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浅论中印能源合作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01 次 更新时间:2009-03-02 19:13

进入专题: 能源合作   中印关系  

张立  

中国和印度是亚洲地区的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也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近年来,两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迅速攀升,越来越严重地依赖能源尤其是石油的进口。在国际能源领域,双方加强合作与协调攸关两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全局;尽管双方存在着竞争,但互利合作是主要的,合作的前景是广阔的。

在两国政府高层直接的关注和推动下,中印能源合作取得重要进展。

(一)两国能源合作的共识不断增强

近年来,伴随着中印政治关系的不断改善和双方经贸合作的日益升温,双方在化解能源领域内的恶性竞争、促进能源合作方面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且共识不断增强。2005年4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时强调指出,能源合作是中印双边合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印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宣言第九条明确宣示,双方同意在能源安全和节能领域开展合作,包括鼓励两国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第三国协作勘探和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等。2006年11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印度,在两国元首共同发表的《联合声明》中又提出,“双方同意在遵循各自国际承诺的同时,促进在核能领域的合作。作为拥有先进的科技能力的两个国家,双方强调进一步加深双边以及通过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等多边项目合作的重要性,并加强在相关学术领域的交流”。这表明能源合作已经受到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的高度重视。在高层推动下,两国政府主管部门围绕能源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交往和对话,探索加强和扩大能源合作的途径与领域。

2006年1月,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长艾亚尔访问中国,与中国对应部门负责人签署了两国“加强石油与天然气合作”的备忘录。这份旨在促进两国能源领域合作和能源安全并对稳定亚洲能源市场价格起到推动作用的重要文件,包涵五项能源合作协议,内容包括两国分享信息,如在双方竞标购买石油和天然气的时候,彼此通知愿意偿付的价格;促进印度天然气管理局和中石油、中海油、北京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共同勘探、生产天然气和城市天然气运输合作等。印度石油部在一份声明中指出,上述协议的签署将为中印两国在能源勘探、生产、开采、存储以及研发等领域的全面合作提供法律基础。两国还同意建立一个工作组,每年至少会晤一次,推动合作的进展。这些合作协议的签署和工作组的建立表明,两国能源合作已不是权宜之计,而正成为一种战略性的制度化合作机制。

(二)两国能源合作成效显著

短短的近几年时间内,中印能源合作就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在购买和开采国际油气田方面,双方共同出击,颇有收获。2005年12月2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印度国家石油公司联合同加拿大石油公司签署协议,双方按1∶1的比例共同出资5.76亿美元,购买加拿大在叙利亚的油气资产。而这不是中印在能源方面的第一次合作。在苏丹,中国国家石油公司经营着苏丹最大的尼尔油田,印度石油与天然气公司则在2002年购买了该油田25%的股份。不仅如此,中国在苏丹首都喀土穆建造了一个炼油厂,而印度则建设了一条石油管道,把在该炼油厂提炼好的产品输送到附近的一个港口后再出口。在俄罗斯,随着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取代尤科斯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给商,印度计划购买该公司15%~20%的股份。2006年8月,印度国家石油公司又与中石化联手,成功购得哥伦比亚一家石油公司50%的股份,两方各自持股25%。两国的合作还扩大到了能源下游行业方面。如2005年2月,印度燃气公司同中国燃气公司签订协议,印度燃气公司将投资2.43亿美元购买中国燃气公司9%的股份,这既在中印商贸往来上创下了中印两国上市公司的第一次合作,也是中印在能源下游行业的第一次握手。在此之后,2007年初,印度国有天然气公司宣布与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联手,成立双方各持股50%的合资公司,这是中国公司首次投资印度的石油天然气行业。[1]新合资公司初步命名为“中印能源公司”,在百慕大注册。它将主要致力于压缩天然气的业务,如在中国或印度市场承接建设城市天然气供应网络;采购、进口或销售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和压缩天然气以及其他有关的燃料。新公司还将开拓中国天然气下游市场的商机,并计划涉足勘探、开采和生产燃气项目,如在中国、印度或其他国家投资煤层甲烷生产项目。

