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凤凰网上连载了财经评论员张捷的“人口红利与中印崛起大角力”的长篇博文,笔者认真地拜读了该文后,深切地感到有必要对该文的一些主要观点进行批驳,因为兹事体大——它直接关系到中国大国崛起所选择的战略路径问题。如果造成误导,甚至影响到国家决策,势必将中华民族崛起之路引入歧路和迷途。下面笔者就对该文的主要观点进行评析。
该文一开篇就将中印发展博弈中印度比中国拥有人口红利置于篇首,即印度的人口结构比中国年轻10多岁,而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从资源角度立论说,这个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是难以容纳中国和印度两个超级大国崛起的。作者首先就危言耸听地拿出中国人口红利将尽和世界资源有限这样两个中国的负面因素来吓唬国人,以此为他以后的歪理立论奠定基础。
接下来,他对中国畸形发展的经济结构进行了自圆其说的辩解。他认为中国为了应对人口红利的负面影响和世界资源有限的局面,在与印度的大国竞争中,应该发挥我们的先发优势,即改革开放三十年巨大发展及其形成的高积累,将这种高积累放到抢购世界资源上去,而这样做的同时,就是要继续压低中国中下层的消费水平,让他们在痛苦中生存,以牺牲几代人民的幸福来换来国力的强盛。
然而,我们知道,社会经济发展不仅有人口年龄结构的因素在起作用,还有人口的阶层结构因素、人口的知识结构因素在起作用,而且后两者更为根本。中国靠低廉劳动力成为世界工厂,使中国吸纳大量外来资本获得了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这个优势,是在经济全球化加快,中国低端产业大发展(出口塑料玩具、鞋子、纺织品)、发达国家产业链低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情势下得以实现的。
但是,这种靠出口和投资为拉动经济主要引擎的模式,由于此番经济危机的打击和持续政策变化的影响,已经难以为继,和获得更大的增长空间。而作者对我国为应对经济大幅下滑采取的基建投资拉动经济的做法赞不绝口,但作者并没有看到这种做法是难以长期持续的,一年行,二年行,三年还行么?基建设施投资的超置,如果不能尽快地转化为实际的投资回报,那我们继续投资的钱又从哪里来呢?而按作者的主张我们还要去抢购全球资源,这都需要钱,我们如果不能在基建投资中获得相应的回报,那我们就得等“120米宽的大马路”,过几十年后给我们回报吗?钱从那里来?你张捷会生吗?
实际上,中国进一步的发展,抢购必要的资源是应该的,但这也只能在许可的财力下来进行。而我们现在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中国这个经济体,怎样高速地、持续地运转下去,具体说,就是GDP增速在8%到10%左右,而维持这样的经济增长率(按:中国GDP增速低于6%,就会大量普遍失业,厉以宁观点),中国在外需不足(经济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情况下,需要政府加大中低层的收入,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用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按:这里可不是作者所理解的钱让穷人花光了,穷人花钱它有拉动经济,调整经济结构、维持经济正常运转的作用),而不能继续大投资了,花出去的钱,一时半会的赚不回来,暂时维持经济运转还可以,但要按张捷先生的观点,不怕,我们这是在积累啊,但钱都花光了,又一时收不回,我们下步该怎么办?
关于中国的投资率问题,也并不是作者认为的越多越好,从我国处于工业社会发展中期的特征看,重化工投资占比确实较大,但在我国40%左右的投资率已经是很高了,不仅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也高于经济快速发展期日本、台湾35%的投资率,而这次为了拉动经济投资占到70%,这是紧急状态下的应急举措。这么高的投资率,无论如何是难于持续的,所以在拉动经济后,中国政府正在实施退出政策。
另外,关于我国消费不足所造成的民生痛苦问题,它不仅仅是心理承受力的问题。它一是憋住了经济,二是对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造成了相当大的阻碍,而这不是人口红利可以弥补的。三是对社会稳定构成了威胁。我们就是养猪养马呗,如果你不好草好料的,它也不会给你出膘、出力,何况是要全面发展、长期教育的人呢?
我们可以理解作者急噪冒进的大国崛起心理,但我们不能按作者这种蹩足的“大国战略路径”去行进,那样不仅钱花光了,对着资源和“铁公鸡”发呆,经济也会滑的一塌糊涂。
而印度呢,他们内需的消费比我们高近20%个百分点(中产阶级强大),工资增长一直高于GDP增速,这就是印度经济结构比我们稳健的原因,也是印度总理敢于说他们GDP增速在9%以上的底气所在。
国逢多事之秋,大家建言献策,畅所欲言,这是很好的事情。但只有争论,才能到达真理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