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丁嘉:论中日在东亚的经济合作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70 次 更新时间:2009-01-14 13:59

进入专题: 中日关系   经济合作  

刘丁嘉  

[摘要]随着战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东亚的区域发展路径也越来越清晰。由于东亚地区社会制度繁多,经济形式多种多样,因此,作为这一地区举足轻重的两个大国,在建立中日韩-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合作更是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从两国的经济合作从而进一步推动东亚地区的繁荣的视角,对中日经济关系进行思考。

[关键词]中国;日本;东亚;经济合作

战后,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经济奇迹,是战后西方经济中不可多得的“优等生”。但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泡沫破灭,进入长达十几年的低迷期,使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经过20余年的高增长,实力明显上升,并与国际经济的融入度不断加深,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等领域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一、日本东亚地区政策的新变化

历史上日本的东亚合作政策主要是顾忌美国。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提出的各种区域合作倡议大多圈定于“太平洋共同体”、“环太平洋经济圈”等超越东亚地区的框架,要求不仅要包括北美和大洋洲,还要覆盖太平洋全域。随着东亚地区国际经济的不断崛起和东亚区域内贸易依存度的不断上升,日本开始意识到东亚经济在未来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深知与东亚国家的经济依存关系对日本自身发展极端重要。

然而近年来中国在“10+3”框架下的东亚区域合作中发挥愈益重要的作用,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对日本的地区主导作用的实现提出挑战。尽管参与亚太经济与安全合作的时间比日本晚,但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在地区外交中的出色表现,使中国日益成为东亚地区举足轻重的力量。在经济合作方面,中国先于日本与东盟签署了2010年前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文件,并于2003年10月成为最早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非东盟国家。在东北亚的安全合作尤其是解决“朝核”问题上,中国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而日本对“10+3”框架的东亚区域合作开始从积极推动变为消极怠工,其主要担心中国在其中的作用过大。所以,日本极力主张在“10+3”之外另加澳、新和印度三国,其主要意图是借助这些与日本关系较为密切的国家以制衡中国。

二、中日经济的相互依存

近年来,长期处于“政冷经热”状态的中日关系因小泉屡次参拜靖国神社而出现某些“政冷经凉”的新变化。据中国商务部最新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6年春季)》显示,2005年中日贸易与上年相比仅增长9.9%,不仅低于中欧、中美贸易增长,且与上年相比也回落了15.8%;日本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有所下降,1994年中日贸易占中国外贸的比重高达20%,而2005年下降为不足13%。但从长期发展趋势看,尽管中国对日经济依赖有所减弱,但日本仍将是中国的主要经贸伙伴之一,而日本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将继续加深。

首先,中国经济稳定发展是日本经济恢复增长的重要外部力量。长期低迷的日本经济之所以在2003年中期止跌回升,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外部原因就是对华出口大幅增长。据专家分析,日本企业在中日政治关系不十分顺利、日本一些媒体炒作中日民间感情对立的情况下,扩大了在中国的投资,主要是因为中日经济关系中,两国在研发技术阶段、生产水平、市场规模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互补性,这种互补表现得越强烈,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动力就越大。中国市场需求的扩大被日本学者称为“中国特需”。日本著名学者大前研一的研究结果认为,“中国特需”对日本经济增长的拉动至少在1%左右。日本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今后日本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程度比现在要提高一倍以上,就连日本政界也承认,尽管不时出现政治紧张,但中国继续购买日本产品是确保此次经济复苏得以持久的一个关键因素。

其次,中国仍将是日本外移战略的重要场所。将生产据点转向海外是“广场协议”以后日本实行的旨在促进其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这一战略不仅为本国经济恢复活力提供了外部支持,也为日本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空间。资料显示,目前日本对中国及东亚国家的依赖正在取代对美国的依赖,进军中国仍将是日本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再次,对日本来说,中日贸易具有转嫁日美贸易摩擦的独特作用。在中日贸易中,日本对中国出口主要为生产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而中国对日的出口主要是制成品。这种组装加工型贸易结构不仅有利于日本发挥产业结构的高端优势,更有利于缓解日本对外经贸摩擦。今年日美贸易摩擦之所以有所缓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日贸易的扩大缓解了日本对美出口的压力。

近年来中日经济贸易关系不断加强。在未来的5-10年内,日本仍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随着中日经贸发展,两国经济将由互补关系转向相互依存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贸易摩擦和纠纷,但是两国经贸的扩大会加强相互依存关系。