(三)积极开展多边能源合作

在开展双边合作行动的同时,考虑到能源市场的供需格局和特点,两国也很注重借助多边力量来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以取得更大的成果。近年来,两国主办或参加了一系列国际会议,促进了有关各方的互信与各方信息的沟通,为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创造条件。

2005年1月,“亚洲主要石油供应国与消费国部长级圆桌会议”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中国发改委一位副主任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探讨如何建立一个亚洲石油进口国的松散组织,旨在共同开发亚洲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市场,并商讨共同建立石油战略储备,致力于保证石油价格的稳定。2005年6月,中俄印三国外长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三边会晤,印度外长在会上强调说,能源合作是印度同中俄合作的重中之重,并建议在新德里召开首次以能源合作为中心的三边商务会谈。2005年11月,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长艾亚尔在新德里举行的“中亚和北亚石油生产国同亚洲主要石油消费国第一次圆桌会议”上建议,建立连接中亚、俄罗斯等石油生产国和亚洲主要石油消费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该天然气管道总长2万多公里,连接俄罗斯、日本、韩国、中国、印度、泰国、缅甸、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伊朗及中亚国家,预计总投资额225亿美元。如该管道得以建成,包括中印在内的有关国家的多边能源合作将取得重大突破,对这些国家的能源安全将有重大的战略意义。2006年12月,中、印、日、韩、美五国能源部长聚会北京,围绕能源安全和战略石油储备、能源结构多样化和替代能源、投资和能源市场、国际合作的主要挑战和优先领域、节能和提高能效等五个专题展开了广泛讨论和磋商。在达成一系列共识的基础上,会议发表了《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美国五国能源部长联合声明》,其中主要内容之一是五个能源需求大国联手提出开发新油田的倡议。

中印双边和多边能源合作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将不断推动两国能源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中印开展能源合作并取得显著进展是两国出于维护自身能源安全和重大经济利益的需要。中印两国都面临严峻的能源形势。两国的油气储量都有限,且在逐年减少,油气生产能力都赶不上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的需要,供应缺口越来越大,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石油。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印即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进口量逐年激增。2005年,中印两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分别达31.3%和62.4%。据国际能源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印对外石油依存度将分别升至76.9%和91.6%。[2]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对两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中国发改委能源所所长周大地说,外购石油价格每桶变动1美元,将影响中国进口用汇46亿美元,直接导致GDP波动0.043个百分点。2005年中国仅进口原油一项,就多支出100亿美元。印度对外来石油的依赖远高于中国,因此进口石油成本增加对其经济的影响也远大于中国。据印度石油部统计,由于从2004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飙升,使得其外贸赤字大幅度增大,其经济损失每年达1800亿卢比(43卢比约合1美元)之多。印度财政部长迟达巴拉姆说,国际原油价格每桶上升5美元,印度的GDP增速将放慢0.5个百分点,通膨指数上升1.5%。[3]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两个石油进口大国的中印如进行无序竞争,势必造成两败俱损。这是有先例的。如在争夺中亚石油生产商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油品时,由于中石油集团和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激烈竞标,投标价节节升高,最后中标者付出了太大代价。印度石油天然气部长艾亚尔以此为例说,中印能源激烈竞争的结果,只能招致“心满意足跑到银行数钱的是那些利用两个潜在买家的竞标,白白赚取6亿美元的家伙们”,[4]因此,两国通过加强合作,避免在海外能源市场上迎头相撞,造成无谓的损失和风险,就成为双方共同的目标与政策选择。

促进中印能源合作的因素除了双方共同利益需要外,还因两国在客观上存在着诸多有利条件。

首先,两国优势互补性强。从中国来看,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参与国际上重大油气资源竞争的能力较大;国际影响和信誉好,同原油东道国的关系较融洽,特别是在非洲等重要原油出产地拥有众多传统友谊深厚的伙伴国家;中国周边地区的中亚诸国和俄罗斯等,是油气供应大国,对中国提供能源有地缘之便。这些都为印度所看重。从印度来看,它不但具备开拓海外重大油气市场的意愿和实力,而且其能源企业在海外拓展方面更加务实,海外运作与管理经验也更丰富;它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之一,又被西方和国际社会普遍视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易于取得油气生产国的信任;特别是印度作为印度洋上的大国,控扼波斯湾到印度洋的石油运输通道,能为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提供安全和便利的运输条件。中印优势互补,对双方在国外进行能源合作极其有利。

