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勇:“包揽”的命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82 次 更新时间:2009-05-16 21:11

李伯勇 (进入专栏)  

日前在日本横滨举行的世乒赛,中国又包揽了全部的金牌,这当然是参赛的中国运动员所期待和高兴的,也是国人所期待和高兴的。“包揽”两字节显示了中国乒乓球足够的实力,遥遥领先的水平,还有一手克敌的高明技艺(伎俩)。完全可以相信,在“国家体育”的特色下,近些年中国乒乓会继续“包揽”下去,金牌会悉数归入囊中。

可是,在许多人狂喜不迭之际,逆向的声音出现了。它不是出自忌妒和“别有用心”的外国人,而是出自向来关注中国乒乓运动发展的识者和国家乒乓将帅,他们都有着宽阔的精神视野——世界性眼光。有识者如雷达先生明确表示:“包揽”是一个不明智的错误口号。他说(见雷达博客文章):“强行包揽只能使一种运动的多样功能被异化,变质,失去活力和趣味,甚至走向孤绝和灭种。现在人们普遍觉得老是看自己人打来打去,一点悬念没有,世乒赛变成了国内赛,很是无趣。其实,内行人还会看到另外一层危机,由于把得分看成了惟一目的,会使乒乓球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损失许多,在有些球员那里,赢是赢了不少, 可打法却日趋单一化,刁钻化,实利化,我国有几位我很敬佩的、轮番获得世界冠军的杰出球员中,个别人在打法上已渐成固定套路,一望便知,其审美性、观赏性有可能会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人说,千万别把国球变成了中国武术噢,此言引人深思。”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乒乓老将蔡振华同样放言:包揽金牌意味失败。颇有意味的是,具有霸主地位的中国乒乓从自我检视出发,要承担“世界复兴”的责任。蔡振华先生说:“普通老百姓担心中国乒乓球走出错误的一步,成为没落的开始。但是如果世界比赛所有的锦标,只要中国人参加就能拿,这肯定不利。如果大家不想继续包揽,这项工作就必须着手去做。”这其中包括与世界共享中国乒乓球队的成功经验,甚至由国家队教练亲自指导主要对手。如果将中国队的宝贵经验视为一本“宝典”,分为十个等级的话,蔡振华愿意将前七个等级无私奉献出来。“这些都可以与世界共享,而这七级,恰恰对很多协会来说使用的时间最长,因为这些都是基础。”(见凤凰网)

这些都说得好,说得透明(而不是让人无法捉摸),说得坦荡,说得痛快,说得到位,说得及时。显然,这样的说法都有一个现代世界体育及其发展的着眼点,而且对中国乒乓抱有信心。中国乒乓够强够霸,也只有把自己率先融入世界体育——切实提高世界乒乓水平,实现真正的“杂交”,才能继续师出有名,让人从心底生出敬佩来,而不是以揣有能置人死地、又秘不示人的“利器”沾沾自喜,以为凭小心眼的诡诈、小格局的“点穴”之术便能稳坐世乒头把交椅(如此导致的可看性下降最终将乒乓大赛推向衰退,率先受损害的也是中国乒乓)。这属大胸怀大眼光理性思考,有意给中国乒乓加压,为乒乓球大赛构筑一个更民主、更开放、更有人气、更有吸引力的前景。而不是像国内一些人,自己赢了,就口出狂言,发泄一顿“鸟气”,以“天下老子第一”自雄;输了,就如丧考妣,指责别人不公正,捣鬼,自作聪明地上纲上线(充其量说给国人听的),指责别人故意跟中国过不去。

通常,只会正面展示包揽成功——包揽的命运,凡符合国家意愿的包揽,其结果只能展现好的,何况是国家体育,包揽的命运是天然好的。国家对乒乓包揽,乒乓对金牌包揽,国家也就对金牌实现了包揽。可是,国家控制不了由于包揽的层层落实而出现的功利化、技巧化、精致化、格局狭窄化——乒乓走向衰退的趋势。不过此次包揽成功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引发了质疑和拮问,激发了自我忧患,于是“包揽成功”显露了负面性命运,而且得到了准确的揭示。由此带来的震动大大超过了包揽金牌的狂喜。

在我,“包揽”却牵动了我的神经。“包揽”由中国乒乓造势,正正经经地浮出了水面。

在中国的语境中,“包揽” 意味着有雄心、信心、魄力和成功,施行“包揽”者非凡之士也,也意味包揽者手中握有一定的人、财、物的权力,技术的优势,所包揽的项目基础雄厚。国家乒乓球队就是这样的,它成了中国一个体育强项,早就成了国家一张脸,在国家体育的中国,它挥洒着巨大的优势,或者叫强势。推而广之,凡能争取挂着“国家”招牌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项目”就非同小可,很来势,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物有物。我所在县是国家贫困县,山旯旮修的小型水泥桥和水渠,旁边竖一块铺了瓷砖的碑牌,“国家扶贫项目”(或“国家财政扶持项目”)几个字非常抢眼(当然有应付各级检查,更有为出资方立牌坊的颂扬意味)。何止体育,“国家包揽”的触角伸向了社会每一个角落,它当然是通过具体的小圈子的人去实现的。

