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贲思: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272 次 更新时间:2013-07-18 10:51

进入专题: 邓小平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邢贲思 (进入专栏)  

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物质文明上,而且也表现在精神文明上。本文着重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没有精神文明,指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出了维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两个重要手段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灵魂工程师的历史使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物质文明上,而且也表现在精神文明上。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一系列文章、讲话中,在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始终把精神文明放在一个重要地位。邓小平同志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能没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两种相互联系的伟大成果,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两个相关的组成部分。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必须全面地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遵循精神文明自身的发展规律,自觉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邓小平同志在讲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时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建设物质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①这段话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党对物质文明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搞清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而在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后,没有及时地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仍然把阶级斗争当作党的中心工作,致使我国丧失了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时指出,以往我国社会主义建没之所以成效不够显著,主要原因是由于我们在理论上走入了一个误区,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上产生了迷惘。因此,要纠正我们以往的失误,就必须从纠正我们在州沦上的失误开始。这就是为什么十—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反复教育全党,要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强调要使我们的同志懂得,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时刻牢记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自己应尽的天职;必须时刻牢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经济建设始终是党的工作中心;必须时刻牢记,经济的落后,人民的贫穷,决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而是社会主义的耻辱。

  

当全党对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形成共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开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也出现了另外一种值得注意的情况,这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党风、社会风气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效应和对外开放的某些消极影响带来的结果,另一方而是由于某些地方、部门的领导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认为前者是硬任务,后者是软任务,因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所放松,也就是出现了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手硬、—手软。这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反差,如果长期不能克服,不仅会影响社会的进步,而且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也会造成严重后果。当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处于迷离彷徨,率先带领我们走出困境,走上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的是邓小平,当我国的精神文明面临挑战,第一个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声疾呼,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也是邓小平。正是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正是他反复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他谆谆告诫我们:“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风气如果坏下去,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正是他明确地提出,必须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些论述掷地有声,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长期的、复杂的任务,“在新形势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对全党同志的—个重要考验。如何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如何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这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它的根本任务是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民族素质的提高要通过个人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要通过社会成员的进步来实现。试想,如果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思想道德素质普遍较差,那么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的全面进步又何从淡起?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邓小平同志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确定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就是抓住了根本。

  

在“四有”当中,邓小平同志认为有理想最重要。因为只有当全体社会成员有了共同的理想,才能形成真正的合力,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实现我们预定的宏伟目标。邓小平同志说:“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②可见,理想和信念要解决的是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问题。过去毛泽东同志讲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指的也正是理想和信念。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都是重要的,而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有12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尤其重要。

  

我们的理想是什么?共产党人的最终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我们的党纲上规定了的。但是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要经过若干个依次发展的阶段。因此,在不同历史阶段,我们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这是我们的阶段性理想。在现阶段,我们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为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任务而共同奋斗。建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在当前我们要做的是首先实现党提出的“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这是实现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关键一步。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把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和每个社会成员的长远利益结合了起来,为这个理想而奋斗,既是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而奋斗,也是各族人民为实现自己的长远利益而奋斗。因此,这一理想能够起到空前的精神动员作用,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当前,重要的问题是要让所有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其中的先进分子,明确地认识应当有什么样的理想。为了帮助广大干部和群众排除各种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理想,就要为他们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这个武器就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因此,用邓小平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广大群众,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理想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头等重要的任务。

  

有了共同的理想,就能解决思想统一的问题,而要使思想的统一转化为行动的统—,没有纪律不行。纪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它不仅约束人们不该做什么,而且提倡人们应该做什么,它的作用是双向的。纪律是实现社会成员共同理想的组织保证。因此,邓小平同志在讲到“四有”时,除了强调有理想的特殊重要性以外,也很重视纪律的作用。他说:“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③又说:“要搞四个现代化,使中国发展起来,就要有纪律、有秩序地进行建设。”④没有共同的理想,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没有共同的纪律,会出现行动上的无序,都会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带来严重危害。

  

其他如“四有”中的有道德、有文化也是很重要的。党中央十分关心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道德水平,认为这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中央还提出要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以及改进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状况,这说明道德问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决不是无足轻重的。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把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转移到利用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以及不久前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都说明党中央对于培养有文化的新人也很重视。

  

十四届六中全会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长期奋斗的目标。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今后十五年,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的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采、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三、维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两个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非一日之功,而是要经过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维系要靠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手段,形成综合效应。在各种维系精神文明的手段中,邓小平同志尤其强调教育和法律这两种手段。

  

