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寒冰:诺曼底登陆:大国关系的多棱镜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43 次 更新时间:2009-01-04 10:42

进入专题: 诺曼底登陆  

孔寒冰 (进入专栏)  

一部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西方大国为了各自利益的交往与合作、对立与冲突以及在这过程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诺曼底登陆及其在以后半个多世纪中对它的纪念就是最典型的、持续时间最长的例证。

诺曼底登陆的背后

表面上看,60年前发生的诺曼底登陆是英美为首的盟国军队在法国发动的对德国占领者的一次决定性打击。它开辟了第二战场,与东线作战的苏联相呼应,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灭亡,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同样对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还有诺曼底登陆背后的主要盟国(苏联、英国和美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诺曼底登陆起源于斯大林1941年7月18日在致丘吉尔信中提出的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的要求。当时的苏联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希望英军迅速开辟第二战场以缓和自己的压力。但是,丘吉尔主要是由于对英军渡海作战的能力没有信心而拒绝了斯大林。转过年来,苏联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际反法西斯阵线已经形成,各盟国的内部要求支援苏联、尽快开辟第二战场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外长莫洛托夫5~6月先后到华盛顿和伦敦,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与美英政府进行协商。此时的美英既害怕德国打败苏联,又不想耗费自己的实力去帮助苏联。所以,它们尽管以国际协议的方式承诺在1942年内开辟第二战场,但最后还违背了诺言,用北非登陆取代了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事后,斯大林曾气愤地说:“英国政府拒绝在1942年内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于指望开辟第二战场的苏联公众舆论是一个精神上的打击,它使前线红军的处境更困难,并且损害了苏军统帅部的计划。”1943年,由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使苏德战场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也由于美国要战胜日本也需要苏联的帮助,还由于考虑到战后与苏联的关系,美英两国终于1943年5月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做出决定:1944年5月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在11月举行的德黑兰会议上,美、英、苏三国首脑经过反复协商和讨价还价,最后将开辟第二战场的事情敲定,于是,才有了1944年6月6日的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登陆直接结果是沉重地打击了德军,可深层次上的意义则是差不多将西方大国关系或明或暗地定格了。遭受重创并在战后一分为二的德国暂且不提,就其他大国而言,丘吉尔与罗斯福的交往、英美联军的患难与共使得英美两国从此情如手足,直到今天都没改变;英美与苏联的关系则变得更加复杂起来,虽有第二战场的开辟是“反法西斯联盟战线巩固的鲜明标志之一”的说法,但是,英、美既想打败德国,更想削弱苏联、消灭以苏联为载体的共产主义,而苏联对于英、美国的所作所为同样也嫉恨在心、耿耿于怀。此外,还应注意到法国与英美的微妙关系。二战全面爆发后,贝当政府投降,法国被德国占领。戴高乐将军在英国领导法国的抵抗运动。从小处看,英美开辟在诺曼底登陆也就是解放法国的开始,按说法国人应当无限感激才是。可事实上,除了感激之外,法国人心中还有怨恨。这不仅因为英法联军在诺曼底登陆时冷落了戴高乐领导的法国抵抗力量,还因为美国曾设想战后将法国当作一个“战败国”来对待。后来法美之间时不时出现的龃龉与不同的种子大概就是在这时播下的。

纪念、评价诺曼底登陆的背后

诺曼底登陆早已成为了历史,可它映射出的大国关系仍然是鲜活的,而且这种鲜活的大国关系与已成为历史的诺曼底登陆至今仍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诺曼底登陆的评价,对是对诺曼底登陆的纪念。