所以,“包揽”也昭示着某种系统的独立运行,因此它有着封闭性、内部严密性、排它性和神秘性,当今越来趋向功利性。“包揽”的既得利益者(包括谋划和施工者)就是其封闭性、内部严密性、排它性和神秘性的制造者和推动者。“国家包揽”同样如此。但中国式的“国家包揽”可以从外部予以封官许愿的巨大利诱,也就加剧了这些不利乒乓发展的恶习的尾大不掉。

对“包揽”的质疑包含几层意思。一是向前看或横向看,其现实意义很是明显。还是从世乒赛讲起,既然是世乒赛,就是世界性体育大赛,必须站在世界体育竞赛及其发展来看中国队,中国队既然拥有世界最好水平,现行世乒赛的游戏规则就有中国的贡献,也应该把相关技艺(秘密武器)向世界公开,不要怕别人学了打败我们自己。这样的竞技才有看头,才有观众,才能在民众中扎下根。这是世界性眼光或情怀。显然,这样的思想或眼光,是事业发展到相当高程度产生的(不仅指乒乓事业,体育运动事业,也指各种社会事业),就是说,当事业——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种符合事业(社会)发展的思想、眼光和情怀就会出现(普世价值的人权民主观念就是这样出现的),它符合社会和事业发展规律,但在短期甚至相当长的时间有可能不利自己,等于把长处去掉,又得加快克服自己的短处。这叫把“肥水”拱手相送,与老祖宗的训诫背道而驰。这跟一些世界强国要把发展迅速的中国纳入世界格局的思考与思维有相通的一面。

我还想趁此把乒乓体育运动扩展为一般社会运动而多说几句。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蒂利在《社会运动,1768—2004》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这样写道:“随着社会运动拓宽公共政治参与者的范围,使参与者的作用相互平等、为绝对不平等直接进入公共政治设置障碍、以及/或者整合先前各自为政的信任网络于公共政治之中,社会运动——要么作为明确的纲领、要么作为行动的副产品——将促进民主化的发展。”(P190)显然,社会对中国乒乓的审视和中国乒乓的自我审视,已经包含现代民主的质素,后者对中国乒乓的发展在所必需,也是自自然然产生的。起始于自我的发展到头来必须挣脱自我,此乃人间正道。

所以,自中国乒乓被国家包揽,包揽体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乒乓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中国乒乓的发展——走在世界前头——又与这种包揽体制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质言之,它与包揽体制下得以滋长的封闭、排它、欠透明和小格局的心态与思维产生了无可回避的冲突。

二是向后看或看身边,其意义则是批判性的。国人有工于心计权谋的文化传统,暗算,小格局(小团体、同伙)内总是玩小聪明、小伎俩,奇淫小技,也就是权谋和权术十分发达,秘不示人,以“传家宝”自诩,非血亲宗亲——核心圈人不传,宁愿失传也不会相送别人(更不要说是敌人)。即使此技确有过人之处,但由于长期在封闭而幽暗的情境中,生命力趋于衰微,更属“雕虫小技”上不得大雅之堂。三两人玩的如“小球”、武术总有些绝招,但出不了“大江”,展现不了大气魄,碰上“大球”——需要体魄、个人的实力和团队精神,就往往一筹莫展。正是那些小聪明、小伎俩、小权谋(统治和驾驭别人)——文化的基因,成了我们“包揽”思想的基质。国人很擅长“包揽”。落到中国乒乓说事,就是在国家包揽下取得骄人成绩的情境下,也会有一个几个尖子(带动一班仿效者)自行沿袭其惰性,垄断其包揽,自持乒乓绝技(诡诈之技),不思进取,导致内部缺乏活力,更何况,只要保持金牌,升官发财指日可待,这是国家包揽下运动员的体面归宿。只不过这次世乒赛让“包揽思想”晒了阳光。

“包揽思想”早就深入了我们的骨髓,而且在今天花样翻新。

有“国家”(最大的权力)做后台做扶持,我们一切可包揽,可以在理论上(如强调国家整体利益,集中力量办大事,某某主义的优越性,等等)说得天花乱坠天衣无缝,“修理”敌国敌人和对手如“小烹”也,世界尽在我囊括中。所以,当年我们常置漉漉饥肠之窘态,却可大言不惭地叫喊“打倒帝修反”,可以包揽“解放全人类”。到了改革开放年代,强调目标(目的)更是不计过程和手段,“包揽”(思想与做法)向各个领域各项工作蔓延,常常起到了立竿见影的短暂效果。“国家包揽”最牛,成了我们各项工作的显著特色,自然而然,相关工作中具体的组织者就成了“国家包揽”的体现者和第一获利者。

