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中国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面积、单产、总产、调出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首位。棉花种植面积由1990年的652.8万亩发展为2006年的l930万亩,增长了l.96倍:同期单产水平由72公斤/亩提高到113公斤/亩,增长了56.9%:总产量由46.9万吨增加到218万吨(上报统计产量),增长了3.65倍,在中国棉花产量中已三分天下有其一。
目前,棉花生产已遍及新疆10个地州,产值占全区种植业产值的65%。2006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23.8%,总产量占全国的32.4%,皮棉平均单产较全国棉花平均水平高36%,高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两大棉区56%。全区约有50%的农户(其中70%以上是少数民族)从事棉花生产,农户棉花收入占家庭现金收入的比重高达57%,其中兵团占80%;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35%来自棉花,在主产棉区则占到60%以上。全区劳均管理棉田面积约为30亩,其中生产建设兵团管理水平和全程机械化水平较高,达到45亩。
然而,由于新疆地广人稀,农村劳动力相对短缺,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和生产总量的增长,每年在棉花收获季节需要大量的外地民工,最高时曾达到60多万人。人工采摘棉花不但历时时间长,而且劳动强度大,人工费用高,特别是近年来出现进疆民工减少、采摘价格上扬的情况,采摘成本由0.60元/千克提高到1.20元/千克(含食宿)。
为有效解决新疆拾花季节劳动力紧张的状况,新疆新建现代农业工程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建农业公司)认真总结兄弟单位前些年开展局部机采棉作业的经验教训,于2005年—2006年在石河子垦区,进行了大面积棉花机械化采摘作业的有益尝试,共完成机采作业面积45万亩,采摘棉花15.8万吨,节约采摘棉花劳动力8.84万人,为团场和植棉职工直接增收10552万元;倘若考虑销售收入每吨籽棉因质量差异平均减收150元的因素,则共增收8182万元;如果平均按30亩一个承包定额计算,平均每个棉农增收5500元。实施机械化采摘棉花,不仅达到了团场增效、职工增收、公司增赢的目的,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拾花季节市区机关停止办公、工厂停工、商店停业、中小学停课、全部下团场采摘棉花的情况,同时为拓展新疆现代农业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对于机械采棉能否逐步替代人工采棉,各方面众说纷纭,看法不一。笔者与新建农业公司的有关专家共同进行了经济运行分析对比,对机采棉的全价成本进行了科学测算,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生产模式的配套革新
棉花机械采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对棉花种植、收获、运输、加工等一系列环节进行配套革新。
科学种植采收:适应棉花机械采摘和丰产高效的作业要求,必须在种植行距、脱叶催熟、适时采收、行走路线和人工清田五个方面做到相互适应、协调一致。依据目前几种主要机型的要求,棉花种植行距以(66+10)cm或(68+8)cm的配置方式为宜,株高一般控制在65—85cm,第一果枝节位距地面应在15cm以上;脱叶催熟剂要在采收前18—25天进行,且气温一般稳定在18—20℃ 期间的前期进行较为适宜;当脱叶率达到90%以上、吐絮率达到95%以上时,即可进行机械采收;为减少撞落损失,要合理制定行走路线,使采净率达到95%以上,总损失不超过4%(其中挂枝损失0.8%,遗留棉1.5%,撞落棉1.7%),含杂率在10%以下;机械采收完毕后,要进行人工清田,待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作业。实际运行表明,每台美国约翰·迪尔9970五行采棉机在一个采季(25个作业日)可采收4000亩棉花,需要配置30立方米籽棉运输车5—6辆。
改造轧花设施:为避免棉花因潮变质,轧花厂必须配备一套籽棉独立烘干设备(可满足8万亩棉花需要),对堆垛前的棉花进行降低水分及部分除杂处理。按3万亩棉花配备一条10吨/时加工能力的轧花生产线,采用二道烘干、二道籽清的工艺。
采摘成本测算:包括籽棉采收、脱叶剂、人力喷洒、运棉车改造、轧花厂设备技改和新增加工成本等全部费用,每公斤籽棉采收成本费合计为0.53元,其中机采作业费0.33元(含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经营利润)、籽棉脱叶剂费0.05元、喷洒费0.006元、运棉车改造费0.001元、轧花厂设备技改费0.092元、新增加工成本0.05元。与手摘棉采收成本1.20元/公斤相比,节约开支0.67元/公斤。
上述机械采棉的成本分析,主要以美国迪尔9970采棉机的购入价格以及各项技术指标为依据。按年采收能力的技术标准,每台采棉机一个采收季节可采收5000亩棉花,但由于采收过程中的配套设施等原因,单机年采收能力以4000亩来计算比较符合实际,兵团每亩平均单产350公斤籽棉,其作业年限按10年计算。
质量售价的对比分析
机采棉与手采棉产品质量对比:手采棉三级以上(细绒棉),玛值在3.7以上,即在A级或高B级,纤维成熟度指数在0.86以上,纤维长度大部分在29毫米,短纤维率在8%-10%之间,短纤维含量中等,长度整齐度好,断裂比强度在30g/tex以上,强度高:每批棉花杂质粒数最多不超过15粒,一级棉花机检杂质在0.5%-0.9%,二级在0.6%-1.1%,三级在1.0%-1.5%。棉花的反射率(即光亮度)很高,一般在81以上,黄度值7.2左右,棉花看起来很光亮,色呈洁白或乳白色,有光泽,与实物标准较为相符。
