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打破“身份教育”——大学生就业难与高考制度改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214 次 更新时间:2009-07-12 16:06

进入专题: 大学生就业   高考改革  

熊丙奇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今年4月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发布一季度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公布了一个比较模糊的数据,说大学生的就业与去年同等时间段的就业率基本持平,保持在二三成之间。而那个时候,一些地方公布的大学生就业率的数据,实际上比去年同期低50%,到3月底为止只有百分之十几。6月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再次公布最新大学生就业数据,比上一次具体,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45%,较去年同期下降三个百分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表示,虽然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但各项政策措施力度大于往年,将有力保障就业率在7月达到70%以上,在年底达到88%,与往年持平。

可是,上述数字,与我们身边的大学生就业现实,却有出入———从媒体的报道、学生的讲述中,我们得知,一些招聘会,会场只能容纳一万人,但是却涌入了两三万人,在一些民工专场招聘会上,也有不少大学生、研究生的身影。而对数字本身进行分析,也颇令人惊奇。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数据,在3、4月两个月之间,大学生的签约率比一季度增加一倍,而按预测,在未来的6月,还要解决25%的大学生就业;根据一些地方的数据,在一季度尚只有10%多一点。

今年高考中,另外一个话题是高考降温了。其依据是去年高考的人数是1050万,今年的高考人数是1020万,高考报名数减少了30万。从数字上看,似乎降温了,但是简单从数字变化就推断出降温,这样的判断太武断了,我们一定要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人数减少。

首先的一个原因其实是生源的减少,今年高中应届毕业生是834万,去年是849万,减少了15万。其次,是复读生的数量减少,为什么减少呢?是因为今年有11个省市实行新课改高考,因此一些学生去年没有选择复读。2007年的复读生规模为289万,今年复读生规模为270万,减少了19万。两者相加,已经有30多万人了。高考根本没有降温。

高考并没有随着就业难降温,这倒是一件奇怪的事。虽然说教育具有反经济周期作用,但是,大学生就业难对学生选择高等教育的影响还是很大的。道理很简单,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读了大学也找不到好工作,那就不选择上大学了。国外也有这样的情况,不选择上大学,而是去接受职业培训,或者直接找工作,几年之后再上大学。但是,即便今天大学生就业非常困难,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还是一门心思选择高考这条道路,这反而是奇怪的事,而原因是:高考独尊。

其实,普通高等教育只是教育中的一个选择,高等教育应该有多种选择,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电视大学、社区学院等,都是高等教育的丰富组成。高中毕业可以进入普通高校,也可以进入社区学院;可以选择高考,也可以直接参加工作,两年之后再来读书,这应该是受教育者的正常选择。但是,现在似乎只有选择高考这条道路是正确的,政府也鼓励大家这样。当我们发现高考成为“独木桥”时,我们告诉大家一定不要以大学作为唯一的成才途径,而当学生不选择上大学时,大家又惊呼:为什么这样?

原因在于,教育本身存在着身份的界限。现在不管是教育部门,还是高校,以及社会用人单位,都是把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分门别类: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比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高人一等”,计划内招生培养的学生比计划外自学考试的学生“高人一等”,甚至有大学在招收研究生时,明确提出不招自考学历学生。完全按照学生所在的教育品种、教育的种类,以及学生所在学校的层次来确定这个学生的质量,确定这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完全忽视了教育应针对人本身,而不是看外在的教育身份、学校身份。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高考被赋予了“改变命运”的功能。其实我国高考改革的难处不在于设计高考改革方案,而是高考所承担的功能很不一致,我国的高考承担了诸多非教育功能。不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还进行初步的社会分工,更关系到户籍、社会福利保障和社会地位。农村孩子只有通过高考才能获得城市户籍,享受基本社会保障;一个普通公民要获得更好的社会保障,就需经过高考的门槛,在就业中寻找一个收入待遇高的行业。社会赋予高考教育之外的功能,使高考的改革难以简单地按照教育本身的规律来进行。

高考改变命运的功能,加上目前的考试制度,使基础教育普遍采取升学教育模式。包括我国农村教育,也是如此。而具体到就业,与高考制度相对应,形成了环环相扣的计划体制。1993年大学生毕业就业实行自主择业,但真正自由的双向选择并没有建立,为了使高学历学生进入“好”的单位,人事部门制订了以学历为标准的人才评价标准,评价当年招聘是否成功,使用的是招收了多少博士生、多少硕士生、多少本科生,其中博士生占多少比例、硕士生占多少比例,今年研究生的比例比去年高出25%,等等评价指标。在这样的指标体下,招聘无疑看重学历。另外,几乎所有地方引进人才,博士和硕士有希望解决户口,而本科生基本上没有希望。有的单位招聘下来发现,最适合的学生是一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不行,但是组织部门说,一定要博士生,否则这个本科生的人事关系很难办理。