目前中国的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2000年的美国工业制品市场,中国能对日本商品构成竞争关系的种类仅占日本对美国出口总额的20%左右,而在这20%左右的商品中,还存在日本高档商品和中国低档商品的区别。日本商品多为高附加值产品,而中国商品大部分是低附加值产品,在高技术领域里,很难看到中日两国间的竞争,日本处于领先地位。

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关志雄认为,随着中国出口产品分布的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也在逐渐增多。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改变出口结构分布,出口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今后日本如采取保护同中国处于竞争关系的中低附加值产业,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将停滞不前,同中国的竞争部分将进一步增大。这无论对日本还是对中国都不是上策。日本为了自身和他国利益应选择的策略不是阻止他人从后面追赶上来,而是进一步开辟新的领域。这样的话,中日两国间的互补关系今后将继续得到维持,双方也能从相互的贸易中同时获得更大的利益。

中日两国经济的总体已经从互补关系,转向相互依存关系。同日本相比,中国具有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市场规模巨大、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等诸多优势。而日本具有经济基础雄厚、又有丰富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企业管理经验等,这是过去人们所强调的优势互补。随着两国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互有需要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又无法替代,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便会进一步加强。

三、中日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

中国和日本是东亚的大国,东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和日本。随着东亚区域合作势头的加快,中日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中日两国的发展壮大,也有赖于与东亚地区国家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因此,21世纪初,中日两国应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依托东亚,积极参与东亚合作,在合作中不断壮大发展自己,共同促进东亚繁荣。

首先,东亚地区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资本结构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互补性,开展合作的潜在空间巨大。对中国而言,东亚地区是中国贸易和投资的最大伙伴,中国经济与东亚经济的依存关系不断增强,相互在贸易和投资领域联系紧密。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对东盟和韩国的贸易额分别居中国外贸总额的第三位和第四位。目前,中国对外经济活动的70%是在东亚地区进行的,投资中国的外商85%来自东亚。同时,现阶段东亚各国相互投资发展很快,主要投资国为日本、韩国和新加坡。而日本对东盟和中国投资占其对外总投资的40%。因此,中国积极参与东亚经济合作,推动东亚经济合作进程,对促进我国外贸和外资的增长意义重大。

其次,中日积极参与构建中日韩———东盟自由贸易区,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有深远的政治意义。中日两国与东盟在经济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东盟一直没缓过气来。“9·11”恐怖事件后,由于美国经济的下滑,对美国市场严重依赖的东盟国家随之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在东亚地区,只有中国经济仍然在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东盟认识到,与中国和日本建立自由贸易区,发展经济关系,是一项及时的战略选择。对于中日两国而言,这也是一项审时度势的战略选择。中国一直没拥有自己的自由贸易区,一直游离于区域经济化、集团化之外。建立中日韩-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顺应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潮流、全面扩大对外开放以及推动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这也有利于中日两国与东盟国家间增进互信,消除误解。这不仅对双方经济的发展是双赢的,而且对双方发展长期稳定的政治关系,促进东亚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十分有益。

再次,中日合作成功与否,可以视为是东亚经济区域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中日两国在资源方面有着较强的互补性,中国拥有价格低廉、质量较高的劳动力资源,而日本则拥有丰富的技术资源与国际资源。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对双方来说都是有益的。中日两国日益紧密的贸易关系,推动了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经济的发展。面对千载难逢的东亚合作机遇,中国正以积极、开放的姿态推动这一进程,中国重点之一就是积极推动中日在区域合作中携手合作。同时,日本也应该正确认识历史,消除左邻右舍的顾虑,与东亚国家建立真诚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日本开展东亚经济合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应该有具体的行动和目标。中日是东亚区域经济“双火车头”,如果双方能够就东亚区域合作进程达成共识,就能在这一进程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没有中日的合作,也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东亚区域合作。

总之,中日两国应以积极和建设性的姿态参与东亚事务,推动东亚合作进程,实现政治、经济、安全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区域合作,最终走向“东亚共同体”,形成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重要的一极。这将促进亚洲各国政治和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共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峰,刘明.当代中国对外关系概论1949-199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莽景石.政治与经济失衡的中日关系演进[J].中国外交,2006,(5)

[3]姜跃春.论中日关系[J].国际问题研究,2006,(5)

[4]胡宗田,李丽娟.“东亚合作论坛2005:中日关系与东亚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外交,2006,(1)

[5]张季风.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N].人民日报,2006-04-05

[6]孙新,徐长文.中日韩经济合作促进东亚繁荣[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

    进入专题: 中日关系   经济合作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423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