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应当为人师表,老师有这种不轨的行为,而学校又不处理,只能杀一儆百来解决问题。”
前不久,中国政法大学大四学生付成励在接受司法机关询问时亲口说出了杀死同校老师程春明的动机。
这一惨剧发生在2008年10月28日18时40分左右,当时程春明正准备面对19名学生讲课,被径直走来的素不相识的付成励一菜刀砍在脖子上,当即死去。付成励则在砍死老师后镇定报警,并一直坐在教室里等待警察的到来。
据报道,付成励交代说,杀程春明的动机有两个:报复和“杀一儆百”。所谓报复,付成励解释说:“程春明在自己和女朋友之间留下了太多的阴影,分手这个事情和程春明有很大的关系。”至于“杀一儆百”,付成励说:“程春明和这个女孩在一起的时候已经是已婚男人……他不配称为老师,根本不为人师表。”并且,“以前有学生向学校告发过类似的事情,但学校不管,没有用。”
依照其“杀一儆百”的说法,付成励俨然是替天行道者。然而,这是真的吗?付成励这样做,有没有更深层的心理原因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就需深入地去审视付成励、陈某和程春明的这一实际上并不算错综复杂的关系,尤其需要深入地去分析付成励的成长历程。
综合各媒体的详细报道,付成励、陈某和程春明之间的故事脉络如下:
2003年,陈某成为政法大学一年级学生,并与留法回来的法哲学教授程春明有了为期约一年的恋爱关系。
作为留法教授,程春明才华横溢,个性突出,喜欢穿红格子西裤,戴颜色鲜艳的领带,喜欢作诗和吟诗,常有惊人的独特言论,好激动地争辩。并且,他与陈某恋爱期间,确已是已婚男人,但感情已陷入危机,最终这段婚姻与2006年结束。
2007年4月,正在读大三的付成励与已是研究生的陈某相识。同年8月,两人确定恋爱关系。随后在去北戴河旅游时,陈某向付成励透露,她以前和程春明有过性关系。
10月国庆节期间,付成励带陈某回天津见父母,对父母明确说,这就是他要娶的女孩。
然而,付成励越热烈越投入,陈某却越冷淡越疏离。2008年年初,她向付成励提出分手。2008年7月,两人正式分手。陈某两次提出分手时,付成励都威胁说要杀掉程春明。
2008年10月28日,付成励杀掉程春明。
以上这一故事的脉络,是付成励的好朋友李乐(化名)透露的。此前,有传言说,陈某之所以和程春明有性关系,是程春明借陈某考研之机“潜规则”了陈某。但陈某读的并非是程春明的研究生,而李乐方面吐露的信息更是否定了这一阴谋论。事实上,很可能是程春明吸引了大一女生陈某,这是一场自由恋爱,尽管它有着婚外情和师生恋的色彩。
非常值得关注的是,李乐多次讲到,她觉得付成励和陈某的恋爱与其他的恋爱不同,甚至都不像是恋爱。一次,付成励带李乐去海淀校区,说是要去见他的女友,但到了陈某的楼下后,陈某却说“累了,不想下来。”此外,付成励还向李乐透露,他和陈某通过QQ聊天时,总是他一个劲不停地说,等他不说话了,陈某就说早点休息吧,并发来一个笑脸作为结束。
当陈某将她和程春明的事情告诉付成励后,付成励对李乐说,“必须肩负起责任,一定要娶她。”这个逻辑让李乐感到崩溃,她警告说,对方未必需要他承担责任,但付成励说“不承担责任就不算个男人。”
从付成励的倾诉中,李乐还发现,自从说出“那件事后”,付成励是越来越热心,陈某越来越冷淡。付成励说,他对陈某越好,陈某越有压力,屡次提出分手,说自己配不上付成励。因此,李乐警告说,你的关心常常用力过猛,有时候别人会受不了。可付成励不这么想,他认为,陈某已受过很大伤害,假如他对她不好,就会让她觉得被嫌弃,所以他应该更用心。
付成励虽有好人缘但并没有高情商
从李乐的这些描述中,令我想起了我在北京读书时认识的一个朋友。他当时近40岁,事业有成,而且极好开玩笑,别人和他在一起,总会被他逗得前仰后合。然而,他向我透露,他竟然一次恋爱都没谈成过,女人一开始很容易被他吸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无一例外会后退。
这是为什么呢?一开始我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看上去应该属于钻石王老五啊,如果说事业有成是女人选择配偶的重要硬件,幽默则是女人选择配偶的重要软件,这些他都有啊。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道德君子,为人很好很可靠。为什么就没有女人喜欢他呢?