面对如此旺盛的社会学历需求,大学还担心自己的教育质量吗?大学所想的是怎样不断培养高学历的人,创造更多有学历身份的人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已经超过100万,而且规模还在持续扩大,我们也不知道这个社会到底需要多少硕士,但是因为大家都想读硕士,因此学校就大量培养“硕士”。

“身份教育”异化了教育的根本

1、高考对人身份的“确定”

我国的教育与用人制度,特别强调一个学生所具有的外在的教育身份,而这种身份确认,导致很多人不愿意也不能选择高考之外的道路。如果说高考考进了一般本科或者是高职高专,在一些学生看来,会成为一辈子的“耻辱”,在未来发展中受到这种“身份”的限制。现在很多学生没有办法真正理性地选择学校,理性告诉我们,在选择大学时不要看大学的“身份”,不要一味追求名校,更应该注重自己的个性、兴趣与学校的培养特色相吻合,而现在的专家建议,不是看吻合不吻合,先进入一所好大学再说。

2、身份教育和竞技教育

我们的教育,归纳起来,就是竞技教育和身份教育。这完全背离教育的本质。所谓身份教育,就是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起,就在强调学校和学生的身份了,从好的幼儿园到好的小学、好的初中、好的高中,然后是好的大学,进入好的学校就是一种身份。教育的基本价值应该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让大家有平等的意识,而不是从小就有一种身份优越感。之所以中小学不能有重点校、重点班,学校里不要评三好,其原因就是要给每个学生平等发展的环境,而不能生活在不平等的教育环境之中。虽然《义务教育法》明文规定中小学取消重点班、取消重点校,但在很多地方重点校、重点班依旧存在。一方面是由于政府部门不愿意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公平;另外一方面是老百姓还有“名校”、“重点”情结,希望有一条道路让孩子从小就拥有非常好的身份,从而最终拥有某种特权。

异化了的教育在升学模式下可能是成功的,学生可能进入好的大学,在现在的就业模式下也会找到好的工作,但是无法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人才,没有公民意识、平民情怀,没有社会责任感。近年来不少人指出一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还有很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越来越低,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竞技教育和身份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人格教育,忽视了对这个学生本身的成长关注。

3、过高的期望与读书无用

身份教育造成了目前教育的尴尬处境。如前所述,大学生就业很难,但是学生还是拼命上大学,大学的培养质量很低,但是学生却没有其他更多可选择的渠道(选择留学的毕竟是少数)。现在的城市家庭,孩子两三岁左右,就开始犯愁送孩子上什么好的幼儿园。孩子两三岁之后,就被竞技教育、应试教育绑架了,一直到他18岁,16年的时间无法逃避。

当教育具备转变人的身份这一重要功能,必然出现两方面问题。其一,社会对大学生的定义,仍旧是“精英”人才,应该从事所谓“精英”岗位,去年年底时,有几条新闻引起大家广泛关注,有大学生应聘去当淘粪工、卖猪肉,有一位农村父亲得知自己的孩子在娱乐城当搓澡工,非常生气,大骂孩子给自己丢脸。现在的社会观念,还不允许大学生做“低档”的工作,而这种观点的形成,与一直以来的身份教育有关。其二,在身份教育中,如果大学不能向社会输送大家所理解的社会精英,上大学不能获得身份的改变,很多人会对学校教育失望,从而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读书无用论”。所以,在我国农村地区,初一初二辍学率是最高的。我们可以从一些“正面”的新闻里,得到有关初中辍学的“负面”报道,报道说,今年政府采取措施帮助一些学生回到课堂,帮助了多少学生,实际上就告诉我们当地至少有多少学生辍学。这种情况在农村里回潮,导致的问题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但是基本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真正普及。

解决就业难的教育途径

通过对就业难、高考热,身份教育和竞技教育带来的各种弊端的分析,我认为高考改革是一个解决上述问题和弊端的途径。高考改革不是简单的考试内容改革和录取方式改革,而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最根本的就是保障学生选择教育的权利。

