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明:盲目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后果不堪设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223 次 更新时间:2009-03-23 10:14

进入专题: 高考改革  

陈晓明 (进入专栏)  

最近,有关部门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有“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改革方案征求意见,本人以为,在目前的考试制度和高中教学状况下,取消高中文理分科对高中生而言将会产生新的混乱。

我特别注意到,这些主张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人大代表、院士、资深教育专家……等,其出发点无疑都是正确的,都是着眼于中学的人文教育严重下滑,中学输送到大学的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相当薄弱,从而提出取消高中文理分科。人文素质下降,这无疑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一场教育危机。但所有这些教育专家都只注意到表面现象,没有关注到问题根本实质在哪里。有些也关注到,但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分析方案,因而,还是让人一头雾水。看到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就把它与高中文理分科直接划上等号,这实在是太简单的想当然的联系。要治理很简单,只要取消高中文科就行了。如果是这样,这是十分简单的做法。也大大嘲弄了这些高中文理分科的实施者们的智商。

高中文理分科,显然不合理,甚至荒谬。但在当前考试制度和教学体制下,取消高中文理分科,那就几乎是傻瓜和疯子的行为。为什么?很简单,文理分科,就是因为数理化量太大,太难,有一部分学生实在学不了这么大量的数理化,学不了这么难的数理化,才选择文科,这是他们在高中生存下去并且指望今后可以考上大学的唯一出路。如果取消文理分科,这部分学生将要陷入困境,没有别的出路。而选择理科的学生,其中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他们在文科方面也自觉缺乏兴趣和潜能,硬要他们学文科,可能也是相当困难的。全世界的中学都以不同的方式分成文理科。比如,美国英国以及北欧的中校,因为必修课涉猎的面较广,还有众多的选修课,他们不分班,只按课程来上课,完成学分就可毕业。偏文的学生自然可多选文科,偏理的学生自然可选择理科。而他们的理科大都比较容易,除了少数特别偏向专门的学生,选择数学1,数学2,直至数学3(其他物理化学也有可供选择更高级别的科目),对一般同学,只要选修数学1就可。他们有更多的时间选择人文学科,如文学、历史、艺术理论、地理、戏剧、音乐等等。人文学科占据更大的比重。但都是选修,学生的自由度很大。在中国的中学,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一刀切,文科理科,算是让他们唯一有一次选择,这是到了高二,大部分学生开始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方面,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来选择自己未来的方向。

很多人在倡导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我看了网上转载的他们言论,虽然理直气壮,我以为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当今中国中学的教学情况。现在,中国中学的教学实际情况是,数理化占据太大比重,数理化学的内容太多、太难,而且在最近几年来,愈来愈难;哪一所高中,学生每天面对的堆积如山的作业不是数理化?如果每天做数理化作业不做到夜间十点以后,试图在高中获得好成绩,试图考试过关,或者想考上重点大学,都是痴心妄想。除了少数数理化的天才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大部分学生都非常吃力,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正如某些教育专家所说的,让绝大多数学生,陪极少数人学习如此难的数理化,就是为了陪他们考进北大、清华,这对于整个民族的青少年来说,实在不值得。相比较而言,人文内容太简单,量太少,孩子们理应按自己的兴趣选学各种学科,却没有他们自由。这就造成二者严重的不平衡。以下具体分析文理分科的根源与利弊得失。

1,所谓高中文理分科的实际情形。现在不少人在说“中学文理分科”,这是不准确的,初中没有文理分科,准确地说,是“高中文理分科”。有人说,“中学过早文理分科”,这就是外行话,北京市和大多数的省份的实际情形是,直到高二下学期才有文理分科,因为直到高二上学期期末物理、化学的会考才举行,会考结束,选学文科的学生才不用学物理、化学。在整个高一至高二上学期,数理化的课程实际上占据了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大部分学校都不断加码难度,这个时期还是整齐划一,为了应对高考,另一是应对会考。所以,了解情况的话,就知道,在中国中学,至少在北京和部分未取消会考的省分,高中根本就没有文理分科,准确地说,高中根本就没有文科班。直到高二下学期,文科班算是建立起来了,一个学期的文科班,能学什么内容?几乎大部分课程都要在高二结束,高三除了语、数、英、生物四门还有新课,其余差不多就是复习应对高考。

2,中学文理科目分量严重失衡。中国中学的数理化可能是全世界最难的,不是难一点,要难太多。如此难的数理化,只有靠题海战术来获胜。理科不用说,就是文科学生,在高二以前,也基本被数理化的作业填满了时间,学习人文课程,从何谈起?英国的A-level考试,美国的SAT考试,数学可能只比中国初二的难一点,不会比中国的中考数学难多少。至于他们把理化等项,称之为“自然科学”科目,只是一些常识性填空题,那就不知要比中国物理、化学容易多少。但英语写作,历史等科目,则要有相当的积累和实际运用能力。法国的高考经常在他们的“语文”科目考试中考哲学论文。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四年级就要进奥数班,才能拚进一个好的重点初中,然后,拚命学数理化,才能在中考中取得高分进重点高中。同样要拚数理化,才能进重点大学。学不了数理化,只好转去学文科。相当多的孩子是学不了数理化才不得已学文科。文科在中学的教学就是应会考试,“语文”和“文学”是要区别开来的,“语文”只讲应用,只讲练习,只讲对和错,所有文学要强调的个性、想象、灵感,都要放弃。一切与高考无关的知识,都是无用的知识,在中学都得不到肯定性的评价。高考给中学语文教师留下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少。