其次,中印联手更能适应东道国能源出口和投资多元化政策。现在世界上的能源供应国一般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不愿同某个特定大国关系过于密切,以免自己受制于人。与其多元化外交政策相适应,它们在油气出口和吸引投资方面也实行多元化政策,即采取与多国开展能源合作的方针,而不会把“鸡蛋”只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也就是不会过分集中同一个国家尤其是同一个大国进行油气交易和吸收其投资。它们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和防范与单一国家交易可能产生的风险。中、印两国都是世界上总体实力较强的大国,能源需求量大,如果单独同能源输出国打交道,都可能遇到障碍。而双方合作开发海外能源,既符合东道国的非单一化目标,有助于消除东道国的疑虑,也有助于增强双方谈判实力,取得较好效果并共同承担投资风险。在这方面中国是有过教训的。2006年中国中信集团收购哈萨克油气田所遭遇的变数就是一例。2006年10月中信集团以19.1亿美元出价收购加拿大国家能源公司拥有的哈萨克斯坦境内Karazhanbas油气田的100%开采权的行动行将成功之际,突然受到对华友好的哈萨克斯坦政府部门的阻挠。该国能源部长巴克特科日·伊兹穆哈别托夫11月17日在议会发言时指出,哈萨克斯坦要采取措施阻止中信集团收购加拿大国家能源公司在哈的油气田。据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他们担心中国在哈的能源领域力量过大。在此之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已取得哈一个油气田50%的开采权。哈当局顾虑如果再让中国完全拥有加拿大国家能源公司在哈那块油气田的开采权,可能对国际社会造成哈中关系非同一般的印象,从而引起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哈的疑忌,并可能使哈的利益受损。如果中、印两国开展联合收购行动,就可能避免这种遭遇。

再次,中印有广阔的能源合作空间。两国除在海外合作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外,在两国本土的油气领域和核能、水力发电、非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诸多领域都可以互相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如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毕斯瓦·巴特契利亚和发展中国家研究与信息系统专家普拉比尔·德指出,中国西南地区和印度东北地区蕴藏着2000亿立方米天然气、15亿吨原油和9亿吨煤。对这些能源资源的开发及开发恒河和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水电资源均需庞大的投资,就需要中国和印度进一步加强合作。[5]

同时,双方在能源供给系统的各个环节,两国也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尤其是随着当前地缘政治的不稳定和恐怖活动的不断增加,能源输出国和消费国需要确保能源从投资、开采、炼油、运输、直至消耗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的安全。中印两国在能源开发的资金筹集、能源运输的安全、能源加工技术、能源利用和节能技术等各个领域上都能进行和扩大合作。从当前来看,运输环节的合作对于两国尤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早在2005年2月,印石油部长艾亚尔就在新德里举行的亚洲天然气交易会开幕式上致词表示,印度愿让拟议中的伊朗—巴基斯坦—印度输气管道延至中国。[6]该项目预计耗资41亿美元,建设总长达2775公里的世界上第二大天然气管道。该项目所以未取得进展,主要原因就是印度担心印、巴两国关系一旦出现紧张,巴会卡住输往印天然气管道的咽喉,危及它的能源安全。印度同意该输气管道延伸至中国,就是为了依仗中巴友好关系排除可能出现的障碍,使伊朗的天然气能顺畅地通过该管道送到印度。所有这些领域为中印加强和扩大能源合作提供了宽阔的平台。

中印能源合作虽取得重要进展,但合作的规模不够大,实际成果同两国可以合作的潜力,特别是同两国对海外能源的巨大需求不相称。影响两国顺利开展能源合作的主要是政治因素。

首先,尽管近年来中印双边关系得到显著改善和发展,双方所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趋于成熟并在稳步推进,但毋庸讳言,中印政治关系中还存在一些疙瘩与障碍。出于地缘政治和历史原因,印度对中国的发展壮大有所疑虑。它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进行核试验之时,即以对付所谓的中国威胁为借口;现在它与日本、澳大利亚酝酿筹组亚洲“民主国家”联盟,酝酿同美、日、澳建立密切的战略关系以至考虑参与美国欲在亚洲拼凑“东方北约”的动向,以及与美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都有针对中国的考虑。