在对诺曼底的评价方面,苏联的史书要么写得漫不经心,要么将这段历史作用攻击英美的载体,重笔浓墨描述英美两国在开辟第二战场过程中如何拖延不决、背信弃义。同时,苏联史书还明确表达这样的观点:英美最终决定在诺曼底登陆,已完全不是从军事考虑,即吸引一部分德军以减轻苏联的压力,而为了占领地盘、抢占胜利果实、同苏联争夺欧洲的政治目的。与此相反,西方的史学者作则大书持书诺曼底登陆,强调其在结束打败德国法西斯的决定性意义,同时尽量弱化苏联史书竭力突出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价值。在纪念诺曼底登陆方面,长期以来,这种纪念是英、美、法等西方国家的专利。就大国而言,即使在冷战结束之后,有两个国家仍然不被邀请参加诺曼底登陆的纪念活动,一是统一后的德国,二是作为苏联继承者的俄罗斯。英、法等国不邀请德国,主要是情感上还难以接受它,因为德国曾经给它们带来过几乎是灭顶的灾难。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三国毕竟都源于同西欧文化圈,所以,战后的几十年也是德国不断回归欧洲的过程。联邦德国1951年同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意大利建立煤钢联合体,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其中,煤钢联合体后来分别在1957年和1993年演变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联盟,共职能也逐渐从单纯的经济合作组织变为经济和政治实体。到重新统一时,德国实际上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已回归了欧洲并且与法、英等国一起成为欧洲一体化的“发动机”。俄罗斯则完全不同,西方国家对它的排斥更多的是基于政治文化上的差异,因为它从语族上、宗教上、地域上等方面看,与英、法、德都不是同宗。所以,尽管自叶利钦时代起俄罗斯就启动了全面返回欧洲的进程,但是,西方大国从没有将它像德国那样当成一家人,它们所进行的北约东扩、欧盟东扩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针对俄罗斯的。俄罗斯将自己定位为“西方国家”,但在西方人眼中,它始终是“东方国家”。

美国与欧洲

无论如何,比较起美国来,英、法、德、俄毕竟又都属欧洲一家人。美国的因素有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它们的亲疏。今年在法国隆重举行的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活动中,有来自16个国家的首脑出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除了法国总统希拉克之外,就是美国总统布什、德国总理施罗德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了。

二战以后,美国以其政治上的影响、经济和军事上的实力不仅是西方的龙头老大,而且也充当着西欧的“保护者”,西欧国家在国际政治事务中对美国只能应“是”,而不可说“不”。在两极格局的冷战时期,西欧国家出于自身安全利益的考虑对此还能忍受。可在冷战结束后,随自身政治、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欧洲大陆上的法国、德国对美国搞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开始说“不”了。于是,这次伊拉克战争中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美国和英国紧紧地站在一起,而德国、法国与原本同西方对抗的俄罗斯站在了一起。对于不属于自己的阵营的俄罗斯,美国不好讲什么,而于自己阵营中不听话的法、德两国,美国则大光其火,斥之为“旧欧洲”。不论如何评价这次伊拉克战争,也不论伊拉克今后的发展如何,人们都看到了美欧之间出现了某种裂痕这个事实。有报道说,在这次庆祝诺曼底登陆纪念活动中,布什曾有心拒绝希拉克的邀请,其中缘由就是法国不支持美国打伊拉克。当然,布什最后还是来了,他是带着弥合美欧之间分歧的希望而来的,曾设想将美国打伊拉克比作当年的诺曼底登陆,美国大兵仍是解放者。可是,没有谁希望布什这样讲。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和阻力,布什纪念活动中对伊拉克战争只字没提,悻悻而归,伊拉克的话题只带回美国在八国峰会上再谈。

德国和俄罗斯的领导人都是第一次被邀请出席诺曼底登陆的纪念活动,但各自的心境并不相同。对于德国来说,彻底回归欧洲是它多少年的愿望。所以,施罗德在接到了邀请之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更多的德国人认为,这个邀请来的太晚了。施罗德来到了诺曼底,历史上曾有太多太多恩怨的德法两国关系或许从此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普京应邀来到诺曼底的意义则有所不同,这更多地意味着俄罗斯改变了过去苏联对诺曼底登陆的评价和看法,当然,俄罗斯之所以如此又是以希拉克在邀请普京时承认苏联在抗击德国法西斯斗争中的“核心作用”、承认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大意义为前提的。换言之,普京来到诺曼底或许标志着体现在评价、纪念诺曼底登陆上面的西方与苏联的对抗从此消除了。这样一来,在美欧之间的裂痕依然如故的同时,欧洲大陆上三个大国之间的关系却有了新的进展。

诺曼底地域不大,但除承载了厚重的法国历史文化之外,还承载着包括法、美、英、德、苏(俄)等西方大国一言难尽情感。远去了当年登陆时的连天炮火,远去了今年庄严隆重庆祝时的盛典,可是,各种滋味的情感不仅沉淀在当事者的心头,也侵入旁观的心头,所有这些都会在经意或不经意间影响着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因此,诺曼底登陆过去是、今后还会是一面映射大国关系的多棱镜。

进入 孔寒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诺曼底登陆  

本文责编:xingwei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3938.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