3,取消文理分科高中教学无法进行。如果高考不改革,匆忙就取消高中文科分科,实际情形是大大加重高中生的课业负担。本来应对数理化难度就很吃力的理科生,还要去学习文科,加重文科的分量,他们无法应对;而本来就怵数理化的文科学生,现在还要再学习难上加难的数理化,他们每天连睡觉的时间都不会再有。有网友在网上发言说,不是高中老师,不是高中学生,不是高中生家长,就不知道高中学生有多累。文理分科学生都学得快累死,没有任何自由支配的时间,更不用说取消文理分科。实际上,高考改革不是二三年就能改得了,中国中学已经形成了用数理化来衡量学生的传统——这个传统是如此简单和初级,它是中国在教学水平和科技水平十分落后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但却成为统治中国教育根深蒂固的思想,要试图让广大高水平的中学教师降低中学数理化的难度,他们在10年内,20年内可能都难以做到。因此,在数理化难度无法降低的前提下,取消文理分科,那就让高中阶段的学生,连一年喘息的时间都没有。他们除了背上更沉重的负担,没有别的选择。

4,应该改变大学本科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理念。“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中国在五六十年代就流行的口号。这一口号的提出及其延续,都是在中国科技水平和教育水平严重滞后的情形下提出来的。要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中国确实需要提升科技和教育。而科技和教育只想到科技救国,一切都要围绕科技转。人文之被忽略,不是最近几年的事。有多长,大家想想就知道。为什么说要改变大学的理念呢?从建国到文革后很长时期,中国的大学本科生就是最高水平的人才,就是直接输送到科研部门当研究人员,到大学当教师,到工厂当工程师,到企业当领头人。但到了21世纪,中国的大学教育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的重头戏,硕士、博士、博士后一大串。现在不要说硕士,就是博士刚毕业也很难在研究机构、大学、企业里占据高层次的科研位置。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选拨专业的研究人员,都要到博士这个层次,而一般大学本科毕业,其实只是一个通选人才,他们不管到什么行业,到什么岗位,需要的首先是素质,其次才是专业。比如就做销售的而言,卖保险的,卖自动化设备的,卖医疗器械,卖汽车,或者卖房子,这与学什么专业几乎没有什么关系,统计学的材料,肯定不支持专业对口的销售人员就一定比非专业的销售人员业绩更突出。服务行业已经愈来愈成为国民经济产业的重头戏,工程设计与制造这方面的科技人员,只有到硕士博士这个层次中去选拨,那么大学更要重视通识教育,特别是人文素养的通识教育。

5,中学更重要的要学人文,而不是数理化。我们的应试教育已经完全偏离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育的本质在于把人培养成为高尚的人……,这些教育基本理念已经在应试教育面前荡然无存。用数理化来选拨和评价学生,这是最简单的做法。中国中学的数理化全世界最难,结果如何呢?我们国家的整体的科学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有多大,一目了然。不要说我们现在出不了诺贝尔奖的科学家,20年内恐怕都难。发达国家的中学数理化,远不如中国的难,但他们的科技水平以及创新能力也是摆在那里的。

另一方面,数理化遗忘率非常高,文科班的学生,只要结业考完了,或者会考完了,第二年物理和化学就忘得差不多了。高考完了,数学到了大三还能记得的,那是数学极其拔尖的人才。实际上,在文科班中很难找。那么,有那么多的文科班的学生,在他们青春年华,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数理化,结果却要被迅速忘记,以后一辈子也不再用起。成年以后,他们是不会与人交往时谈起一个圆如何加切线,三角形几个角相加等于多少的之类的问题。而人文地理历史知识,则随时要用到,但他们头脑里空空如也。为什么那些教育专家说现在青年人文素养不够,因为该学的没有学,不必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去搞的无用功,却耗费了他们的绝大部分的时间。