其次,印度随着其军事、经济和科技力量的壮大,争当亚洲大国以至世界大国的雄心日显。但它现在的国力同中国差距仍大,仅就经济力量而言,中国的GDP约为印度的3倍,出口是印度的9倍,外汇储备是印度的6倍多,吸收的外资约为印度的10倍。对此,印度难免产生不平衡心理,而把中国视为其战略竞争对手。

再次,两国的边界争端长期悬而未决。尽管中国对中印边界问题采取灵活务实态度,但印度实际上坚持固有的不妥协立场,使双方边界谈判迄今无实质性突破。同时印度一些政要对1962年两国边界战争的结果仍然耿耿于怀。这些使中印关系中的阴影难以净散。

政治关系中的问题难免会影响双方的经济关系。如印度的100个反倾销案例中,有一半是针对中国的;印度对有些中国企业采取保留和排斥态度,使之进入印度很难受到公平对待。这也是制约中印能源合作扩大和向深度与广度发展的主要因素。

国际关系中的某些方面对中印能源合作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印度对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存有戒心。它长期以来一直误认为中国在支持或鼓励巴基斯坦与印度对抗,对中国心有不满。尽管近年来中国一直在为促进印巴关系的改善而积极努力,但印度朝野对中国的疑虑和不满始终未消。这对中印经济关系包括能源合作的发展甚为不利。二是美国因素。美虽然重视中国和印度及美中、美印关系,但在政治上对中、印态度有别。美把印度视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当作自己的“天然盟友”,而视崛起中的中国为其潜在战略对手,加以防范,遏制。它同印度建立和发展密切的战略伙伴关系,以至不顾国内外非议,同印度签订核合作协议,其深层意图就有拉拢印度为其制华战略服务的考量。美不希望印度与中国走得近,不愿看到中印在能源这一战略资源领域扩大合作。印度在发展经济、科技方面,尤其在实现世界大国目标这一它所认为的关系到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上,离不开美国的协助和支持,因此十分重视美国,把发展与美关系作为其外交的重中之重。在对华问题上,印度虽然不会完全听命于美国,不会充当美国遏制政策的工具,但也不会完全拂美国之意,因而在与中国开展能源合作上难以迈开大的步子。

另外,中印能源进口和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石油和天然气,进口和投资对象又主要集中在中东等油气源区,这样容易造成“撞车”和非良性竞争。这也是双方扩大能源合作的一个制约因素。

尽管存在着这些不利因素,中印在能源领域避免恶性竞争、扩大和深化合作攸关两国的能源安全和发展全局,是双方重大战略利益之所在,也是双方的明智选择。特别是中印政治关系保持了向前发展的良好势头。不久前,印度外长普拉纳布·慕克吉发表谈话高度评价印度与中国的关系,说“中国是印度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也是印度‘向东看’外交政策的关键组成部分”,说印度对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寻求与中国全面发展关系”,不让“分歧妨碍投资和贸易”。印度执政党国大党主席索尼亚·甘地还将于年内访华,将进一步推动中印关系包括能源合作的良性发展。总体看,中印能源合作的前景是广阔的。

注释:

[1]傅双琪:《中国燃气敲开印度市场大门》,《国际先驱导报》2007年2月14日。

[2]伍福佐:《能源安全:中印面临的共同难题》,《南亚研究季刊》2006年第2期,第49页。

[3]张利军:《试析印度能源战略》,《国际问题研究》2000年第5期。

[4]《愈演愈烈的中印能源竞争》,《格瑞贝斯环球财经》2007年3月28日。

[5]安迪·穆克吉:《中印正在进行繁荣竞赛》,《决策与信息》2006年第6、7期(合刊)。

[6]王德华:《伊-巴-印管道印度要靠中国》,《每日经济新闻》2005年8月8日。

    进入专题: 能源合作   中印关系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组织与合作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5159.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