后来,我细细地体会我和他交往的感觉,找到了答案。我感觉,他周围好像有几道厚厚的墙,事业有成是一堵墙,幽默也是一堵墙,好更是一堵墙,而真实的他好像触摸不到。别人穿不透这些墙,同时厌烦和这些墙打交道,而他则躲在这些墙的背后,不断地在抱怨,为什么我这么好的男人你们还不满意?
当然,以上这一段,我说的是亲密关系。他不过是交不到女友而已,他的一般意义上的朋友,那是多得不得了。
付成励和我这个朋友颇有相似之处。
校方一开始发布消息说,付成励很内向,但他的同学们纷纷称,他一点都不内向。在谈到付成励时,同学们最常用的词汇是“真诚、热情、直率、简单、一根筋”。同宿舍的同学称,付成励包揽了宿舍里所有打扫卫生和打开水的活,而且班上只要有同学生病,陪床的就一定是他。一次,一同学半夜被送进医院,付成励知道后,宿舍楼的大门已锁,结果他从三楼翻窗赶到医院,那同学早上5时醒来看到付成励趴在床边,一米八的大男孩被感动得哭成泪人。
付成励的这些素质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好人缘,据朋友说,一次跟付成励路过校园,他和别人打招呼的手几乎就没有落下过。
不过,付成励的这些素质并不等同于高情商。2008年7月~9月,付成励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实习,其上司回忆说,付成励给他的感觉是“不太懂事……看人的眼神直勾勾的,很愣很愣”。李乐说,付成励的确如此,他尽管热情,但不能敏锐察觉朋友们的心事。
情商可以说是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力,热情可以带来一定的影响力,但相比起热情来,人际关系中的觉察力更为重要,一个情商高的人,会敏锐地捕捉到别人的心思变化,而可以和对方很好地互动,最终可以建立良好的关系。
不过,要敏锐地觉察别人的心思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尊重自己的内心,但这一点恰恰是付成励的欠缺。
付成励的外在和内心存在严重的分裂
被称为“香港开心果”的肥姐沈殿霞去世后,我写过一篇文章《越快乐,越悲伤》,指出那些看起来最快乐的,其内心常常是最悲伤的。
这一点,在付成励的身上可以清晰看到。李乐说,一次她突发奇想给付成励打电话,电话接通后,付成励的声音听起来怪怪的,并说自己在14楼,那是昌平校区最高的一层楼。李乐很担心,劝付成励下来,而付成励下来后,先露出的依然是招牌式的笑容,接着沉默了一会儿说“今天你算是救了我一命”。
这种外在的快乐和内在的痛苦的分裂,不仅体现在付成励身上,在他家人身上也能看到。付成励被抓后,他的父母来到学校,令付成励的同学痛心的是,他妈妈一直微笑着对他们说,要好好学习。
这种微笑中还藏着一个常见的逻辑:快乐是好的,所以要快乐;悲伤是不好的,所以不要悲伤。有些人会将这种逻辑蔓延到生命的每一个角落,也即,在任何时候,我都只要好的,而不要不好的。
付成励和肥姐可能是同样的人,他们坚持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出所谓好的一面。一般情形下,这没有什么问题,但极端情形下,他们的表现就会和内心出现彻底的分裂,这时,如果你看到他表现出A,就要明白,他们的内心真相是-A。
当付成励听女友说,她和程春明有过性关系时,这对于一个年仅21岁的男孩而言,是一个极端时刻,而他在这种极端时刻的外在表现,和内心的真相就是一种极端的分裂。
他对李乐说,他不在乎这件事,但真相是,他极其在乎这件事。否则,就不至于后来他每次和陈某发生争执,都是因为这一件事。
尤其关键的是,分裂的心理机制会导致一个问题:我表现A,而将-A压抑下去,但-A并未消失,而且它常常会被投射到最亲近的人身上。例如肥姐,她至死都非常快乐,但她的女儿却显得相当忧郁,在我看来,这是女儿在承担妈妈投射过来的抑郁。
