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资本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哲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108 次 更新时间:2000-06-25 13:12

进入专题: 哲学宗教   卢海峰  

卢海峰   首经贸大学社科部副教授  

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一种泛文化的哲学。它的产生 ,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至整个世界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近年来对第三世界尤其是中国 有着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反现代性作为根本特征。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都依赖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后现代主义哲学也不例外,它是在西方进入现代化之后,一些思想家和学者对社会发展中暴 露出的问题思考与分析的结果。而当今的中国,正处于前现代的阶段,在中国进行现代化改 革的过程中,需要理性的思考与指引。既需要研究自己走过的路,总结经验教训,又需要研 究西方发展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总之,基于现有社会历史条件上的理论研究意义重大。知 识分子有必要提高觉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服务。

一、晚期资本主义的概念及特征

丹尼尔·贝尔曾说,对社会学家来说,一种文明的社会,经济结构及文明的关系,可能是各 种社会关系中最复杂的一个。

后现代主义哲学本身源于资本主义,同时以泛文化的形式反映了社会现象。许多西方学者所 说的晚期资本主义即我们所说的发达资本主义时期。后现代主义哲学便基于对这一时期诸多问题的研 究,而此时期的问题却不仅仅局限于资本主义世界,而是整个世界范围内的问题。

二战结束后,以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等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资本主义 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面 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西方学者当中的一部分人认为 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晚期资本主义阶 段。

①晚期资本主义的概念:战后资本主义进入了新的时期,称为晚期资本主义时期。它与以往 的资本主义有很大不同。

曼德尔:在《晚期资本主义》一书中,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市场资本 主义阶段、帝国主义下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工业阶段(跨国工业阶段)

哈贝马斯:他把社会发展划分为四大结构:原始结构、传统结构、自由资本主义结构和晚期 资本主义结构。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分析了晚期资本主义的四种危机:经济危机、合理性 危机、合法性危机、动因危机。他试图通过建立一种交往理论来解决这些危机。

詹明信:他同意曼德尔的分析并基于此种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有三种文化形态与此三种阶段相 对应:现实主义文化、现代主义文化、后现代主义文化。詹明信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 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主导形式。

②晚期资本主义的特征:

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这一阶段包含着五个基本特征:

第一,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以致于经济生活中产生垄断组织

第二,工业资本主义与金融资本主义的结合产生金融寡头

第三,与商品输业相比,资本输出显得更重要

第四,资本主义瓜分世界的同盟已经形成

第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将世界领土瓜分先毕。

西方学者认为 二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晚期资本主义的特征为:

a?经济领域:第一经济发展的垄断程度迅速提高,由行业垄断发展为跨国垄断大量跨国公 司形成,资产大,经营范围广、影响大

例如世界前500强的企业,占世界总经济成份的1/3,国际贸易的3/4。其中通用汽车公司98 年一年的利润为1613.15亿美元。

经济区域化、一体化、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使经济组织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上影响最大的 三个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事实上已被西方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所控制,成为它们控制全球经济的工具。

第二,经济增长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由重视实物资本转向了重视虚拟经济。

虚所经济主要包括票券、期货、期权,信息技术为工具进行的经济和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 济。它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和实物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随着1971年以来金融业 的迅速发展,虚拟经济已与实物经济严重脱节,变成了一种类似于赌博的活动,一种资本本 身的游戏。大量资金投在资本上而不是投在生产当中,又阻碍了实物经济的发展。

三,新中产阶层扩大。新中产阶层是指在经济上介于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层。在美国, 这一阶层占人口的25%。

第四,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第一、二产业的比例下降,第三产业的比例上升。目前在发 生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占经济总成分的60%左右。

1996年美国三大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25%、73%

第五,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地位上升,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同时科学技术的负面 效应凸现,科技的负面性加强。

