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兆呈:“冷热之间”看美国大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02 次 更新时间:2008-11-03 22:14

进入专题: 美国大选  

周兆呈  

10月29日,美国卡特中心发出一则简单的新闻稿,称将邀请中国一个代表团观摩美国总统大选,并表示这是该中心第五次邀请中国官员和学者观摩美国大选。

与四年前同样受卡特中心邀请赴美观摩大选的中国代表团相比,这次美国考察之行显得有些低调,多少人、来自什么机构、将在哪些选区和投票观摩,新闻稿中都只字不提。

而上一次可不一样,中国代表团一共35人,分别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政部,还有一部分专家学者,行程安排都介绍得清清楚楚。由于这批官员来自中国最高立法机关和主管基层自治选举的部门,如此浩大阵容公开高调地奔赴美国考察总统选举,自然引起媒体广泛关注,更引起不少对中国未来政治改革乐观的联想。

其实,卡特中心作为民间组织,这些年来一直在中国乡村推动基层选举,与中国民政部合作多年,邀请官员观摩美国基层的选举方式,其目的或其影响力所及,大概也只能在于让中国基层乡村借鉴美国选举制度中的具体技术性手法和策略,着眼实际操作,立足微观环节,离自上而下的中国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的改革距离甚远。据说当时外交部门还对代表团提出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了解对方、宣传自己”的十六字方针,观摩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可想而知。

但那时引发的联想效应却一直令人难忘。可能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猜测,中国官员代表团从四年前的轰动一时,到如今却变得有些沉寂和安静。卡特中心新闻稿短短数行,舆论也少有着墨。今年的代表团中,卡特中心也和福特基金会共同邀请了中国四名学者实地观摩大选,并将与中国民政部官员一起参加对电子投票程序的考察。

这四名学者在中国一著名网站建立了“追踪美国大选”博客,内容涉及政党选举动员、选举机器、移民投票、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选举如何影响国家和公民等对美国选举制度的第一手观察,没有风花雪月、走马观花,而是内容深刻、每日更新,却仍阅者寥寥、少人问津,淹没在众多繁杂无序的资讯洪流中。

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辑思不久前的一个观点。他认为,“中国人对美国总统大选相对缺乏关注,中国精英对美国民主进程的关注度也正降低,因为他们越来越对中国正在创造一条自己的路抱有信心。当中国自己的道路不断扩展的时候,对美国经验和思想的仰慕呈减少趋势。”

关注度的降温应该也和中国精英阶层对美国制度的了解不再像以往一无所知有关。美国选举制度成熟而稳定,四年、八年来无甚变化。而中国精英却随着自身国家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深入,出现了追随、坚持、疑惑、转移等不同方向的分化,整体关注度因此“趋冷”。

但是,从媒体的角度看,似乎又不是这么回事,热度不减,有者因为实力的增强而投入更多的资源。对中国官员访美观摩团的兴奋点降低、对美国民主精髓的设计以及与中国政治改革的关联可能难以直抒胸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美国选举本身一个黑人、一个老人与一个女人竞选的新闻性、趣味性(当然也蕴涵更深远的平等意义)等更有市场价值的信息同样冷感,反而更热情高涨。中国多家市场化的媒体派出强大阵容赴美采访,汕头大学新闻学院派出学生记者团,打破以往只依赖官方通讯社的方式,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视角看美国,描述亲身见证的选举故事。李小龙和黄飞鸿的故乡广东佛山,只是地级市,其传媒集团却派出六人采访团赴美报道大选。美国一位华裔市长受访时说,这证明了中国越来越强大,十多、二十年前,绝对想象不到中国媒体会来美国采访总统大选。

有趣的是,佛山媒体的突破之举却在当地引起一些民众的批评,认为作为地方媒体,应先关注当地的民生、时政等更贴近民众的课题,没有必要派团采访美国大选。支持企业国际化,却批评本地媒体走向国际,这种心态未必不理解媒体要尽一切可能到达事件现场的需要,也并非不关注美国大选,而是可能源自对美国关注得越多,对自身的生存环境反而越焦虑。这种焦虑感也不同程度地在一些知识分子身上体现。对美国民主制度的深入探究,并无法在中国政治改革中获得相对应的应用,很多时候只能是作为海阔天空辩论的参照物,难免有沮丧的感觉。这或许是对美国大选“相对缺乏关注”的另外一个原因。

无论是精英学者“趋冷”的关注,还是媒体纷纷“凑热”亲临现场的实际感触,“冷热之间”的共性就在于通过制度的宏大比较与民情的微末体验,让中国人能够对美国看得、感受得更清楚一些。而这,才是决定自己未来道路时的重要参照。

    进入专题: 美国大选  

本文责编:qiuchenx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191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联合早报 ,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