“包揽”的思想和做法无所不在,举其极端的说法,现在讲的“一票否决权”就含有浓厚的包揽意味。一项中心工作(比如计划生育、精神文明、维稳、招商引资、脱贫脱困、机关效能、升学率、发案率、上访等等),都习惯冠以“一票否决”的严厉标准,就是说凡“一票否决”的工作是跟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方主要领导者工作及升迁息息相关。“包揽”的后面就是权财物人高度集中,相关的领导者可以调动他所管辖内一切行政和财力资源,被“包揽”的工作就成了相对封闭独立却臃肿膨胀的“小王国”,借用现在流行“维稳可以不计一切成本”的说法,“包揽”也是可以不计一切成本的。自然,在小范围小局部,效果还算理想,相对意义上的“包揽”的成功是可能的。那种百分百的“包揽”则是不可能。于是,在相关统计数字上可以做做“手脚”,某些“短处”或“阴暗面”可以用心计、小手段进行“涂抹”,应付过关的伎俩要有尽有。这跟怀揣“绝技”的乒乓高手,有着其打法已定型老化的的致命弱点如出一辙。

包揽意味着不平等的维持或加剧,所谓调动一切资源,给某方面某些人(群体)带来利益和动力的同时,必定损害另方面另一些人(群体)的利益。还是举中国乒乓或体育竞赛项目做例子。不想做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拿金牌的不是好运动员,想包揽金牌的教练员是不赖的教练员,处在他们这样的位置,功利心是明摆着的。从世界体育角度关注中国体育发展的毕竟少数,却体现为一种建设性的方向。在中国,当某项体育成为国家的一张脸,包揽的局面也就形成了。它对某项体育发展的推动极大,也自然形成相对封闭的小格局、小伎俩、小胸襟。从现状来看,国家已经包揽了许多体育比赛项目,就意味着国家向相关体育项目投入巨大的人财物。这就是国家体育的显著特征。但国家不可能包揽全部的体育比赛项目;其不平等体现在,一,另外一些一时处于边缘——尚未上升为国家的“脸”(某种政治象征)——的体育项目得不到“阳光雨露”(被包揽)而得不到发展。凡某项体育及竞技的出现,是人类精神的一种体现,如同一个人的出生,它有着天然的合理性,也就有争取一视同仁对待的意愿,显然,对某项体育的包揽也就意味着必定对另外体育活动的忽视或偏废,就含有不平等即歧视。

二,好比某地长方官喜好乒乓(体育)可以让地方财政向乒乓(体育)事业倾斜,泱泱中国,国家当然可以让全部体育项目包揽下来,但不可能包揽所有的社会事业项目。长期的思想灌输,在国民心目中,国家无所不能,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物有物,国家财政就是一部印钞机,可以无限印刷钞票。其实,国家用的钱不过是纳税人的钱,它通过权力(税收)把纳税人的钱集中起来,所谓“国家包揽”就是建立在纳税人的贡献之上的,也就是国家的作用是有限的。这里还有一个向纳税人解释交待,即公开透明的问题。

说白了,就算国家包揽了乒乓球项目,就意味着可能对有的体育项目不公平,同理,就算国家包揽了全部体育项目,对其它社会事业势必造成伤害,也就是造成不公平。

进一步说,国家花钱——国家包揽是通过国家机构(各部委机关)实现的,这就涉及到强势部门和弱势部门的差别,就是同一部委机关,也同样如此。时下盛行“会哭叫的孩子有奶吃”,为了得到国家包揽,地方挖空心思使出腐败或不腐败的手段,“跑部进京”争取项目即资金,诡诈之术大起作用,社会风气渥浊不堪。国家包揽的缺限跟其优势一样明显。而体育决不是唯一的社会事业,还有很多的社会事业(甚至比体育更为重要的民生)都需要国家支持或包揽,向体育投入的增多也就意味着对别的社会项目投入的减少,特别是弱势的、处于沉默状态的社会事业自然也就受到不平等待遇。

有些社会事业国家要包揽,有的则未必,有的先是依仗后是减少国家包揽。当下,国家多从政治意识形态出发而施行“包揽”,而对“包揽”过程产生的弊端——尤其是思想精神层面上的“大国寡民”心态或估量不足,或无意顾及。

由世乒赛中国队包揽金牌引发了“包揽”的争议;对中国乒乓事业而言,现在是走出“包揽”(包括国家包揽和自我包揽)的阴影——借着“包揽”展现另一种崭新姿态的时候了。

2009年5月14日

进入 李伯勇 的专栏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7264.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