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美朝韩恶战三年,百万生灵涂炭,无数家园被毁,停火线却不无讽刺地重回38度线。如今,半岛南北分野仍在,但物是而人非。对于60年前的那场“有限战争”,朝韩有旧恨又生新仇;美国因失忆而欠反思;只有中国走出了历史阴影,以更公正、更积极的姿态审视过去并面向未来。
南北方:岁月易过,旧恨难消
时至21世纪,当年冷战的宿敌多握手言和。唯独在朝鲜半岛,数百万大军仍虎视眈眈、枕戈待旦;大战虽无,摩擦不断。今年3月26日韩国“天安”号护卫舰因发生不明原因的爆炸事故而沉没,数十名水手罹难;韩美日齐声指责,联手制裁北方。朝鲜半岛再度笼罩在战争的重重阴霾之中。
朝韩对立,可追溯到1945年朝鲜半岛分治。尤其是美军占领南部后延用日治时期的韩国旧军政势力,排斥和打压反日人士,终使韩国于1948年陷于内战的血雨腥风。事实上,直到1950年6月朝鲜在苏联支持下对南方大举进攻,朝韩双方都多次诉诸武力,以军事手段压倒对方。三年“有限战争”,两百万朝韩军民死于战乱,伤者无数;双方都以暴易暴,滥杀无辜(只有中方没有虐杀战俘的记录),以至韩国在1953年7 月拒绝签署停战协议至今。拥有制空权的美国海空军,三年对朝鲜投弹69万吨,相当于对日投弹量的4倍;朝鲜北部每平方公里平均落弹5吨,密度超过美英二战期间对德轰炸。
冷战期间,朝韩双方都武装到牙齿。美国驻军数万,并于1958年(当年中国撤军)起在韩国部署相当数量的核武器直至冷战结束。朝方后来发展核武,主要是针对美方的常规和核优势。十年前韩国前总统金大中奉行“阳光政策”,为此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然而对于以 “核”为动力的半岛军备竞赛,亦无回天之力,最终成为一个历史缺憾。
朝韩对抗60年,积怨已久,难以化解,给人以时光倒流之感。然而南北双方的战争状态,与半岛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当年兵戎相见的中美两个大国60年来的政策走向,也密切关联。
美国:朝战“集体遗忘”?
60年来,美国对待朝战和朝鲜的政策可用 “集体遗忘,继续敌视”概括。在美国军事史上,朝鲜战争属于“被遗忘的战争 ” 。近年来,美国出版界有关朝战的书籍中以“遗忘”为主题的书不下10余本。美国出版界巨头 Random House Inc.有关越战的出版物汗牛充栋,而关于朝战的书籍只有寥寥几本。著名作家戴维·哈泼斯坦(David Halberstam)1972年以揭露越战决策失误的《出类拔萃之辈》(The Best and Brightest)而一举成名;而他关于美陆战1师在长津湖侥幸逃脱中方第9兵团毁灭性打击的巨著《最冷的冬天》(The Coldest Winter),直到他2007年去世数月后才出版。
出版界失语,好莱坞亦健忘。美国大小银幕上充斥二战和越战的镜头,唯独朝战作品凤毛麟角。对惯于从影视上了解时事和历史的美国人来说,1968年以来久盛不衰的朝战电视剧MASH,其实是好莱坞人士在当时美国官方强制性的舆论一致的压力下,偷梁换柱反对越战的黑色幽默。甚至首都华盛顿的朝鲜战争雕塑群,也是在停战42年之后的1995年落成,比建于1982年的越战纪念墙还晚12年,而后者在越战结束7年后即完工。直至2009年底,美国会才通过法案纪念朝鲜战争。好莱坞也跟着兴师动众,开拍朝战大片《雪域17天》(17 Days of Winter)。
美国多年来对朝战集体失忆,原因至少有三。首先,二战后美国对外战争多多,三年朝战,长度不及越战的三分之一,辉煌不及数月的海湾战争,国民记忆中的自然难有其位。其二,美国政府大事化小,把朝战定义为“警察行动”,以绕过国会审理、宣战的“麻烦”(无独有偶,9/11后美国把本应是“警察行动”的反恐定性为“战争”,以无限扩大总统操控战争的权力)。然而越战也定义为“警察行动”,美国人何以念念不忘?!美国的传媒革命是原因之三。朝战时期美国传媒主要以文字和广播方式报道战事,而彩电在七十年代越战高峰时期开始普及。当时美军的监管系统还未反应过来,电视记者们已开始从越战前线实况发布战地消息。美军方后来抱怨说,越战不是输在战场,而是葬送在美国家庭的客厅里。