付成励说,他不在乎这件事,他不会因此责怪陈某。然而,陈某自己的感受是,她非常内疚,非常自责,她觉得自己配不上付成励,所以,她想逃离这个关系。可以说,付成励意识上的A是“我不在乎,我不责怪你”,但-A是“我很在乎,我责怪你”,而陈某切实地体会到了-A的一面。
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陈某吐露心事后,付成励表现得越来越热心,而陈某表现得越来越冷淡,因为她承受不了付成励投射过来的东西。
概括而言,可以说,付成励追求做一个拯救者,那么,拯救者总需要被拯救对象。付成励翻下3楼的窗户去医院守护得病的同学,这个同学就是他的被拯救对象。这样的事情尽管感人,然而,这未必是这位同学的真实需要。当这样的事情只有一两次的时候,这位同学会被很深的感动,但假若付成励一而再再而三地这样做,他的付出就会是不能承受的重量。
或许,这就是陈某的感受,付成励不断做出“我要拯救你”的努力,但每次付成励这样做,可能都会让陈某感受到一个信号“你是需要我拯救的弱者(或罪人)”。相信没有谁愿意总是承受这种信息,更何况,可能在陈某看来,她与程春明的关系并不是什么罪恶。
弑师 其实是付成励转嫁痛苦的结果
我看到的所有媒体的报道中,只能看到付成励对程春明的仇恨,却看不到陈某对程春明的仇恨。这显示,付成励的“报复”行为只是从他自己出发的,而不是替陈某行事。
甚至,陈某先后喜欢程春明和付成励,很可能的一个原因是,付成励和程春明有相似之处。程春明的朋友、政法大学法学院法理研究所所长舒国滢教授描绘说,程春明给他的第一印象是“率直、活泼、充满热情”,而程春明的同事则认为,程春明是一个爱较真的人,辩论起来容易激动。这和同学与好友形容付成励时所用的词汇“真诚、热情、直率、简单、一根筋”何其相似。
很可能,他们最不同的是,付成励非常传统,一心要为女性负责,而且与陈某并没有性关系;而有法派风格的程春明貌似风流,先与一韩国女子结婚,并在此期间与陈某发生婚外情,2006年与韩国前妻离婚后,又与一名政法大学毕业的女学生结婚。
不过,在诸多报道中,看不到程春明其他的风流事,而在舒国滢教授的描述中,程春明对韩国前妻做了尽可能的补偿,他并不像诸多网友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专门喜欢引诱女学生的“叫兽”。
付成励对记者说,2008年年初和7月份,他与陈某有过两次大吵,原因都是陈某提出了分手,并于7月份正式分手。
两次提出分手,陈某都没说明确的理由。付成励则对记者解释说,他认为,陈某之所以和自己分手,是因为程春明在自己和女朋友之间留下了太多的阴影。
依照付成励的这些说法,他认为,程春明应该为他的失恋负责。然而,由李乐提到的那些故事可以看到,付成励和陈某的恋爱甚至都不像恋爱,陈某自始至终都没有很深的投入。李乐还说,令付成励最困扰的是,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对待他女朋友,对方才肯接受他。这就是说,起码在面对李乐时,付成励知道,是他不知道怎么让陈某接受他,而不是程春明让陈某不能接受他。
亲密关系的结束,常常是对一个人的自我价值的最大否定,这会让很多人难以承受,付成励也承认:“如果要分手,生活就没有任何意义。”这种否定发生后,很多人不能承受,而容易将由此带来的无能感转嫁给别人。本来,失恋是在对自己说“你不行”,而转嫁给别人,则是在说“他不行”,这样心里就好受多了。
一位评论家说,程春明是在替别人受过。他的意思是说,现在“叫兽”屡见不鲜,导致了公众的愤怒情绪,而当程春明与女学生谈恋爱的事情曝光后,这些愤怒情绪一下子转移到了程春明身上。在我看来,他岂止是在替这些“叫兽”受过,他更主要的,是在替付成励受过。失恋彻底摧毁了付成励的价值感,而付成励则以摧毁情敌的方式,转嫁了他的心理上的痛苦。
