是低储蓄率、高消费率,像美国,美国到了危机爆发以前,储蓄率已经降到零,甚至是负数。

我们从2005年、2006年开始,在中国的经济学家对于失衡的状况,中国的失衡的状况、美国的失衡的状况作过很广泛的、深入的讨论。这两种失衡的经济就本身来说,是无法持续的。因为它有正的大缺口,或者有负的大缺口。但是这两种经济之间通过贸易的往来,通过资本的流动,却达到了全球经济的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是非常脆弱的。是怎么达到的呢?主要通过外汇收支,通过经常帐户的赤字和结余,通过资本帐户的流出和流入,达到了全球经济的平衡。

但是这种平衡是非常脆弱的,中国的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是由此产生的。比如内需不足,最终需求不足;比如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提高过慢,收入差距拉大;比如在各国之间贸易摩擦的加剧,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得非常被动。因为我们为了保持这么一种平衡,我们的货币政策就变成被动大量的增发货币,就造成了流动性泛滥,造成了资产泡沫的膨胀,造成了通货膨胀威胁的加大。

大家知道,这一次全球的金融危机也是由此产生的。所以,要真正实现经济复苏,走出这次全球的金融危机,那么就要解决一个再平衡的问题。各个国家要实现自己内部经济的再平衡,进而达到全球经济的再平衡。目前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包括中国经济出现了某些复苏的迹象,但是这种经济复苏主要是政府的刺激政策促成的。但是依靠这样的短期政策,因为政府的刺激政策是一种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政策,这个短期政策能够稳住经济,使得经济不至于急速地下滑,但是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仅仅依靠这样的短期政策,是不可能真正的走出危机。

像美国,美国的储蓄率,就是解决它的内部经济失衡,储蓄率由所上升,有轻微的上升,但是主要还是靠的所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它不能解决问题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最近美国又开始了第二次的数量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来保证经济继续向好。

我们去年经济的增长率达到了9.1%,但是主要的推动能够保持一个高增长率的因素,是非常宽松,可以说是极度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4万亿的投资除了银行的贷款以外,总量达到11万亿左右的贷款。我们看看结构,进出口是继续下降的,消费没有明显的提高,主要是靠海量的投资。海量的投资虽然能够使得我们在去年实现了9.1%的增长,但是正像温家宝总理在天津的达沃斯会议上讲的,他的负面的效应也不可低估。所以,温家宝总理在达沃斯会议上讲到,我们今后要把我们的主要注意力从短期的经济增长转向解决长期增长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理解,这所谓解决长期增长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要解决我们内部失衡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分析造成内部失衡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针对造成这种失衡的主要的原因来采取我们的措施。我刚才已经提到了,2005年,2006年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对于内部失衡的原因做过很多很深入的讨论,当时大家都认识到中国内部失衡过高的储蓄率、过低的消费率最深层的原因是因为增长模式或者说经济发展方式存在问题。所谓经济增长模式,核心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在四种生产要素: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本(专业人员的劳动或者叫做知识和技能),这四种要素各自在增长中的贡献有多大,结构是怎么样的。

我们从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以来,一直采取了一种依靠投资支持增长的经济增长方式或者说是经济发展方式,这种增长方式造成的结果就会造成收入分配中资本所有者的收入的份额不断提高。当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后,有一个新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就是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所以在所谓旧的增长方式或者旧的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自然资源和投资的增加。因为这样,所以在收入的结构上就出现了一个资本和自然资源所有者收入份额不断提高,而劳动和专业劳动(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收入份额不断降低。

当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后,有一个新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就是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所以在所谓旧的增长方式或者旧的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自然资源和投资的增加。因为这样,所以在收入的结构上就出现了一个资本和自然资源所有者收入份额不断提高,而劳动和专业劳动(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收入份额不断降低。我们都知道,收入水平越高的人,或者资本收入、自然资源所有者的收入主要是政府的收入和最富裕的人群的收入份额提高。而政府和富裕人群的储蓄倾向是高的,而消费倾向是低的。劳动者和专业劳动者的收入份额降低,专业劳动者和普通劳动者的消费倾向是高的,储蓄倾向是比较低的,这样就造成了整个经济的内部失衡,储蓄的份额变得越来越高。储蓄的份额变得越来越高,我刚才已经说过,已经达到了50%的高比重,那么,一个出路就是投资,投资率我们也非常高,现在接近于50%,在46—47%的样子,这也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

但是还不仅如此,还存在着需求短缺、内需短缺的现象,就要找另外一个出口,就是进出口,或者说“出超”,用“出超”来弥补国内需求的不足,这样就造成了困扰我们多年来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甚至政治问题。如果说不能改变这样一种经济增长的方式,不能改变这种经济发展的方式,我们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要从危机中走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投资,特别是政府的投资。这样就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从去年到今年来看,内部失衡,增长方式的转变,没有取得什么重大的成果。相反,还有一些恶化的趋势。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严重的注意,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扭转这种状况。怎么才能扭转呢?根本的途径就是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或者说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提高劳动,特别是人力资本(专业人员)的劳动,提高他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随之而来才会提高劳动者和专业人员的收入在GDP当中的比重,才能提高消费在GDP中的比重,才能根本扭转内部失衡的状况。

但是,问题来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已经提出至少28年,我们在8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口号,要把我们的经济发展转到以消费提高为基础的轨道上去。在制定20世纪最后20年计划的时候,也提出了这样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全文是这样的“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到本世纪末(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到了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超额实现了,但是前提没有实现。所以,在第九个五年计划中提出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过了十年以后,到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又提出要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红线。为什么没有能够顺利地实现我们在80年代初期就提出的目标呢?

在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时候,曾经做过深入的讨论。当时明确了一点,没有实现这个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存在体制性障碍。当时列举了若干个体制性障碍,这个体制性障碍归根到底就是一条,即政府仍然保持着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那样过大地配置资源的权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1992年第十四次代表大会说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目标没有实现,在执行十一五过程中,我们又做了总结,为什么“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的模式有所改善,但是还是不尽如人意。为什么?是因为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创业的经济环境、法制环境没有能够建立起来。所以,从我们“十一五”以前的经验和执行“十一五”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要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根本的就是解决体制问题。怎么才能解决体制问题呢?其实很清楚,就是要推进改革,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推进经济体制和社会政治体制的改革。

最近闭幕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很正确的决定,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是一语中的、切中时弊,指出了问题的焦点,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想这两段话值得我们仔细琢磨。“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我想,成败在此一举。这一举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进行的全面的改革,这是需要我们花很长一段时间作出艰苦的努力的。(来源:凤凰网)

进入 吴敬琏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经济失衡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791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