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川:走近经典与推出名家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96 次 更新时间:2017-08-07 16:41

进入专题: 书法  

王岳川 (进入专栏)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指纹,神纵天合的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就书法的未来发展而言,一方面要激活传统,一方面要不断坚持可持续地创新,而学习经典并创新经典应该成为新世纪中国书法的文化战略。

当代书坛中有很多值得研究的现象:先锋书法主张取消书法的文字载体,完全依赖线条和墨像来传达一种书法理念,这类书法夸大了书法符号中的能指部分,取消了所指部分,或者使之变得模糊难辨;行为艺术中的书法实践将书法定义为“笔墨在纸上的运动”——有人蒙上双目手执双管表演双管齐书,还有人用嘴咬住毛笔写字做秀,等等。这里牵涉到很多问题,一是书法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一是“书法性”的问题。可以说,行为艺术中的书法实践将书法定义为“笔墨在纸上的运动”,书法偏离了它的原有含义和内在规定性,成了一种事件性行为。

一些书家局限于书法技法,沉醉于“书法与金钱”的关系网,这样的“世俗化书法”没有再提升的动力和空间。面对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一些书家很难抵御诱惑,再也不像古代文人书法家那样在书法中灌注自己的心性操守,而错误地走上一条“技巧突围”的道路,那就是“变心以从俗”——在形式技法上刻意标新立异,从而掩盖文化精神的本质贫困。

总体上看,当代书法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影响较大,传统经典流失较多。一些书法家感到很迷茫,因此,一味西化地将中国书法加以降解,甚至走到反经典非经典的地步,这些现象不仅仅是中国的现象,而且是整个东亚的文化和艺术普遍现象。其文化话语是一种文化自卑主义和文化失败主义误区导致的文化不自信,书法不自信。

中国古代书法的地位一直很高。而在电脑时代,书法的地位正在滑坡。如果当代人不重视书法国粹,就将过宝山空手而回!珍惜书法,将书法和文化紧密结合,通过书法走进汉字的神奇,再走进中国经典的博雅,最后将中国文化逐渐世界化,使得世界珍惜东方生态文化精神。

书法在西方非常受尊敬,西方抽象艺术很大程度受中国书法的影响。书法是一门心灵的艺术。美术作品都可以涂涂抹抹,唯有书法下笔不能改。书法是用手直接运用软毛笔写出美妙徒手线以表征自我心灵的东方艺术。书法在韩国、日本被认为是国家气象的表现。中西七门艺术中,唯独书法是西方所没有的,我们应该通过纸和笔的魔力,体悟王羲之为什么要辞官而全身心写书法,感悟颜真卿为什么会悲愤中写出《祭侄文稿》,体验苏东坡心中苦涩而书《寒食帖》。

书法大家于右任、沈尹默、启功都是饱学之士,巍然书法教育大家。大气盘旋的文化精神可以去掉书法的俗气、金钱气、酒肉气,使书法作品呈现出通体光泽和感人境界。于右任先生在《百字令•题标准草书》中说:“草书文字,是中华民族自强工具。甲骨而还增篆隶,各有悬针垂露。汉简流沙,唐经石窟,演进尤无数。章今狂在,沉埋久矣谁顾! 试问世界人民,寸阴能惜,急急缘何故?同此时间同此手,效率谁臻高度?符号神奇,髯翁发现,秘诀思传付。敬昭同志,来为学术开路。”可以说,于右任先生没有仅仅阐释草书技法问题,而是想通过推行“标准草书”来促进一场文字革命,并进而达到“来为学术开路”的高度。可见于右任先生写草书,其根本仍然落实在在“学术”“文化”发现上。那些仅仅看到标准草书的笔法结构的,实在是没有体会到先生书法背后的文化深意。

在中国书法普及了二十年以后,应大力推出一大批文化书法精英——名家大家。只有中国书法大家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了,才可能对日本、韩国、东南亚形成更大影响,才可能从发现东方文化的精髓到推出一个新的理念——中国书法文化的输出。创新经典是新世纪中国书法的文化战略,这意味着,新世纪书法不仅是中国的,也应该“走出去”而成为世界的!

要成为书法大家,必须做到众体皆备,要有磅礴的创作激情,在深刻理解中国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在当代书法的文化定位这个书法发展的基本问题上,必须指出,书法原创性和寻找国际审美共识是当代努力的方向,只有真正走近经典的书法家才有可能成为时代书法大家,也只有不断创出新经典的原创型书法家才有可能成为时代书法大家。

在我看来。书法是中国文化之道,中国书法需要走出去,通过中国书法的世界化,推进整个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中国书法的未来走向,一是中国书法重视书法硕士博士的教育体制化,二是在创造新的书法经典中提升当代书法的文化品位,三是进而向海外输出促使中国书法走向国际化。中国书法审美经验不应仅仅成为东方的,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和大国文化的输出,书法必将成为人类的艺术。中国推出自己的书法名家大家,势必会影响东亚乃至世界,从而使中国书法文化逐渐走向世界——世界化!

进入 王岳川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书法  

本文责编:川先生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和文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6654.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