机采棉玛值大部分在A级,部分在B级,纤维成熟度指数在0.85-0.9之间,纤维大部分是成熟的,长度28—31毫米之间,短纤维率在9%-11%之间,高的可达13%,短纤维含量中等,但略高于手采棉,长度整齐度稍差,断裂比强度在29g/tex以上,强度一般:每批棉花杂质粒数基本在20-45粒,最高97粒,一级机检杂质在0.8%左右,二级在0.8%-1.3%之间,三级在1.5%-1.9%之间,最高可达2.3%,索丝、棉结等杂质疵点较多。棉花的反射率不好,一般在77左右,棉花看起来色泽灰暗,不光亮,光泽差。
机采棉与手采棉销售价格对比:由于上述质量等原因,同等级机采棉比手采棉每吨销价低100-200元。
现代理念的服务方式
由新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控股、新疆西部银力棉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参股组建的新建农业公司,成立于2004年8月,公司资产总额2.64亿元,现拥有进口迪尔9970等大型采棉机131台,迪尔7810大马力拖拉机36台,各类进口农机具186架,是全国最大的以机械采棉和机械耕作为主营业务的农机服务龙头企业。
新建农业公司以服务“三农”为宗旨,集资金、管理、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一体,以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科学化管理为运营模式,树立团场增效、农工增收、公司增利的多赢价值观,在对公司员工、新聘驾驶员进行企业文化、项目管理、设备技术等全方位培训的基础上,2005年与石河子垦区13个团场签订了十年机采作业合同,当年完成棉花机采作业面积占兵团棉花机采总面积的38%,实现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棉花机械采摘作业的重大突破,一举改变了徘徊不前的状况。另外,还完成4万亩棉花的机械复采作业,受到了自治区、兵团、八师各级领导和职工的一致好评。
根据市场发展需要,新建农业公司把发展农机跨区作业作为战略重点,不仅注重北疆棉区,同时积极拓展南疆和东疆棉区市场;不仅侧重兵团植棉团场,同时密切关注地方棉区的发展。计划到2008年,机采作业总面积将达到170万亩,把“新建农业”创建成自治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品牌,将公司建设成为“机制合理、管理规范、决策科学、主业突出”的现代企业。
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规模推进机采棉,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论是对增加农工农民收入、解放劳动生产力,还是对提升棉花产业发展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建设,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但就总体而言,目前尚属于初创阶段,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探索、大胆实践创新。进一步拓展正面临着决策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人才风险、自然风险、管理风险和行政干预风险,亟待国家和企业共同采取对策加以屏蔽。
一是制定发展规划。建议农业部和新疆自治区、生产建设兵团农机化主管部门在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统筹研究制定机械采摘棉花发展规划,将其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总体规划,科学布局、重点扶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应机型,实事求是地扩大宣传引导,确保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二是制定行业标准。由于当前国内尚没有机采棉花的分级标准,仍是参照手采棉分级标准,这在较大程度上障碍了收购、加工和销售的正常进行。建议国家主管部门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尽快委托开展相关标准的制定。
三是制定补贴政策。现行的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主要是针对粮食主产区的各类机械,补贴比例不超过30%,单机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这对于购置大型采棉机而言,不仅因享受不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而望洋兴叹,即使给与又因单机补贴额太少而的确杯水车薪。建议国家像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样重视国家棉花产业安全,尽快研究制定购置棉花机械补贴政策,对单机购置金额超过20万元的,给与不超过单机总金额20%的购置补贴,明确规定如转让出售大型农业机械时,必须核减国家补贴金额。
四是建立长效机制。发展机采棉事业,一次性投入大、回收期长,且经营风险较大,并非一般农工农民可以承担,亟需国家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在财政、信贷、保险、税收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方面,大力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同时,深化供需双方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适应性改革,建立互惠共赢的长效激励和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