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强:《三枪》:张艺谋诱惑机制中的傻乐至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02 次 更新时间:2010-03-07 12:35

进入专题: 三枪  

周志强 (进入专栏)  

当人们已经习惯了“奥运张艺谋”,习惯了他的那种气势恢弘的文化景观的时候,《三枪拍案惊奇》却突然让演员们把一张面饼当成了墩布,大耍二人转。张艺谋与国家主义美学工程的紧密关联,似乎在此中断了。人们惊奇地发现,《三枪》已经成了“三无”:上无国家民族象征,下无个人生存体验,甚至上上下下没有什么可以称之为“精神”的东西。这仿佛是张艺谋电影的一次不经意的“失重”:在《菊豆》中,性虐待被当作是一种性别欺凌的文化象征,而在《三枪》中,当麻子的烟袋锅子戳到老板娘屁股上的时候,闫妮痛苦的表情,在扭曲的镜头中,显得滑稽可乐,于是,观众就傻呵呵地笑了。

在这里,张艺谋拒绝对这个电影进行任何价值和意义的搜寻,并为此洋洋得意。他不断地强调,电影就是一个传说,这意味着,“传说”乃是一个散布在口头上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一种值得挖掘现实内涵的艺术作品。

没有必要对张艺谋吐口水,因为《三枪》的出现,本来就是“张艺谋电影”文化战略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换句话说,《三枪》是典型的“张艺谋电影”。

所谓“张艺谋电影”,已经不仅仅是艺术产品,还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生产方式,我称之为“张艺谋诱惑机制”。也就是说,在张艺谋那里,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生存的策略,旨在通过各种“变身术”,挑逗观众的阅读欲望——一方面,张艺谋电影总是在千变万化的身影之间,给人一种“张艺谋电影的家族相似感”;另一方面,每一次变身,都是对这种“张艺谋感”的违背和撕扯,形成对阅读期待的疏离感。从《红高粱》到《三枪》,张艺谋电影的文化特色总是在“出人意料”与 “原来如此”的逻辑语法上面运行。在这里,“这次张艺谋会怎样”,正是张艺谋电影阅读的基本语法。

所以,张艺谋电影构造了中国电影的一个特殊奇观:边看边骂,越看越骂,骂完还看,越骂越看。显然,张艺谋电影的魅力,正在于这样一种对诱惑机制进行巧妙掌控的美学战略。

事实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张艺谋电影”扮演着不同的文化角色:第五代的精英主义角色、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风情、大众文化时代的票房神话、新世纪的国家主义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标志着“张艺谋电影”以不同的方式串演着不同的文化形象,并形成人们“围看”张艺谋的社会驱动力。

按照这个逻辑来看,《三枪》的出现,大家实在没必要鞭笞,仿佛张艺谋干了一件非常对不起大家的事情。其实,《三枪》定位抵制文化全球化(美国大片化)、消解意义诠释的目的论等等方式,正好显示了张艺谋电影成功的“阅读诱惑策略”:从《英雄》开始,张艺谋背离精英主义传统,变成大众文化的神话;从奥运会开始,张艺谋变成国家美学文化的代言人;而《三枪》的策略,则要给大家一个“去张艺谋”的极端印象。不难想象,下一部片子中的“张艺谋”,肯定会沿着“回到张艺谋”这个文化策略运行,拍一部唤起观众 “这才是张艺谋”的想象性体验的电影。

由此可见,“张艺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当前娱乐文化发生重大畸变的标志。张艺谋的诱惑机制,体现出了去政治化色彩之后的电影娱乐文化,是如何不管不顾地以博取观众票房为第一要义的资本品格。所以,《三枪》的出现,成为我们一个“谅解”张艺谋的入口。如果说此前张艺谋的诱惑机制尚且不能让我们看得清楚的话,这一次《三枪》的文化运作,则让我们有理由换个眼光重新打量他的产品。

事实上,通过激发不同的“张艺谋形象”的错位想象来激发电影票房的策略,让张艺谋电影抛弃了价值和意义的束缚。抽空意义而征服眼球,用混世的笑声达成现场的认同,这是《三枪》的奥秘,也体现《英雄》以后张艺谋电影的基本生存方式。不同的是,《三枪》对“笑声”进行一种执意的追求,并把现场笑声作为其成功的重大标志。在这里,张艺谋诱惑机制的成功,乃是这样一种成功:只要“张艺谋”这个品牌尚能激发人们的阅读欲望,就有其存在的必要。

按照这个思路研究,也就不难发现,《三枪》对于笑声的执著,本身就是一种意义:通过粗口、恶仿、杂耍、丑化等等形式造就的喜剧,用无价值、去政治、非情感的形式,生成一种“崭新”的对抗价值的价值形态。《三枪》暗示,任何精神的诉求都是沉重的,都会落入无意义的虚无;而此时此刻的欢笑,作为一种现场的快乐,则是真实的。

显然,张艺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目前“傻乐至死”的文化形态的典型代表。对于意义和价值的抵抗,在“傻乐至死”之中,变成了大众对自我生活方式肯定的一种特定途径。仿佛只有“傻乐”才是真正的大众,而反思与质疑,那是虚伪的精英们所要做的事情。

借此,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推论:奥运张艺谋,作为国家美学文化的代言者,其实并没有在《三枪》中消失。从娱乐至死到傻乐至死,大众文化完全剔除了自身残存的反思与质疑的痕迹,变成了以“傻乐”为自我认同的群体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张艺谋电影的诱惑机制,恰好构造了当前中国市侩主义文化的基本运行逻辑:只要追看,不要看;只须认,而不必认真。

2009年12月16日 东方早报

进入 周志强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三枪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和文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212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