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邵宗海教授在《联合早报》发表《探讨马英九的“正视现实”》一文,认为大陆方面“唯独没有对‘正视现实’做出回应”。
正如邵宗海教授所说,“北京并没有忽视两岸‘现实’问题的存在,只是对‘现实’问题的解读,可能还与台北的期待有所落差”。我认为问题比较复杂,这实际上涉及两岸关系的一大难题,即“台湾的政治定位”问题,由于双方存在歧见,现在还没有到“后政治”的时候,因此只能“搁置争议”,我们才没有做出回应。不过,邵教授近期以来一再提出自己的看法,即“维持‘中华民国’的两个建议”,我们如果老是不回应,似乎不重视他的看法,也不是一个办法。因此,我在他的“逼迫”下,试图就个人的想法提出回应,以就教于邵教授和台湾的朋友们。
“现实”是一个难题
所谓“现实”,归根到底就是如何面对“中华民国”的问题。老实说,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早就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且把台湾各方面人士提出的不同意见,也一一搜集起来,给予慎重的考虑和仔细的探讨,力图从中找到两岸可能有的交集。但是,我们的初步结论是,如果没有两岸理性务实地共同协商,这个问题是难以解决的。
就以台湾学者已经提出的各个方案来说,不仅蓝绿双方存在尖锐的对立,在蓝营内部也存在不少分歧。怎么可能要求大陆方面立即匆促地表态认同某个学者的某种看法呢?
别的不说,我在这里只举出一位台湾学者的观点,这位教授指出:台湾方面一贯坚持“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国家”,但是这种说法是“虚”的。台湾在国际公法上的地位,是一个“处于内战局面的既成事实的地方政府”,是一个有限制地位的政府,并不是一个正常的国家。这位教授的说法显然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解读,不知邵教授是否认同?或是有不同的看法?
正因为这个问题在台湾内部有分歧,在两岸之间有不同的解读,是一大政治难题,需要两岸共同研究,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是短期内所能完成的。所以我们才认为对“正视现实”问题不可能也不必要立即回应,以免过早地引起被“搁置”的争议,而影响了“先经济后政治”的步调。这样的“苦心”,希望能够得到应有的理解。
“两个建议”无法跳脱“两个中国”
邵教授提出的两个“维持中华民国”的建议是:一是“回到‘1949年的中国’,让台北以‘中华民国’名义面临两岸谈判”;另一则是“以‘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说辞’来取代‘一中原则’:这也符合‘宪法一中的中华民国’”。
如果只从上面两点,读者可能很难理解邵教授的实质含义,为此,我有必要提供一些补充资料:邵教授曾经强调指出:“两岸关系定位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对等性’(相对性,relevant),即你是甚么,我就是甚么;如果中国大陆是‘中央政府’,台湾就是‘中央政府’”。
用邵教授的“对等性”来解读,“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对等的,你是什么,我就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主权国家,这是国际公认的,因此也必须承认“中华民国是主权国家”,可是如果承认了这一点,岂不是“两个中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央政府,这是没有疑义的,因此也必须承认“中华民国政府是中央政府”,如果有两个中央政府,当然就是两个国家了。
我们从“两个建议”中可以看出他所坚持的“对等性”原则,“以中华民国名义谈判”,“宪法一中的中华民国”,讲的都“国”。由此可见,“两个建议”无法跳脱“两个中国”,也就是说,按照邵教授的说法,“现实”只能是“两个中国”,或“一边一国”。
可是,这种说法与“一个中国原则”、与“九二共识”是相违背的,与马英九先生所说的,两岸双方不是“两个中国”,不是“国与国”关系,也是相违背的。请问邵教授,你怎能说服我们以及台湾当局接受你的观点呢?
我一贯赞成两岸学者大胆地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创新就意味着必须突破旧有的框架,但又要合情、合理、合法,让双方都有可能接受,这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了。正因为如此,两岸学界才有广阔的施展才华的活动空间,希望在进入“后政治”之前,双方在这个方面的合作就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
作者:陈孔立,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
E-mail: chen3184@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