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字-从古代西亚文明谈起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645 次 更新时间:2001-05-29 12:58

进入专题: 中文   拱玉书  

拱玉书  

图片说明:

上图:拱玉书教授

下图:楔形文字

因为此次拱教授的讲座学术性较强且穿插了大量的幻灯,再加上讲座时间本身很短,所以这里只能提供简短的概要,请大家谅解。

今天来了这么多人很出乎我的意料也使我有点不知如何是好,其实我这种专业性很强的讲座是适合小范围的,比如10个人就比较合适。我今天想讲的是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为什么要选这个题目呢?因为今天的讲座是外语文化节的一部分,所以我要和他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学外语的人是应该搞清楚语言和文字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的。我在和一些同学的接触中也发现他们对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了解得并不多。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谁也说不清楚;有多少种文字也同样说不清楚,所以今天谈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势必会受到这种限制;另一方面,我会的语言很少,懂的文字更少,所以我今天说的只能算做我的一家之言,一孔之见。

根据92年出的一本语言文字学方面的书上显示的资料表明,《圣经》(包括《新约》和《旧约》)已经被译成1800种语言。当然这不一定是说这1800种语言就是用1800种文字写的,因为有很多语言是用同一种文字写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传达信息的方式,在现代通讯手段没有被发明之前,文字是唯一的传达信息的方式。文字是语言的外壳和可见符号,表达语言约定俗成的意思。在人类发展史上,文字的发明是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进步。埃及文字学家、芝加哥大学研究所所长对文字有这样一段论述:“在人类学中,语言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文字是区分文明的人与野蛮的人的。在历史学中,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人们常用有无文字来划分民族即有文字的民族和没有文字的民族。”文字学家认为一看就会的东西肯定不是文字,文字是需要学习的。文字本身有传达信息的作用,但你不学它,它对你就没有这种作用。人类是不能对文字望文生义的,文字所传达的信息是约定俗成的,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才得以形成的。语言学家佛索登把语言分为三种类型即曲折语、复综语、孤立语。现在的看法是语言有四种类型即在佛索登提出的三种类型的基础上再加上“做格语”(也叫做“为格语”)。根据德国文字学家的观点,书写语言的文字有以下几种:思想或概念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和字母文字。

有一位美国的语言学家把文字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文字阶段即帮助记忆阶段。为什么说这个阶段是帮助记忆的呢?比如有个印第安人在自己的头盔上画了一只豹,希望自己有力量。久而久之,人们一想到这个头盔想起的就是他这个人。后来豹成为个人财产的标志。这里说的画在头盔上的豹不能算做文字,但是它确实帮助人们记忆了。在文字产生之前都有许多抽象的符号,通常画在日常生活常用的器皿上,比如说画在陶器上。在安纳特利亚(即现在的土耳其)发现了很多典型的文字符号,很多文字学家都反对把这些符号说成文字,我本人也持这种观点,因为很难说这些符号是表达语言的。帮助记忆的功能可能只对自己有用,对别人来说是很难懂的。这种符号和文字很接近,但只在较小的范围内被人们接受,并且它不一定表达语言,所以不能算做文字。南美玛雅人所使用的符号在一定范围内是达到交流目的的,它确实是一种文字,但从文字发展形态来说它仍是很原始的,所以把它放在文字的前阶段。

第二阶段是表意音节文字阶段,在这个阶段有七种原创古代文字,它们分别是公元前3100年到公元75年的苏美尔语、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200年的原始埃兰语、公元前2200年的原始印第语、公元前1300年的汉字、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400年的古埃及语、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200年的科里特语、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700年的赫汀语。苏美尔语语言很复杂、文字却很简单,只表达语言中的关键词。

第三阶段是音节文字,所谓音节文字就是一句话由很多音节来表述。虽然叫音节文字,但不是纯的。字母文字就英语来说是纯的,但也不是所有词都用字母来表示,比如数字是表意的写法,阿拉伯数就是英语中的logogram.