以笔者之见,朝鲜战争在美国国民记忆中的“边缘化”有更深层的原因。美国政治文化中的宗教色彩极浓,习惯于在黑白、是非、善恶、胜败中取择其一,不输不赢的朝鲜停战实属另类;既不同于此前美军无往不胜的记录,也有别于此后彻底失败的越战。2004年哈泼斯坦为写作《最冷的冬天》一书采访笔者时,也认同这一观点。
美国至今对朝鲜不依不饶,对朝政策仍停留在敌视和制裁的过去时态,不仅仅是由于朝方的僵硬政策,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极端宗教化和意识形态化,也是原因之一。小布什上台伊始,就给金大中的“阳光政策”泼冷水,先给朝鲜扣上“混蛋国家”的帽子,9/11后又把朝鲜划入“邪恶轴心国”之列;天安号事件后,美加日韩的一系列政策,都在激化南北对立,无助于半岛稳定与和解。
中国:稳定第一,面向未来
相比之下,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早已摆脱了历史的阴影。30年来,中朝同盟框架仍在,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则完全摒弃意识形态,且日渐中立。其实,早在70年代,毛泽东就说服1975年越南统一后头脑再度发热的金日成不要再挥师南进。
80年代以来中国对朝鲜半岛不偏不倚、与时俱进的政策,建立在对历史深刻反思基础之上。80年代以来问世的大量回忆录、史料和学术研究,其中不乏水分和盲点,但与中国调整其朝战的历史观和半岛政策基本同步进行。首先,中方对朝鲜战争爆发的定位从“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发动战争,到“朝鲜内战”使然,还历史本来面目。
在军事层面,中国的胜利和代价都是沉重的。战争初期,中方对长驱直入、侧翼暴露之敌,采用中国内战时期大胆迂回、分割穿插等战术。二次战役中,志愿军38军113师在师长江潮、政委于敬山带领下,14小时强行军73公里,在西线的三所里和龙源里顽强阻击难逃北援之敌。此役中方歼敌3万余,其中美军1.7万,美军10天内败退300公里,彭德怀称38军为 “万岁军”。然而初战胜利也暴露了中方的致命弱点,由于装备、后勤落后,往往对孤立无援但装备精良之敌也无法攻克和全歼。中方第9兵团在东线因冻伤大量减员;虽有数倍于敌的优势,却苦战腹背受敌的美10军而不得其手,就是血的教训。朝战后期开始的现代化、正规化和专业化的道路,在60、70年代为“人民战争”、“只红不专”所取代。直到80年代,中国才改弦更张,重拾朝鲜战争的经验教训。
朝鲜战争对中国最深刻的教训,乃是在战略层面。1950年初,斯大林出于对独立于苏共的中共的戒心,最终同意由苏联扶植的金日成政权南进,维护以至扩展苏联在东北亚的利益;并设法通过中苏同盟关系使中方在美国出兵后援助朝方,避免苏美直接对抗。朝方一意孤行和苏方自私自利,使朝鲜内战终于升级为中美历史性对决。尽管中方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使战线稳定在38度线,然而取得的战果和付出的代价都是巨大的。战争期间,中苏中朝之间的同盟关系的上、下限都多受冲击,凸显了国家利益层面的矛盾和冲突,为未来中苏分裂埋下伏笔。
有鉴于此, 避免过度依赖、坚持独立自主、根据事物的是非曲折和国家根本利益制定半岛政策,恐怕是朝战给予中国最宝贵的经验。80年代初,中国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朝鲜问题上,中方反对破坏半岛稳定的任何行为,不管是来自任何一方;与此同时,致力于发展与南北方的经贸和正常的国家关系。2003年以来由中方主导的朝核六方会谈,早已超越了中国自身的利益,而是把地区稳定和防止核扩散作为更高的追求目标和方向;同时创造条件,以和平协定取代停战协定,促成美朝关系正常化。
21世纪的世界,两极终结,一超称霸,多极隐现。然而半岛时局仍扑朔迷离,险象丛生。着眼现实、面向未来的中国,如何与仍生活在过去时态的美朝韩三方互动,如何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中寻求一个既维护中国利益、又兼顾他国的关荣与梦想的平衡点,仍是对中国政治和知识精英的智慧和能力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