6,大学应该加强本科教学,应对后工业化时代来临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中国的工学士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理工科的发展扩招的同时,文科也有发展,但规模远不如理工科大。文科与理工科的比现在的比例大约是7.5比2.5,如果要说人文学科,那可能不到20分之一。据报道,上海在2008年高招中,报考文科的考生占据42%,而高校文科招生不会超过录取的考生25%。自从2005年起,文科录取分数已经高过理科录取分数。文科竞争异常激烈。这个问题出在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城市里大量的学生已经越来越偏向于学文科,但大学的招生量却依然偏向理科。没有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当然,有关部门会说,这是根据就业需求来设计的,实际上,大学本科就业并不需要那么强的专业背景,大学本科分得那么细的专业,实际上并无必要。比如,国外不少的大学,就是理科大平台,通选课,其中理工科学生选择人文的课程的比例并不低于所谓理工科专业。北京大学近年一直探讨的“元培计划”,就是打破大学本科细密的专业界线。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08年招生已经近千人。国家应该加大文科学生的招生比例。从长远来看,后工业化社会,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也不需要那么多的理工科人才,相反,文科或人文学科的人将会有更大需求。更多的人从事第三产业、服务行业、文化创意产业、媒体、出版等等。另外,将有很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处于半就业或不就业状态。因为在生产力更趋发达,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后工业化社会,不可能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制造业的衰退,社会不可能提供那么多的就业机会。比如,在后工业化社会,女性可能只处于半就业状态,这样会使社会的就业结构更趋于合理,女性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休闲和管理家务。因为,男女平等就业,对于女性太辛苦,又要生育,又要抚养教育孩子,还要全职上班工作,女性生理状况承受不了。大量的女性学习文科,可以作为个人的修养,也是社会人文氛围建构的一种基础。这是发达社会目前已经提示的教育和就业经验。在欧美、日本韩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不全职工作的已经达到相当的比例。这就使大学的文科教育要扩大招生量,大学教育目的,不再单纯是为提升科技水平、训练劳动力做准备,而是社会成员的一种需要,其目的是把社会成员培养为一个高尙的人,而不仅仅是劳动力后备军。只有社会成员有精神修养,具有高尚的人的意识,这个社会就能稳定、和谐与发展,人类的文明就能进步。

7,改革高考形式,修正录取标准。降低数理化难度,立即会有疑问出现,那就是,如何优中选优?如何保证那些重点大学选拨优势生员?这样的疑问似乎是天经地义,在我看来未必如此。我本人认为这不足疑虑。虽然我本人在北京大学工作,我也不认为,北大清华把最优秀的学生选过来,就是天经地义的,就保证了北大清华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中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面对中国社会负责,连对中国社会负责,中国民族的建设都承担不了,何来的世界一流大学,那样的一流也很脆弱和片面。我以为不能为了北大清华少数的学科对考生的数理化超强能力的需要,就让全社会的孩子陪他们选拨,这并不合理,这样的评价标准也并不真正科学。从另一方面来看,以现有的考试制度,北京大学的人文学科未必能选拨得到人文素质和基础最好的学生。我们长期可以忽略北京大学的人文学科的优先选择权,何以要保证理工科的优先权?应该让更多的,有各种才能的孩子都有问津北大清华的实力,北大清华应该向更多的不同能力和水准的孩子开放,对自身的教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把全中国最优秀的,实际上是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集中起来学习,未必是一件好事。美国那么多的好的大学,总共就三亿人口,每年的考生才多少?大量需求留学生,而留学生除了来自中国,来自其他国家的未必是学业基础多么优秀的学生。而且美国有上百所优秀的大学,哈佛耶鲁哥伦比亚,未必都把最好的学生收进来,但学生最终毕业时,个个都成为最好的人才。这就是好的大学的水准。我以为降低难度,美国英国的考试宽松得多,怎么哈佛耶鲁剑桥牛津都没有发愁招不到好学生?我们的考试制度就为少数重点大学垄断招生,优中选优,并不利于中国教育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确实,结合综合素质来评判学生,会给招生制度带来更高的求,而依赖卷面考试的难度来定选择标准,这是最简单最粗陋的做法。以这种标准选择了一批优秀生,也可能错过了另一批有创造性的优秀人才。

因此,本人的观点:

第一, 文理科不能合并,加强中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完全可以在文理分科的情况下进行。

第二, 降低数理化的难度,加大文科的学习内容,新课改方向是对的,要在高中让学生有更多自由选课的空间。另一方面,高中也可加大文科的考试比重,冲淡数理化的统治局面。

第三, 大学要扩大文科招生量,不能以现有的就业状况来作为调研的基础,因为现有的就业指导思想是没有前瞻性的,还是在旧有所谓专业对口的就业理念下来规划的。

第四, 大学要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人文学科的地位。人文学科应该成为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平台。

第五, 大力加强中学教育投入,中学老师工作量过大,应该给他们轮训和进修的时间。特别是文科教师要大量增加,这样才谈得上加强中学的人文素质教育。

第六, 中学更多选修课,尤其是更多文学、历史、天文、地理、自然知识类的选修课和讨论课。新课改后的学分制真正有实效,落到实处。又有高考、又有会考,学分制形同虚设,反倒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只有落实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制,取消不必要的会考等层层加码的考试,中学的人文素质教育才能贯彻下去。不要用考试来管制学生,中学应该是广大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乐园,是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场所,而不是他们蒙受挫败的地方。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长为人才,并不只有考试分数高的少数孩子才是未来的栋梁。

进入 陈晓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高考改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471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