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人们纷纷质疑中国大陆“花钱买稳定”的做法,批评天价“维稳”,不仅收效甚微,而且劳民伤财;基层官员也对此怨声载道,抱怨花费过万进京“截访”,既违背了“维稳”的初衷,也偏离了政府工作的方向。这些批评与抱怨都有一定的道理,他们至少指出了“花钱买稳定”的不合理性。但是,事实上,水涨船高的“维稳”开支只是中国天价“维稳”的一个表面现象,在其背后,隐藏着更加深刻的结构性危机,那就是,地方财政有可能因为“维稳”而陷入危机之中。
中国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维稳”经费开支中,中央与地方之间大概维持三七开的比例,中央承担30%,而地方承担70%。地方政府在“维稳”开支中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别,越是发达地区,经费投入越多;反之亦然。在过去15年中,对公检法司与武警的总投入,排列前五位的分别是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和山东,而倒数前五位的则是贵州、甘肃、青海、西藏与宁夏。2008年,排名第一的广东省仅仅在公检法司和武警方面的投入就接近400亿元(人民币,下同,约77亿6500万新元),而排名垫底的宁夏则只有19亿。
如果把社会保障的投入也算作“维稳”开支的话,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如公检法司的开支一样,发达地区高而落后地区低。2008年,上海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资接近340亿,而西藏仅仅有28亿。
地区之间投入总量的上述差距本不足为奇,奇怪的是,中央并不是按照财力大小,要求地方政府按照全国统一的“维稳”标准进行开支,而是要求地方政府执行全国统一的“社会秩序”标准,这就等于把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放在同一个水准上来考量。为了能与发达地区在社会秩序的维持上旗鼓相当,落后地区只能按照全国统一的“稳定”标准花大钱、保平安。
2008年,上海只有6.34%的年财政收入用于公检法司和武警的支出,而落后地区的宁夏,这一比例则高达28.4%;在社会福利开支方面情况则更为严重,还是这一年,上海只有14.2%的财政收入用于社会福利,而宁夏则达到惊人的91.6%。人均开支则能进一步说明问题。2008年,青海省人均社会福利投资为1184元,为广东省的三倍,而公检法司与武警人均支出为368元,比山东的184元高出一倍以上。这些数据表明,落后地区在“维稳”方面的经济压力,要远远大于发达地区;而且,更大的财政压力意味着,很多省份是因“维稳”而负债经营。
既然落后地区的政府在“维稳”投入方面入不敷出,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推动这些政府进一步加大“维稳”投入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力来自于“维稳”与“投入”之间的悖论:“投入”越多产出越少,而“产出”越少则“投入”更多。媒体报道显示,在过去两年中,万人以上大规模的集体抗议事件,绝大多数是发生在经济落后地区。这种巧合在政府看来不是其他原因造成的,而是政府维持秩序的能力不强所致,提升这种能力的有效办法就是,继续花更多的钱。在中国,“维稳”投入不是一种理性的算计行为,对于落后地区来说则更是如此。
对于落后地区来说,天价“维稳”将给当地政府与社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其影响是全方位的。仅仅就经济而言,为了能让政府运转起来,政府不得不想尽办法去填补因“维稳”而形成的财政“窟窿”,长期的财政赤字会极大地驱动政府将压力向社会转移,乱收费、乱摊派将难以避免;高度财政赤字将严重地影响地方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投入,不仅地方经济没有生长点,民生问题也无着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论是落后地区还是发达地区,目前的天价“维稳”模式是建立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之下的,一旦经济陷入危机之中,如果继续维持这种模式,将会使落后地区的财政危机雪上加霜,社会秩序的维护将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