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勇:拐杖、烟包与手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07 次 更新时间:2009-05-04 10:29

李伯勇 (进入专栏)  

手机流行,“手机现象”触目可见:尤其年轻人只要坐下来,便掏出手机,两眼盯着,滴滴地摁响。如今更是边走路边摁手机。时髦和时尚如同靓女肥肉,让虫蚁般的人们饿狗一样拼命追赶。看多了潇洒也不再认为是潇洒;其实,生活中任何新东西(包括精神产品)的出现,几乎都披上了时髦和时尚这道炫目的外衣,当这外衣日常化民间化(它符合人需要), 方便实用朴素的基质就上升为主导面了。摁手机不正是出于呼朋唤友——实用性需要么?

我还隐隐地发现,它同样是人类一种基本自持程式变化性的延伸。

我联想起人类的吸烟史——人的吸烟程式。别的国家我不清楚,遥远的中国古代我也不甚了解,我只清楚我的祖辈和父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通百姓吸旱烟,短烟管随身带,更多的是自卷喇叭,所以烟包是少不了的。人一坐下,或与他人见面,习惯地掏烟包,装烟,卷烟,敬烟,划火柴吸烟,后来改成用打火机用香烟——过滤嘴香烟。我揣测,烟的出现,也一定被视为时髦,成为一种时尚,经时间淘洗,它的解乏和密切人缘关系(中国更是如此)的精神性功能就上升为主导面了,陌生的人只要用烟作伐便能亲近起来。其实它也正是一种簇新的演示人与世界亲密关系的替代物,但这种功能率先被时髦和时尚掩盖了,也就是说,在时髦和时尚的包装下,它悄悄发生着实质性的作用。它尤其在个人独处吸烟时更为彰显,你看,当一个人独处(这里多指男人),他习惯地掏烟包,手握烟管或打开一张小小的长方型烟纸,装烟,点火吸烟,安静地呆着,此时他脑子清晰起来思量某个人某件事某个地方,这某人某事某地构成了世界的一个侧面,这些就是他面临的世界。应该说,这种侧面的世界,人有向度的思考,是有深度的。人需要一个道具自持与世界维持联系;烟恰好成了这种道具,吸烟成了自持的合适程式。

这说明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自觉不自觉持守着与世界的直接关系。任何时候人都需要也能学会自持——有深度地保持一种与世界连接的基本方式,它已成了人的下意识。人由下意识而意识,一代复一代以不同方式践行与世界的亲密关系。它成了人的本能。

那么,那些不吸烟的男人女人,或者说,在人类吸烟之前,又是以什么道具来自持呢?肯定有,总会有某种物件。我想,拐杖就是这种自持物吧。它最初的重要功能是支撑身体,是人重要的物质支撑,同时也是精神支撑。它初始只不过是一截树枝,当猿人拄着它立起,俯视足下而且眺望远方,就有一种豪迈感和威风感,也就成了一种纷纷仿效的时髦和时尚,后来时髦和时尚的成分消失,人类认可它的实用,但在精神层面,人君临大自然是世界的主人的感觉积淀下来,形成了观念。

那个时候,由趴在地上到自立,由猿而人,人的视野大变,一个全新而陌生世界在人的面前出现了,人既喜欢又恐慌,再没有趴在地上那种种随意感踏实感安全感,所以他必须自持地建立与全新而陌生世界的联系。人于是操起了粗拙的树枝——最原始的拐杖。当然,拐杖的护卫即工具作用是摆在第一位的,就是说,它的工具作用掩盖了精神的自持作用。简言之,那个时候,原始的拐杖成了人与世界相平衡相沟通的道具,人拄拐行走大地成了与世界保持联系的基本程式。如上所说这是有精神深度的;人察觉与生俱来的危机就是这种深度的体现,不断创造就是这种“深度”的结果。后来它被新的劳动工具所替代了——人日益显示创造力而更成其人,由劳动工具所蕴含的人与世界保持联系的精神诉求——人的这种下意识并未弱化,更没被淘汰,反而表现得更为强烈,这说明人自持,与世界保持有深度密切关系的意识,一刻也没有中断。

自然,一提及拐杖,我想起颇具英国绅士风度精雅的拐杖,由粗拙而精致,肯定历经了诸多时髦化和时尚化甚至身份化过程。这也是文明化过程。这同一些人使用手机的心理动机多么相似!随着拐杖、手机普及(多起来精致起来),它才充分显露其朴素的实用功能。如今许多人不用拐杖;手机却在普及,它悄悄成了寓含人的自持——保持与世界关系的道具。

由原始拐杖到漂亮拐杖,由烟包到精致香烟到手机,人创造而且维系着世界,看起来人能够把世界玩弄于股掌之上,但世界也变得复杂变得不可控制了,一个事实就是,人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于是人越来越想在世界面前自持——竭力保持与世界的亲密联系。拿烟包做比较,在人们频频使用手机上,我看出了人隐秘的恐慌。你看,人握有烟包,有时面对的是身边一个人或几个人,更多时候是人独处,如此同世界相沟通,那神态是安详而持重的;而当今人握手机,一坐下来就向别人呼叫,或看别人发来的信息,看世界的无穷消息,由此保持与世界的联系,显示自己乃是世界网络(主流社会)的一员。手机能把天涯海角的人“调”到自己身边。别看他把时间抓得很紧,喜笑颜开津津乐道,其实附有一种被世界关闭在外的恐慌。如果手机没有任何信号,他的不踏实甚至恐慌就会显露脸上:他中断了与世界的亲密联系。他的恐慌表现为一种浮躁,浮躁成为信息社会的人的宿命。

问题在于,人对此“隐秘恐慌”毫无察觉,而是津津有味地扎进手机里的信息世界去,颇有饮鸠止渴的意味。作家史铁生感叹:电视和网络使我们尽接受“光剩消息”了,这光剩消息的直接结果,将是所有的思考和认知都被淹没。未来最可怕的是消息,一是用消息来淹没你,一是用消息降低你。一个人,就变成了消息知道者和消息的制造者,他导致你的简单。因为你知道的消息越多,你就越简单,它把你的脑子全占去了,你复杂不了,也深邃不了,只剩下无尽的浮躁。

应该指出,手机是能够提供最多最广世界信息的一种道具,人对其外在的时髦和时尚已熟视无睹了,其实用性也已经成了一种常识,但人自愿沉浸手机里的世界“受害”,也是步步趋深。

手机里展示的是平面化的世界,它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广告意识形态化的世界。平面世界的无限重复使人的思维也平面化简单化,人不是在提高而是在降低,所以人在享受现代化(手机)时却存在人的退化的危机,就像人吸烟而烟对人造成内在的伤害一样。

因而,手机这种高科技,只能是人自持——与世界保持密切联系的一种,利、害相比它甚至比不上帮助人拄立的原始拐杖,因为原始拐杖的作用十分有限,原始的人还得靠自己去创造去探索,不断寻找与世界亲密关系的新“拐杖”。把某一“拐杖”的作用无限放大,人就会被物化,人自身就会受到戕害。所以,人应拥有与世界亲密联系的多种样式,容纳和尊重多元的生活方式,因为不同的生活样式必定含藏相适应的与世界联系的方式。也应该对人类的新发明(如手机)及时做出反思。如此,我们会更从容而充满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2005、2、17

进入 李伯勇 的专栏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686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