邓小平同志这里所讲的教育是指思想道德教育,或者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讲,就是指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是我们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的精神武器。当前,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尤其具有紧迫性,这是因为这些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某些消极负面的因素在社会上有所孳生、蔓延,一些干部经不起腐朽生活方式的诱惑,开始腐化变质,党风、社会风气方面出现了许多令人焦虑的情况,一句话,我国的精神文明遇到了严重的挑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要通过教育,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根本的问题在于教育人。要开展持久的、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使他们逐步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要通过向雷锋、焦裕禄以及现在的孔繁森、李润五、李国安等先进典型的学习,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提高自觉性,增强免疫力,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广大干部还要开展反腐倡廉的教育,要求他们对照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的宗旨,进行严格的自律。总之,开展对大多数人的内容广泛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坚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大计。

  

对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能限于课堂宣讲。当然,课堂宣讲也是一种重要形式,但决不是唯一形式。要动用各种宣传文化手段,特别是那些传播范围广、传播频率高的传媒手段,为思想道德建设服务,为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我们的文艺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斗个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它担负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崇高使命。“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两为”方针的具体体现。实现这一任务,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在充分发挥文艺的审美作用的同时,更加充分地发挥文艺的教育作用,使文艺能够给予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更多的支持。

  

除了动用多种手段外,还必须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寓教于乐,达到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此外,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也是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所必须的。我们要下力气改进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市场文化、农村文化、城市社区文化等,积极引导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沿着健康向上的轨道前进,使社会上各种消极腐败乃至丑恶的东西,各种精神垃圾没有立足之地,还社会一个相对净化的精神环境,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各种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不致因为受环境的影响被抵销,而切实发挥出应有的效应。

  

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观点,维系精神文明的第一个手段是教育,但教育不是万能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通过教育能够收到良好各种强制的办法对他们进行约束,直至采用法律手段予以制裁,这也是维系精神文明所不可或缺的。对那些从事丑恶行当、腐蚀人们心灵、毒化社会环境、屡教不改并且触犯刑律的人,就必须采用法律的手段予以打击,决不稍加宽贷。对那些贪污腐化、违法乱纪的干部,不管是谁,该绳之以法的坚决绳之以法,决不姑息养奸。只有教育和法律两种手段并用,才能有效地遏制党风、社会风气的继续下滑,才能扶正祛邪,使那些健康的文明的东西不断占领阵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创出新的局面。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精神文明。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我们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不放松,认真抓,就会有办法。”⑤

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灵魂工程师的历史使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有一个十分广阔、非常重要的领域,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领域。广义的文化领域包括理论、教育、科学、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影视、卫生体育、图书博物等。这些领域通过各种形式,直接间接地向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这些领域工作的好坏,不仅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会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搞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含很多内容,为了完成这方面的任务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明确我国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我国文化的性质。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它必须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为广大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江泽民同志说过:“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它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化不同的思想内容。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当然不能脱离人类文明的大道,它必然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吸取养料。但这必须是一个扬弃过程,是一个批判继承过程,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能照抄照搬。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当代,回顾过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弘扬主旋律,同时提倡多样化,从多方面向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

  

在思想文化战线各部门工作的同志,应当通过各自的工作,千方百计地提高精神产品的质量,把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任务落到实处。我们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年来,思想文化战线部门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出现了不少好的或比较好的精神产品。但是,同党和人民的期望,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关键在于思想水平、文化水平、艺术水平都高的各类作品还比较少,精品还比较少。精神产品的生产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一部精品的诞生更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单靠著作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还不够。从长远看,精神产品质量的提高,归根到底取决于精神产品生产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各类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可以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他们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脱离了正确的坐标,如果他们缺乏历史责任感,缺乏正确的创作思想和严肃的创作态度,缺乏必要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又怎么能够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精神产品呢?邓小平同志关于灵魂工程师的使命的论述,值得我们每一个在思想文化战线工作的同志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邓小平同志说:“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自己认识生活、分析生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我们希望,文艺工作者中间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我们相信,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会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前进。”⑥如果说上一段话是专门针对文艺工作者说的,那么,在十二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邓小平同志面对整个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再一次提出了灵魂工程师的使命问题。他说:“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在当前这个转变时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责任尤其重大。……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⑦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话讲得何等深刻啊!它为我们所有在文化思想战线工作的同志,为所有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指明了根本方向。每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思想文化战线的工作者,都应当按照邓小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力争成为够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能够真正做到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给人民以营养者必先从人民那里吸收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和表现能力,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各类文化精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9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6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11—212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0页。

(作者单位:求是杂志社)

《全国第三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文集》学习出版社1997年5月版

进入 邢贲思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邓小平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42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