第六,经济发展不平衡日益扩散。

在美国,20%的高收入家庭的收入是20%的低收入家庭的10倍。

政治领域

第一,政治结构趋于完善,政治统治性加强,法律走向全面化、规范化,国家机关地位加强 。

第二,工人阶级内部发生新的变化。白领工人的人数上升。传统产业工人人数下降,属于工 人阶级的知识分子与属于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的界限淡化,中产阶层人数上升。在美国,有 1250万人持股。

第三,执党与在野党的斗争复杂化。国内各政治团体与组织之间的斗争化。世界范围内的发 达国家之间、发生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矛盾重重,世界并不太平。比如,美国 等费支出2 880亿美元,日本则为470亿美元。

第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控制。新干涉或是其加强霸权 的重要 体现。

第五,资本主义政治的虚伪性加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科索沃战争促使了国内人民的反 思。

C?文化领域

第一,文化的商业性渐浓,文化人与商业人趋于结合,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差别淡化。

第二,文化内容与形式趋于一致。各种类型与形式的文化的交流加强,导致多元化文化的共 存与渗透,同时多种文化的冲突加强。

第三,商业运作之下,文化更新面临压力。

第四,文化的内容与形式的发展,从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继而转向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历 史使命、文化人的社会责任让位于一种表面化、平淡化、戏化的无深度模式。对理想、真情 的追求转向对金钱私利的追逐。

第五,伴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西方文化的霸权性日益暴露,强行推广其意识形态

a?科学性:

后现代主义哲学着眼于社会的根本,强调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特征,并且承认资本主义发展过 程中存在的种种危机,并试图解决之。

特别需要找出的是,虽然晚期资本主义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整个世界的特征;但它仅指发达 资本主义,而非第三世界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

b?缺点:后现代主义的思潮认为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面对新的 情况与新的问题,特别是阶层力量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由于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 力,对于科技的工具理性主义的批判应代替对剥削的批判,社会主义并非资本主义的高级阶 段。

二、晚期资本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关系

1?原现代主义哲学以晚期资本主义为社会根源

①晚期资本主义的特征造就了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特征。晚期资本主义的问题性造就了后现代 主义哲学的问题性。晚期资本主义存在各种问题,包括经济对文化的控制,包括科技的滥用 等等问题,更多地反映了知识分子阶层特别是中产阶层的呼声。“主体的丧失”反映了中下 层知识分子逐渐丧失了生存的条件。资本主义的垄断权已经渗透到生活各个方面。科技仅仅 作为工具,民主仅仅作为形式而存在。启蒙思想时期的人本思想已经为晚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冲击。

②否认历史的连续性和断裂性。

③抨击知识的嬗变,试图瓦解知识、权力、语言的结构,反映出垄断经济对科技、知识分子 的控制。科技、知识逐渐丧失了人文性。

2?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社会地位

詹明信曾说过,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主导形 式。将后现代主义思潮与整个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虽然对晚期资本主义 进行过质疑的否定的批判,但不会成为主导性思想。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资本主义对社会主 义的矛盾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垄断与压榨,总占主导地位。这一思潮的泛起,反映出社会 中产阶层无法把握自我的社会现象。而中产阶层在社会中并不占主导地位,垄断资产阶级仅 仅是让这种思潮作为文化形式而存在,而不会将它作为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宣扬并实行。

3?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

①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哲学文化领域将会对资本主义产生不利影响,促进我们对资本主义的进 一步的认识。但这一思潮并未指出资本主义诸多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同时它宣扬的无主 体无历史的观点,及玩艺术玩文化的态度,极有可能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用。

三、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从势盛到势衰是一种必然。它缺乏一种建设性的社会行为目标和动力支持。这是 一股来自资本主义内部的反叛之声,对于加深人们对资产阶级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中国来说,这一思潮有利于我们对资本主义的重认识,并且可以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 经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比如说,美国等国家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中, 经历了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等难题。中国是不是还要跟在西方之后走他们的老 路呢?显然不是。但如何走出一条自己的路,重要的一点便是借鉴先行老的经验。

总之,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以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对象,从而真正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 义,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是我们要努力做到。

    进入专题: 哲学宗教   卢海峰  

本文责编: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24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