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振华:治理学风关键要把学术与权力隔开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09 次 更新时间:2009-12-08 21:03

进入专题: 学风  

苏振华  

教育部日前决定成立由副部长担任组长的学风建设协调小组,专门负责高校学风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这些年来,学术不端已算不上什么新闻,所涉及的人员上至院士、著名高校校长,下至硕士研究生,斯文可谓全方位扫地。中国科协的调查显示,分别有43.4%、45.2%和42.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发”现象相当或比较严重,认为“侵占他人成果”现象相当或比较普遍的比例更是超过半数,有55.5%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高教界担负着为民族复兴培养人才的使命,听任学术如此腐败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事实上,各高校无不将学风建设放在日常管理的重要位置,出台的各种制止学术不端的文件政策林林总总,领导大会小会反复强调,处罚措施也不可谓不严厉,可为什么收效甚微呢?若说今天的知识分子们已无廉耻之心,大概也不是事实。这就需要追问,他们为什么要弄虚作假,又希望从中得到什么?

在我看来,关键的诱因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外因。如今各高校均已制定出各种发展目标、战略目标,名校要冲击世界一流,非名校要冲击国内一流、行业一流或地区一流的口号不绝于耳,总之是要在未来不长的时期内获得“跨越式”发展。而衡量是否成功达标的指标并不是学生的成才率有多高、培养了多少杰出人才,而是发表了多少论文,获得了多少研究经费。于是乎学校会将这些指标层层分解到每一个教师身上,张罗出各种评价指标进行考核,以评职称、级别评定相要挟,在种种高压政策之下,教师只能玩命地炮制论文。

二是内因。内因更为关键,教师有内在的激励来炮制论文,而激励则在于“学而优则仕”带来的巨大利益诱惑。如今,“学而优”中的“优”已经不能和学术原创性、重大学术贡献、教书育人的丰硕成果相等同,“优”的标准,指的就是数量,论文的数量和项目的数量越多,则被定性为“优”。“学而优”者将率先获得提拔高升的机会,而一旦走上“领导岗位”,名利双收就指日可待了,前不久不就爆出了高校名师评选中当选者几乎全是校长院长的新闻么,至于各种项目经费,也将随之而来。这一游戏规则,高校教师是心知肚明的。面对无数的成功案例,象牙塔内的高校教师们如何能不暗生“见贤思齐”之心?

外因的指挥棒,事实上乃是权力,所谓“跨越式”发展,说白了就是当政者的政绩工程,教师的铤而走险,则源于当政者不受限制地掌握了对教师生杀予夺的权力。内在的诱因,同样也是为了获取权力,进而得到由权力带来的丰厚资源。

要真正彻底杜绝学术不端行径,仅仅靠成立高级别的“领导小组”是不行的,关键还是要斩断权力和学术之间的相互联系。对教师的管理权力和分配学术资源的权力应交给教师自己,实现真正的“教授治校”,教师的评定应淡化数量考核而付诸同行评议。学术和权力之间隔开越远,良好的学风才越有可能早日回归校园。

    进入专题: 学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规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107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