1、受教育者的选择权

赋予学生受教育者选择教育的权利,这是改革高考制度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转变。如果这所大学的教育质量、教育服务不好,那么学生就不会选择你。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是在四天之内,一所大学全部招满,全中国1900所高校在两个月之内全部搞定招生,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招生成本,把所有符合条件的学生配置到相关学校里去了。而这意味着学生对学校无法选择,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对学校和专业都不感兴趣。可不管满意不满意,适合不适合,只能陪着学校慢慢到老。现在转大学太难了,一个学生读到大学三年级,由于有多门课不及格,学校要他退学,这个学生面临的结局是,必须退到高三进行复读再考大学,这太荒谬了,他为什么不可以从这所大学退出来转到其他的学校读三年级呢?我们现在不允许他转,是因为当初高考有录取分数、有招生计划限制。现在有部分高校实行自主招生,但学校还是不能转,理由是自主招生的学生没有高考成绩作参照,更不能转。

学生在高考时可以选择学校,在大学教育时可以选择学校,这才有大学教育的自由竞争。我们的建议就是,受教育者可以拿到几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来选择学校。比如说拿到北大、清华、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等大学的通知书,根据学校录取的专业、提供的奖学金进行确认,这时是我选择学校,而不是学校选择我。如果大学招生都是内部交易,录取达官贵人的子弟,可能他能再办五年就非常不错了。为什么大学的自主招生非常重要,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2、各类教育平等竞争

改革一定要促进各类教育平等发展,不能是高考独尊,不能是普通高校独尊,应该是所有的教育公平竞争,所有的教育都是大家值得选择的教育,没有什么门户之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今天学生普遍选择高考,就是因为成才之路太窄,如果将路拓宽,很多问题可以解决。假如今后有自由转学制度,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转学,甚至职校的学生也可以转到普通高校,目前二本学校的学生也可以转到一本学校去,教育的通途才能打开。如果各类教育一直不平等的话,那么大家将一直追求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而与之对应的是用人制度的改革,要改变目前用学历高低、学校层次来选择人才这样一个过时、守旧、完全不科学的用人标准,只有改变用人标准,真正关注学生本人的能力和素质,才能促使教育的真正平等。

3、用改革的实践来推进改革

社会对高考制度改革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有一套高考制度,能一下子解决现在存在的所有问题,并以这样的标准来评价高考改革方案。民间版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后,很多记者来采访我,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实行这样的制度,高考的竞争会降低吗?大家就不去争夺名校了吗?在任何国家,都会有名校竞争,关键在于竞争是否良性,是否能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而不是相反。对于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来说,还必须注意的是,高考还附加有转变一个人命运的功能,如果说户籍制度不改,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改,各个行业的收入差距如此之大,高考制度的改革,所能解决的只是教育的局部问题。寄希望于高考制度一下子全部改革到位,解决所有问题,这本身会制约高考的改革。

还有人担忧高考制度改革之后会不会带来更多不公平和腐败。依据当前高考制度中的各种权势交易和舞弊现象,大家担心实行高考改革之后,一个学生可以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大学可以自主招生,那么不是更加无法无天了,老百姓的基本权利就更加无法保障了?大家要注意一个问题,现在所发生的高考中的不公平问题,教育的腐败问题,是发生在现在的集中录取制度之下。我们是用今天的问题推论明天,而没有想到过自主招生制度也是需要一系列配套改革的。现在的统一高考、集中录取制度恰恰是孕育腐败、作弊的温床。按照现在的教育管理架构,所有的办学基本上都是计划办学,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现在的中小学就相当于教育部门的中小学部,大学相当于教育部门的大学部,也就是说一个官员,他搞定了行政机关,就可以搞定中小学和大学。而大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自主办学、自主招生,中学校本管理,自主教学,才是摆脱行政影响的根本之道。在实行现代大学制度的大学里,如果有官员打电话给大学校长,请他帮搞定某个人的招生,如果大学校长同意了,将会被教授会通过不信任投票而把校长赶下台。

用高考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制度改革,通过赋予学校办学自主权,赋予学生选择学校的权利,促使中学、大学进行改革,让中学能够自主教学,大学能够自主办学,实行现代大学制度。只有这样,基础教育才不会一直围绕升学模式转,而大学也不会满足于身份教育,教育将转向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只有关注人本身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来源:南方都市报评论周刊

    进入专题: 大学生就业   高考改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896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