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应对财政支出窘境,有关部门总动员到处去“找钱”。现在不少省市强调对税收要“应收尽收”,对所有企业的财务全部查账(2006-2008)3年。加强了对原有税源企业的监管,还准备扩大税基,缩小免税和税收优惠的范围。一些地方,征税已经成为落实到街道、村庄,征税、稽查、街道干部齐动员的群众运动。财政压力有向企业转移的趋势。(《南风窗》第2009015期)
《南风窗》报道中给了一个《新“圈钱运动”》的标题,当然在这里我不信这是什么媒体的“标题党”所为,而是中国的实际状况——从政府的财政收入捉襟见肘,到现在的财政告急,实质上已经造成政府在财政扩张政策下的困局。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救市,中国财政收入现状也将难以为继;更重要的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必然导致所谓的新“圈钱运动”。
这种情况下,我想政府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救市思路该转变一转变了——
因积极的财政政策或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没有真正作用于实体经济以及带动民间投资,财政投放和货币投放大多流向了“铁公基”,国家统计局7月16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3223亿元,增长32.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9.5个百分点;其中铁路投资增长126.5%。另一方面,无论财政或货币政策中的资金又被国有垄断企业瓜分,即使有少许流入民间经济体的资金,因民营经济体的利润下行、市场萎缩,也变相的通过其它途径流入了股市或楼市,造成股市大幅上涨、房地产泡沫重现的局面。
中国现在不能再盲目为“保八”而无视众多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要知道的是,政府在做救市的时候并没有真正救到该救的民间经济(市场经济),而民间经济的复苏我们又可看作是消费拉升和外贸的真正回暖才算数,问题是上半年,进出口总额9461亿美元,同比下降23.5%。其中,出口5215亿美元,下降21.8%;进口4246亿美元,下降25.4%。贸易顺差969亿美元, 同比减少21亿美元。如果比量“三驾马车”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我们很难相信出口继续下行,以典型的贸易出口企业集散地珠三角、长三角为断,很难说中国的救市政策已经起死回生中国经济基本面了。换言之,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回暖,就不会使得民间经济体复活、以及民生得到根本的改观(比如就业问题和收入问题)。
问题一目明了,当政府大手笔、不吝啬、很慷慨地投资“铁公基”时,当银行天量信贷流向产能过剩行业、国有垄断企业时,政府财政收入面临枯竭,造成这样一种尴而尬之的局面,各级政府部门不得不通过其它途径进行变相的压榨民间经济体的仅有血液(资本)、挤压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最终导致民间经济在市场流失、政府变相搜刮的双重压力下,进一步加速迈向死亡的边缘,原来我们所看到的经济回暖却不过是一个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稍有外力的冲击或振荡,这美丽的经济回暖泡沫变不复重见了。我们搞经济不能搞成“聊斋”,神一阵子鬼一阵子的,让民生活在幻想里啊!
假设真的新“圈钱运动”在各级政府部门肆虐起来,我们也可以看做是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拿民间经济的命去换政府的“铁公基”的命和产能过剩行业的命,这种手法看起来有多么的愚蠢不可及。说到底,政府“圈钱运动”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将是一场灾难,国进民退之下,必然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只顾眼前“保八”,而无视中国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吕氏春秋·义赏》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明年无鱼”是个什么样的后果不言而喻,中国经济将遭受重创。
其实,我一直坚信真正完善的市场经济,会有自我疗伤、自我纠正运行偏差的调节机制,政府无需多管或动用行政干预的手段。这看起来很高明,以为权力可以扭转乾坤,事实上它违背了市场规律。
至此,中国现在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如何政府使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其它一切可用不可用的手段救市的问题,而是要解决我们能有多大的市场自由和市场空间的问题,这才是中国经济现在或将来都要面对的重要病灶所在。F.A.哈耶克说:经济计划所引起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我们是否会按照我们所喜欢的方法满足我们认为是重要或不太重要的需要的问题,而是是否会由我们自已来决定什么对我们是重要的和什么是次要的、或是否这必须由计划者来加以决定的问题。当我们轻蔑地谈论纯粹的经济需要时,经济计划所影响到的,将不仅是我们心目中的那种边际的需要。它实际上意味着,我们作为个人将不再被允许去决定我们认为是边际需要的那种东西。
但愿不是杞人忧天,在政府救市之下,不会让我们重回改革的回头路,又“通往奴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