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0月12日(周五)
地点:电教报告厅
主讲人简介:
东方龙吟, 文侠小说创始人,《万古风流苏东坡——问题少年》的作者.
讲座内容:
今天能有机会到北大来,我非常高兴。心里有许多话,就不一一说了。先简要介绍一下关于我创作的文侠小说《万古风流苏东坡——问题少年》吧。应该说,让我在这么一个神圣的地方讲,实在有“班门弄斧,草堂赋诗”的感觉。我顿时想起了北大一位十分有名的文艺心理学方面的权威金开成教授说过的故事来:金老师上北大的时候,环境比现在艰苦多了。不如你们在座的各位,你们是很幸福的一代。那时候,同学们都带着饭碗去教师听课。为什么呢?如果下课再去那饭碗,怕是没得吃的了,就算有,也是凉的剩饭烂菜。如果有那位教授讲得不好,我们的同学就会拼命敲饭盆,相当于现在的拼命鼓掌,把他轰下台去。如果我今天讲得不好,大家也尽可以敲饭盆。没有饭盆,敲桌子也可以。以上算是引子吧。总之,我会尽量讲得好些。
这部书的出版情况大概如下:《万古风流苏东坡——问题少年》最早是出现在“文侠网”上连载,作者就是我本人了。刊登出来后,反映特别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一定的震撼力。有不少网站都非常关注,同时网诱发的讨论的帖子也很多。一些年轻的评论家及其他一些专业人士都给予了相当的评价。可以举些例子。苏东坡是四川人,四川有不少网友表现非常热烈。苏东坡曾游湖北的赤壁,留有《赤壁赋》,湖北当然也有很多网友非常关注。苏东坡晚年被贬海南,海南则也有不少网民参与了讨论。应该说,我的“苏东坡”系列是沿着“文侠”这条路走的。之前我也有关于“东方朔”的小说面世,相信在座的有些人也许读过。它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大家可以发现,我选择的都是“文之侠者”,所以会有“文侠”之称,以区别于以前一贯流行的金庸、古龙等的武侠小说。问什么要提出“文侠小说”这个概念呢?或“文侠小说”到底是怎样一个概念呢?我个人的理解与在座的也许会有差异。当然,如果说武侠小说,大家不会陌生,什么刀光剑影、白骨累累等等。而“文侠小说”与“武侠小说”完全不同。他们里面没有剑,没有武林高手。过去有“侠义小说”这样的称谓。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所谓的“大侠”,也就是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他们来无影,去无踪,行侠仗义,多是好汉一条。“侠以武传,武以侠传”,我认为大概可以以这句话作一个简要的概括。剑侠、刀侠之类只是这些大侠的分类而已。具体到个人,荆轲、要离等就是。所以,在武侠小说里,荆轲等就是首选的人物。我个人则是专门写“文侠”的,“东方朔”、“苏东坡”就是其中的两部。我说的“文侠小说”的写作,就是对历史上的有侠气,或有侠骨,或侠肠,或侠胆,或侠义,或侠风的文人,也是大文人的历史小说的写作。这部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万古风流苏东坡——问题少年》就是写的苏东坡这个大侠大义的人物。在座的各位在小学的时候,大概都已经学他的《题西林壁》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学又学了他的议论文、词之类。我们不是刚过中秋节吗?也许《水调歌头•中秋》大家都能记起来吧。“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转朱庐、低绮户,照无眠……”
但苏东坡不仅仅是文学家,他还是政治家。大家都知道,杭州的苏堤就是为了纪念他。陈毅也有一幅对联:“苏门三父子,峨嵋共比高”。而且,苏东坡还是大名鼎鼎的教育家。据说,海南至宋代才有进士和举人,古代(宋代以前)被称为蛮荒之地。苏东坡在海南就教出了第一个举人。而学过书法的人一定也知道,苏米黄是宋代有名的书法家,现在还有不少人学的就是苏体。因此,古代的文人,实在是博闻多见,技艺很全,尤其是在宋代。我认为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有书法家之称的皇帝宋徽宗、有横戈赋词的岳飞、有女流之雄的李清照、有出自低层的辛弃疾,当然也有父子均诗人的苏氏父子。如果我们去图书馆,查一下宋朝的笔记、小说等等。就会发现,这个“积贫积弱“的文官朝廷,在文学史上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的。且不说宋词,就是宋诗、宋笔记(如沈括的《梦溪笔谈》)都很让人叹服。王安石、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也是光焰万丈。怎么把这些可靠的东西、历史的东西写到书里,从而表现这些文人的气质,这就需要书,特别是小说,这就是这本《万古风流苏东坡——问题少年》。它又不同于历史小说。正是因为书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从另一个视角表现了宋这个王朝,所以它才会受到一些人的喜爱吧。但这同时,也是他受到了盗版的冲击,在这本书将面世时,不少盗版上已从网上下了整个小说,只等光明日报一家封面,出书,他们便也甩出。说来比较可气,即使是我们决定将第一部书名改为“问题少年”,我在签名售书时已经遇到了8、9种版本的盗版书。这种损失且不去说吧。