付成励自首但并不后悔,这不难理解,因为带着替天行道的感觉去死,和带着“生活没有任何意义”的感觉而生相比,要舒服多了,尽管这是幻觉。
执著于奉献者的逻辑令付成励丧失亲密关系
分析到这里,可以看到,真正重要的问题不是师生恋,不是三角恋,而是付成励的承受失恋的能力为何如此脆弱。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解答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像付成励这样的好人不容易吸引女性。
亲密关系是什么?重要的是“亲密”二字,即两个人能建立心心相印的心连心的感觉,而要做到这一点,真诚远胜于“好”与奉献。
真诚就是,坦诚地面对自己,接纳自己的所有体验,无论是正性的还是负性的,并将其拿出来与有关系的另一方交流和沟通。假若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他也就能比较敏锐和宽容地觉察到别人的体验,从而可以做到理解和接纳别人。
这显然是付成励严重欠缺的,尽管他看上去很喜欢交际,但他的关系敏锐度是相当差的。相比起关系敏锐度来,奉献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办法了。因为一般的奉献者有一个简单的道理:我已对你这么好了,难道你还不接纳我吗?!
在关系刚建立的时候,奉献者很容易打动别人,譬如付成励的不寻常的奉献就为他赢得了口碑。然而,随着关系的进展,奉献者的魅力会越来越低,最后会成为阻碍关系进展的重要障碍。因为,奉献者会让对方有亏欠感,当奉献者只奉献不索取,或者不给对方付出的机会时,对方的亏欠感就会日积月累成不能承受的重量。最终,对方会生出逃离的努力。
我想,这应该是陈某离开付成励的关键原因。如果付成励愿意自省的话,这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会明白,原来他引以为傲的奉献的逻辑,只适用于一般的人际关系上,而在亲密关系上,便会令他碰壁。所以,他最应该做的,是修改自己的奉献者的逻辑。
但可惜的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心理机制都是,越到危险的时候,对自己那一套逻辑就会越执著。
美国一位亿万富翁的妻子约斯莱尼发现丈夫亚历克有情人,为了挽回丈夫的心,她决定把自己的脸整容成猫脸,因为亚历克喜欢猫。当丈夫第一次看到她的猫脸时,吓得报警,此后则更加疏远约斯莱尼。对此,约斯莱尼认为,丈夫之所以没有回心转意,是因为她的脸还不像猫脸,于是接下来做了一系列的整容手术,总共花了320万美元,而丈夫最终与她离婚。
这个典型故事说明,人们在所谓的爱情中常常是何等地孤独,一个人以为用某种方式拼尽他的全力就是爱,但对方却接受不了这一方式,并将这一点告诉这个人,但这个人却以为,对方之所以不能接受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努力,于是对那一方是更加执著。
这也是付成励的故事,陈某告诉过他,说他的热情令她内疚,而李乐也劝他降温,但他却坚持说,他应该对陈某更好。结果,他对陈某“越好”,陈某想离开他的决心就越大。
最终,当陈某彻底离开他时,这意味着,付成励的奉献者的逻辑彻底被否定了,但他不愿意面对这个事实。相反,他为自己开脱,当陈某提出分手时,他立即认为他不必为分手负责,而程春明那个男人应该为他们的分手负责。这意思是说,我的奉献者的逻辑没有问题,是那个风流的男人导致了这个问题。
简而言之,他是在说,你否定我这个男人,我就否定那个男人。付成励用这种方式,逃避了内心的痛苦,但却导致了至少三个家庭的痛苦。(武志红心理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