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驻美国记者 任毓骏
全球化仍是美国人的热门话题,但美国人现在谈起来已不如数年前那样一往情深,他们正在对全球化的利弊得失进行检讨和反思。美国人到底如何看待全球化?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日前与专攻国际政治的于滨教授进行了长谈。
美国是二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主要受益国和支撑国。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承担国际义务和责任方面,却与国际体系渐行渐远。特别是布什政府上台后,毁废国际条约已近半打。只享受全球化的好处而不承担全球化的责任与义务,几乎成了布什政府的象征。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的国际责任感只会愈来愈弱,愿意并且能够履行的国际条约只会减少而不会增加。对现存的国际条约的履行只会日益具有选择性或附加种种条件。
全球化进程及其误区
所谓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政策取向,实际上是“不得不为”。西方有论点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其适度很难掌握,回避不行,操之过急更不可取。国际对冲基金大亨索罗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曾说过,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稳定的金融制度,“最好把我的基金拒之门外。”实际上,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全球化也不等于大开国门,毫不设防。
对于全球化,各国工人阶级的态度也很不一致。在发达国家,真正的“蓝领”阶层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人是最反对全球化的。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全国医疗保险体系、政府干预相对少的美国,尤其如此。
人们对于全球化认识的种种误区,往往是由于对全球化的界定过于着眼于现实和未来,缺乏历史的深度;限于经济范畴而忽视非经济层面;过于理想主义而不注重现实。实际上,广义的全球化不仅仅是经济、技术层面的,还包括意识形态、文化、宗教、军事等各个领域。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发展的一个复杂过程,而非目的。
全球化本身是一个从未停滞的历史进程,早在西方殖民时代即已开始。发现新大陆、奴隶贸易、工业革命、鸦片战争都是以西方为主的全球化的内容。而非西方国家和地区,要么无力对抗全球化,要么像中国一样在其鼎盛时期,选择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唯有日本是个例外,在传统与现代化的争论中,选择了后者。
欧洲、美国各行其是
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本身就是扩张型的。华人漂洋过海,古已有之,从没有人“发现”什么“新大陆”或搞什么“殖民”。
然而,无论是西方的现实主义还是西方的自由主义,都从不满足于“解释世界”,而是要“改变世界”。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则多了更大的信心,少了先前的制衡。好像美国的自由民主主义,成了人类现代文明的最后依归。“民主市场资本主义”则成为一个永恒模式,成为全球理论和实践的共同标准。弗朗西斯·福山所写《历史的终结》,便是此论的倡导者。
应该承认,英国首相布莱尔所谓“为价值观念而非领土而战”的说法,比之早期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掠夺型全球化手段,不失为某种进步。然而,其所致力的仍是以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为目标的全球化。
后冷战时期的全球化是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上,美国的大跨国公司的触角遍布全球,高科技领导新潮流,军事力量称霸全球。既有西方自由主义的理念和自信,又有其现实主义的冷酷和唯利是图。而美国所致力的全球化是单向的、有条件的,即美国的内政、主权和利益不容置疑,不容改变,不能讨价还价。这一点在布什执政后表现得更为突出,表现为忽视社会公正,反对环保,一味追求眼前利益。
相比之下,在欧洲,以追求社会公正与经济效益之间平衡为目标,代表欧洲中产阶级和知识精英的社会民主党已成主流,代表环保和追求生态平衡的绿党也渐入正统。可以预见,欧洲国家和民众在履行国际义务、支持国际组织和条约以及援助发展中国家方面,将会比美国奉行较为开明和具有建设性的政策。
《人民日报》 (2001年08月17日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