我的书,我首先的要求就是一定要尊重历史。这和一般的历史小说是不同的。大家知道,历史小说一般可以说是“七分虚,三分实”的。即使是我们当作史书来读的《三国演义》,其中也虚构不少。我想,这种尊重历史与我所受过的学术锻炼也许有关。我以前是中国社科院宋代文学的硕士生,曾在一些很好的名师的指导下学习。我的硕士论文就是研究宋代文学的。后来写的一些论文,出的一些书也是关于宋代的。虽然我后来干了别的工作,如写小说,但尊重历史是必要的。要尊重历史材料,要完整地表现时代,要遵循历史事实。我所写的苏东坡,他的出生,他的成名,他的迁徙,都是有根据的,史书上有记载的。至少我可以说,我在这本书中作到了8分真实。因此,我还是比较欣赏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他对历史有很深的把握。不过,他又较拘泥于历史中。我研究苏东坡有二十多年了。我个人认为自己对苏东坡还是有比较深的理解的,从而写进书中,因此在林氏的传记的盛名的笼罩下,也能够做到独树一帜的。可以举一例。我在写苏东坡的恋爱、读书生活的时候,就参照了很多当时的资料,包括笔记等。我特别注意了苏东坡在十四岁时作的一个梦,以及其他的一些材料。所以得出了苏东坡是“问题少年”的结论。从而也得出这样一本事,从而也与别的有关苏东坡的书不同,但并不脱离历史。史书中有记载,但很多时候,我们的作家淡忘了或者是故意避开了。大家可以去查一本叫做《苏东坡轶事汇编》的书,书里就讲到了苏东坡与一个女子的恋爱。从而证实,我在书中并不是虚构的,随意加入一些没有的人物、事件。苏东坡的恋爱故事,我大概写了十万多字吧,大多是有根据的。大家也许有猜测,里面有些与苏东坡有关系的人是否存在呢?当然是存在的。可以在举一个例子。苏东坡是否真的有过“学道”呢?是有的。最初的苏东坡是很欣赏“道”和“义”的,专门有过“问道”。因此,这本书就可以简略概括为苏东坡“道”与“仕”的冲突。当然,后来他选择了“仕途”。人们当然会做出多种设想与估算,比如认为是否是父母之命?那就请大家看书吧。书中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从而告诉你一个“实践者”的苏东坡,而不是以前我们脑海中那个整天吟诗作对,外加一个苏小妹的人物。说些夸张的话,我的书也许可以作为“史”而存在,自有它的价值。
我在这里一定要跟你们说一个沉重的故事。大概在13、14年以前,我曾去过一个劳改所,看望过少年犯。我了解到,大概有50%的少年犯都是因为看武侠小说,受到“鼓舞”、“刺激”,从而模仿,才从此走上了不归路。是的,他们看的武侠小说很多,作的梦也是侠剑远游的。那个时候,正是他们长身体,思想逐步定型,对外面的世界有很多看法,敢于勇于乐于去尝试去模仿去挑战的时候。什么打架呀,斗殴啊,就很容易会发生在他们身上。什么拉帮结派,什么血刃深仇,这些就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吗?我开始反思。我们中国受到太多封建意识的束缚,从而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从此,我决定打出“文侠”这个旗帜。这算作一种抗争吧。而苏东坡是“文侠小说”这面旗帜下的先锋。试想,封建糟粕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了宋代已是集了大成了,但偏偏又一个叫苏东坡的人对它提出了挑战,冲击它,反抗它,实在是了不起的人物。苏东坡原先是很尊崇儒家的。这从他的作品思想中可以总结。很奇怪的是,我们甚至在苏东坡的书中,也可以看到他对“侠与儒”的看法。比如说到“轻功”,说到“文武双全”。这一点在我二十年前读苏东坡的书时引起了很大的兴趣。那时候,我是如此沉湎于苏东坡世界中,满口满脑都是苏东坡。但我们的教材、参考书中都过分地强调了相似之类的东西,从而遮蔽了我们对苏东坡的“文侠”形象的认识。也就是说,文之侠者苏东坡被淡忘或漠视,这缘于有意或无意。所以我们这个社会是可笑与值得怀疑的。苏东坡年轻时在山东与一个年轻女子谈恋爱。这发生在他21岁中进士之前。但是我们看到的有关文学史的书中三四页的介绍都是国事家事,没有这些。而我们在苏洵、苏辙等的书中是可以看到的。他的婚姻是有的。这就是我在书中写的两个关于苏东坡的很优美的爱情故事。这也向世人说明了,实际上,我们以前对苏东坡的理解是相当的偏执的。