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书议:居民收入被增长的四大悖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93 次 更新时间:2009-07-30 17:52

进入专题: 居民收入  

侯书议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表征,继上世纪90代混沌地被谁谁代表,到这个世纪的被自杀、被失踪、被就业等等曾出不穷。也许这正是我们当前生活的时代,诚如媒体所指出的,我们生活在“被”时代。日前人们又自觉不自觉地被收入增长了一回。国家统计局7月27日公布,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增8.1%,增幅均超过GDP。同时,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注为14638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674元,增长12.9%。

关系到居民收入增长与否,根据相关统计的数据也是实在出入的很大,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最显著的就是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过GDP增幅。那么这就是说,国家在统计居民可支配收入时,所依傍的根据是偏向与政府部门、国有垄断企业,而市场的一部分企业的职工收入却没有按照相应比例的统计其内,于是在财政刺激和信贷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我们不难想象到这些占据权力至高点的部门,以公谋私,把财政救助用于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工资和福利待遇上。既然四川某些地方政府部门胆敢挪用震灾捐款购买轿车、与员工发放福利,那么这个时代,还有那些占据权力至高点者们不敢干的事情吗?于是,某些既得利益阶层的收入显然拉高了人均可支配收入,这正是我们更多人感觉到自己的可支配收入没有增长,而统计数据却增长的主要原因所在。

其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就业是息息相关的。我们不妨看看失业率如何?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但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发布的一项报告认为,中国2008年的调查失业率高达9.4%。当然失业率也好,就业率也好,都有造假的可能。也许我们不但被增长还被就业了。问题的关键是,中国的进出口数据并不理想——上半年,进出口总额9461亿美元,同比下降23.5%。其中,出口5215亿美元,下降21.8%;进口4246亿美元,下降25.4%。贸易顺差969亿美元, 同比减少21亿美元。我们知道的是,中国就业密集地就在珠三角、长三角的出口企业集散地。如果外贸没有回暖,最简单的判断就是,伴随着企业利润下降、市场萎缩,真正的就业问题绝无可能回暖。事实上,中国的失业率高峰在下半年,至少会持续到明年上半年。这种情况下,如何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呢?

其三,中国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占GDP比重大幅下降,以广东地区为例,广东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1978年至1983年年均超过60%,1984年至1994年在60%—50%之间,1995年至2003年在50%—40%间波动,2004年以来不足40%,2006年为38.7%,是1978年以来的最低点。总体数据上看,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53%下降到2006年的41.4%,下降了12%左右,工资占GDP比重下降了5%左右;2006年,全国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3439亿元,仅占当年GDP的11%,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在50%以上。从下降趋势看,在GDP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中国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却逆势而增长,是怎么也解释不通的。同时这也可以解释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悖谬——年全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过GDP增幅,实际上是那些多增长的居民收入是被政府和国有垄断企业瓜分了,而占据金字塔中部的中产阶级和底部的贫困阶层70%之多的劳动者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其四,上半年,个人所得税完成2136.7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了26.5个百分点。说到底,衡量工资收入的税收同期下降,也就意味着居民工资收入也是下滑的。事实上,我们知道从2008年到今年上半年,个人所得税其实是没有大幅调整的,按照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增8.1%,那么个人所得税收入就不应该下降,而应该上升才对,然而这又出现了悖论。这也许很符合调研结果“居民收入感受指数低”的主要原因吧。

的确,我坚信某一部分群体的收入真正增长了,不过他们属于既得利益阶层;大部分群体的收入真实的下滑了,他们的生活一直徘徊在被社会遗弃的边缘。一千多年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贫富差距下的“荣枯咫尺异”,也许“既得利益工资涨,工薪阶层工资降”正是当下社会的真实写照吧。

    进入专题: 居民收入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945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