最后我想讲一下文字与语言的现象。

第一:一音多字多义。像英语中的[I:]就有好多单词与它对应,比如:me,fee,sea,field,conceive,machine,key,guay,caesar.这些不同的符号的音是相同的。

第二:一字多音多义;

第三:一种文字可以书写多种语言,比如汉字可以书写日语、韩语、朝鲜语、越南语等;用楔形文字书写的语言不下11种;用阿拉伯语书写的有阿拉伯语、波斯语、乌尔多语、土耳其语(1928年之后拉丁化)。一种语言也可以用多种文字书写,比如波斯语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用楔形文字书写,后来改用阿拉伯语书写;再如越南语开始用汉字书写后来拉丁化;还有希伯来语开始用迦南语书写后来有了自己的方块字。很多文字是不完全表达语言的。不管是表意文字还是音节文字、字母文字,没有一种自始至终是单纯的符号,都是混合的。

主讲人简介:

拱玉书,东方文学教研室主任、东语系副主任。

出生年月:1957年7月

出生地:吉林省吉林市

E-mail: yshgong@public2.east.net.cn

传真:010-62751574

电话:62751574(办)

学历:

1978.9- 1982.7 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1982.9 - 1985.7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

1982.9 - 1985.2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硕士期间)

1983.9 - 1984.7北京语言学院留学部培训德语(硕士期间)

1985.9 - 1986.4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在职(助教)攻读博士

1986.4 - 1986.9 Goethe-Institut Mannheim(德国曼海姆歌德学院培训德语)

1986.9 - 1987.9 Seminar für Keilschriftforschung der UniversityGttingen(德国格廷根大学楔形文字文献研究所学习亚述学/古代东方学)

1987.9 - 1992.2 Institut für Assyriologie und Hethitologie der UniversityMünchen(德国慕尼黑大学亚述学与赫梯学研究所学习亚述学),获哲学博士(Ph.D.)学位

工作与科研经历:

1974 - 1978 吉林省蛟河县(现为蛟河市)评剧团

1985 - 1987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助教 (后期已出国)

1987 - 1994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 (在国外)

1992 - 1994 Institut für Assyriologie und Hethitologie der Universit?t München(德国慕尼黑大学亚述学与赫梯学研究所(科研合同/wissenschaftliche Mitarbeit durch Vertrag)

1994 - 1995 北京大学东方学系讲师

1995 -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副教授

1997 - 1998 Alexander von Humboldt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 für Assyriologie und Hethitologie der Universit?t München(德国慕尼黑大学亚述学与赫梯学研究所AvH研究员)

行政任职:

1995 - 1999 北京大学东方学系东方文学教研室主任

1999 -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副系主任

研究领域:

1 古代语言(苏美尔语/Sumerian,阿卡德语/Akkadian)与文献(用楔形文字/苏美尔语/阿卡德语书写的古代文献)

2 古代西亚历史与文化/艺术与建筑

3 古代东方文学(楔形文字文学/Cuneiform Literature)

4 古文字学/古文字比较研究

5 古代文明比较

6 古代西亚法典

7 西亚考古史

参加学术团体:

1995 - 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1998- 理事)

1996 - 《东方文化集成》古代东方文化编编委

1998 - 德国东方学会会员(Mitglied der Deutschen Orient-Gesellschaft)

1999 - 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副秘书长)

国内获得奖励:

1995 - 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

国外获得奖励:

1997 Alexander von Humboldt Research Fellowship, Germany

承担课题:

1995 - 1998 “楔形文字字名研究”,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1万元,已完成。

1996 - 1999 “西亚考古的历史与前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万元,已结项。

2000 - 2002 《中国、西亚、埃及古代文字比较研究──兼论文字在国家起源中的作用》,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研究项目,拱玉书、葛英会、颜海英三人合作,2002年完成。

著作:

1 Studien zur Bildung und Entwicklung der Keilschriftzeichen(《楔形文字结构及其演变》),Verlag Dr. Kovac, Hamburg, 1993。

2 Die Namen der Keilschriftzeichen, Ugaric-Verlag Münster, 2000。(《说解楔文》,德国敏斯特的Ugaric-Verlag出版社出版,2000年。)

3 参与修改《世界历·古代史》(崔连仲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

学术论文:

1 Ergativit?t und das Sumerische,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JAC), Vol.2, 1987, pp. 85-125。1989

2 一个苏美尔城邦联盟──尼普尔联盟,载《古代城邦史研究》(日知主编,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62-195页。1990

3 kalakku--überlegungen zur Mannigfaltigkeiten der Darstellungsweisen desselben Begriffs in der Keilschrift anhand des Beispiels kalakku",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JAC) Vol. 5 (1990), pp. 9-24。1995

4 Die mittelbabylonischen Namen der Keilschriftzeichen aus Hattusa und Emar”(“哈图沙和埃马文献中所见中巴比伦楔形文字字名”), 载Zeitschrift für Assyriologie (德国《亚述学杂志》),第85/1期,1995年,第47-57页。1996

5 做格与苏美尔语,载《北京大学学报》外语语言文学专刊,1996年,99-108页。1997

6 楔形文字起源新论,载《世界历史》,1997年4期,第59-66页。

7 Fehlerhafte Schreibungen in den Namen der Keilschriftzeichen(“楔文字名中的书写错误”),载Die Welt des Orients (德国《东方世界》),第28卷,1997年,第58-73页。1998

8 《贝希斯敦铭文》与《历史》,载《伊朗学在中国论文集》,第2集(叶奕良主编),1998年,第29-38页。

9 楔形文字与六书,载《东方研究》(1998年百年校庆论文集),第25-50页。

10 泥板书屋,载《东方研究》(1999年),第206-219页。

11 亚述学之父,载《中西古典文明研究──庆祝林志纯教授90华诞论文集》(中西古典文明研究编写组/编)1999年,吉林人民出版社,第106-117页。

文学介绍/翻译/注释:

1 伊施塔入冥府,载《北京大学学报》外语语言文学专刊,1995年,61-65页。

2 可怜的尼普尔人,载北京大学《国外文学》,1997年第4期,第114-121页。

3 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流传演变,(德国)爱扎德著,拱玉书等译,载《外国文学》2000

年第1期,54-60页。

4 《生死朗读》,姚仲珍译/拱玉书校,译林出版社,2000年。(德国现代长篇小说)

短文:

1 也谈‘一国两字’,载《语文建设》1995年2期,36-37页。

2 《世界历史》应重视脚注,载《世界历史》,1995年5期,125-126页。

3 北京大学的西亚-北非古代文明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一期

(1999/5),35-36页。

4 在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发言,载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

二期(1999/8),第14页。

5 西亚历史研究,载《光明日报》2000年4月7日第4版。

待出版和正在撰写的书:

1 《西亚考古史》,全部完成,已结项,尚未出版。

2 《世界大通史》(集体,本人承担8万字),尚未出版。

3 《苏美尔文明探秘》,正在撰写,预计2000年内出版,预计20字,出版社约稿。

4 《吉尔伽美什史诗》,翻译/注释/评论,与研究生合作,预计2001年完成。

5 《古代西亚的语言与文字》,正在撰写。

6 《中国、西亚、埃及古代文字比较研究──兼论文字在国家起源中的作用》,拱玉书、

葛英会、颜海英三人合作项目,2002年完成。

待发表的文章/论文/其他:

1 两河流域文明,《古典文明辞书》词条,尚未出版。

2 楔形文字,预计出版的《东方语言文字文化》教材中的一部分,约1,5万字。已脱稿。

3 人类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预计出版的《东方文化》教材中的一部分,约1,5

万字。已脱稿。

4 法典与伦理,《东方伦理思想评介》课讲稿,尚未出版。

    进入专题: 中文   拱玉书  

本文责编:王文佳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文学与文化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29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