他不只是大文豪、大书法家、大诗人、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实是一个十分全面的全才,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平常人。我认为,几十年来,或是几百年来,我们的研究是走了弯路的。我在这二十年中几乎没有一篇文章是关于苏东坡的。什么原因呢?苏东坡这是那个“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人物。而我们过去往往只去注意他的一个角色,从而在认识上并不全面,也不具体,更谈不上深入。这就是一种曲解。是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值得我们考虑。苏东坡的诗文这么厚,有多少人仔细认真地读过?我们的片面就是必然的了。
相信在座的有不少人读过苏东坡写的《日喻》。以前的学者们都是根据其中的“道可致而不可求”来批判苏东坡,认为他是唯心主义。今天看来,难道这不是片面、肢解、歪曲的吗?我们现在提“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我认为,其中一个思想来源,就在于苏东坡。认识是有无穷尽过程的,只能更接近于真理,而不可能穷尽真理,我们不都这样认为吗?同时,我们在过去又质疑他在《前赤壁赋》中的“知夫水与月乎?”,认为他的东西不是客观的,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但后来又发现他所写的恰恰反映了自然规律。我们甚至从他的《前赤壁赋》中读出了“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初始思想。
我们以前所知道的苏东坡是太苍白的一个形象。除了我们知道的一流诗人、一流词人、一流文豪、一流出版家、一流画家之外,他还是一个一流的思想家,是艺术大师,而且他还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有史书记载,苏东坡曾为他的母亲守孝三年。根据当时的传统,这三年时不准有任何娱乐活动的,也不准与自己的妻子有夫妻关系的。而苏东坡恰恰在这三年里得了一个儿子。几乎所有的史书中都对这一点避而不谈。我个人理解,正因为“问题少年”,决定了苏东坡以后的思想、文章种种。此外,我们知道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他的原因不在于单纯地反对“变法”。他是认为 ,束缚人的不是所谓的“法”,而是“礼”,也就是封建礼教。苏东坡可以同与他同时代的的德高望重的人物,像王安石、司马光等人开玩笑,利用猜字、猜谜、拆字游戏等对他们进行戏谑。这也足以表现出他对封建伦理礼教的不屑和反抗。苏东坡喜欢的,追求的其实是做像东方朔这样的人。我之前写东方朔,其实也是受了苏东坡的影响。苏东坡之所以喜欢东方朔,因为对东方朔的评价中有这么一句话:戏万乘若僚理,视绸列如草芥。而苏东坡的一生也是这么做的。不同的是,苏东坡所在的宋朝比东方朔所在的西汉封建礼教更为深严。但是苏东坡在如此深严的封建等级社会里还是采取的他一贯的看似玩世不恭的做法,对居于高位的人进行戏弄。也正因为如此,苏东坡才会得罪了许多人,多次被贬。所以说,苏东坡是一个很放荡不羁人。他的身上除了我们以前所知道的“豪气”,还有一鼓子的“猴气”。苏东坡和他的父亲和弟弟在很多文章中都表现了要打破封建礼法的思想。同时,苏东坡在他在位的时候,确确实实也做出了许多为民请命的事。所以我们可以说苏东坡时历史上一个经历丰富的社会的“不合作者”。苏东坡在他的《易经》里写到,世界上的万物是“不齐”的,这是天意。所以为什么要强迫所有事都要整齐划一呢?试想,在一个等级社会里,在一个讲究忠孝的黑暗社会里,他以个人之力,去反抗一个社会、一个世界,这需要多么大勇气和承受力。正如苏东坡在《好事近》一词中所道出的:“独棹小舟归去,任烟波摇兀。”另外,苏东坡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管他处于被囚禁还是被贬黜的地位时,他都永远唱着欢乐的歌。用林语堂的话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我之所以喜欢苏东坡也是由于这一点。
因此,也可以说,我之所以写这本书,也有我个人经历,表达我个人看法,灌注我的期望。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也还有很多束缚人们的东西。
因为时间关系,我只好在此匆匆结束这次的话题。有兴趣的同学,或有志于研究苏东坡的朋友,可以以后继续关注。最后以苏东坡的一句话相赠在座的各位,以作共勉:“世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更有独立不技之志。”这也可以看作是苏东坡自己对自己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