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发生过的真实纪录,这是最笼统和最简单的诠释。细分有各类研究的范围,就有各类的历史;人类史就有整体的人类史,细分就有各种民族史、国家史、社会、朝代诸史。人类的进化,历史比较复杂,由于人类主宰着我们的世界,她的进化相互影响,不免产生不同的史观,但真实的纪录还是历史的原则。
历史离开了真实的纪录,就不是历史。例如制造史料专以毁谤为目的,我们称为“谤书”。专制造假伪的史料的,我们称为“秽史”。都不能称历史。历史是真实的经历。中国历史过去设有史官,大数来说还不失为称职的。象太史公司马迁在汉武帝威胁下,还是秉笔直书,结果惨遭“腐刑”(又称“宫刑”)。历朝也有几个皇帝偷看过史书及身的纪录,也不敢说出去和有任何异议。可知道史官一脉相传的风骨。明太祖修元史,广邀当时文史家主修者汪克宽(字德一,祈门人)、赵仿(字子常,休宁人)等,书成,明太祖想留他们任职,都不答应,回到民间讲学。可知以前史学家不会歪曲历史,谄媚征服者。明史一直至康熙中叶,到明郑覆亡以后,才修,应诏修史以张廷玉为首(安徽桐城人),是清代大儒,是一部立论中肯的史书。清史在民国以后,以国家多故,到今天仍没有修,民间虽有,但不能算全正史。中国历朝,要到朝代完结才修,而且都很中肯,和现在的“谤书”“秽史”差得太远了,都是预设立场不忠于历史的宣传品。“欲亡其国,先亡其史”。历史对国家何等重要,歪曲历史的人,或使人看不懂历史文字的人,都是参加亡史、亡国的“先行者”,也是以“杀天下后世”。
过去能写历史的人,本身就是文章大家:左丘明、司马迁到汉书的父子女三人,都是文章一代的作手(大手笔)。历朝史官,民间修史之命官,同样是大文学家,遂常合家称“文史”。正史就是信史。文章好是一回事,但总之一板一眼,少了一点吸引的花俏,文人开始另辟蹊径。六朝就出现“小说笔记”,以当时的人物掌故记叙事迹,至唐宗大盛,我们概括的称做《历代小说笔记》,就是历史小说的滥觴,算来不是正史的裨官野史,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历朝演义。《三国演义》就是著名的历史小说。凡有“小说”两字,都必有创作的成分。“历史小说”一词,落点在“小说”两字,因此,除了不妨碍历史的结局,情节是可以附会、虚构的创作。《三国演义》引人入胜,就是创作的成功。就以上述的“演义”来说,伏线的情节,和《赤壁之战》有关的:庞统献计、借东风、蒋干中计、黄盖苦肉计、关羽释曹等这种关键性的情节,在正史都不存在,最多也一语带过,但《演义》所占的章节甚多。可知创作所占的比例,远远超过正史。我引述坊间的评估是三分历史,七分附会、虚构,已从俗高估了它。绝对不是颠倒过来。我对史料的鉴定和“史识”的知识的训练还有点信心。如果七分历史又何必创作“演义”?
做学问是一步一个脚印的,不能取巧。“尽信书不如无书”;袁子才说“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古人也有骗人的,全在“史识”的鉴辨:“史识”的基础在博览。同是做学问的基础。读者有学术上的疑问,我是乐意多花点时间做些评析,并不是“好为人师”的解惑,还请高明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