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5月间,我曾在新疆新建现代农业工程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建农业公司)的支持配合下,就如何加快发展机械化采摘棉花,做过专题调研,撰写了《传统棉花种植采摘模式改革的历史性突破——新疆机械化采摘棉花作业经济运行分析》评述文稿。当时,我深深为机采棉的显著绩效所打动,热切地赞扬:“实施机械化采摘棉花,不仅达到了团场增效、职工增收、公司增赢的目的,而且为拓展新疆现代农业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然而,2007年9月下旬,当我再次询问这项事业的发展动态时,却不禁愕然了。新建农业公司的刘长江董事长满脸无奈地告诉我,原本计划在2005年机采28万亩棉花基础上翻番的2006年发展计划再次泡汤了!2005年,新建农业公司与农八师12个农场签订了50.8万亩机采作业服务合同,但实际执行却因农场方面的原因仅完成了26.4万亩;2006年,在农八师农业局的协调下,签订了36.2万亩采收合同,又有9个农场相继违约,只完成采收面积不到15万亩,合同履约率仅为41.4%,为此新建农业公司减收2149万元。年复一年的亏损,使新建农业公司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不得不将农八师9个农场告上了法庭。
那么,一个利国家、利棉农、利企业、利产业的新兴事业何以发展受阻?机械采棉究竟能否逐步替代人工采棉?的确令人顿生疑云。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同新建公司的专家们到农六师105团再次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
持续发展——必由之路
先算算效益帐,以美国迪尔9970采棉机的购入价格以及各项技术指标为依据。按年采收能力的技术标准,每台采棉机一个采收季节可采收5000亩棉花,但由于采收过程中的配套设施等原因,单机年采收能力以4000亩来计算比较符合实际,兵团每亩平均单产350公斤籽棉,按2007年新制定的每亩125元采收费用计算,总计需要费用50万元;而用人工采摘,按照每公斤1元计费,平均每个工日采摘60公斤,平均采摘75天,需要140万元、311个采棉工。因此,每台采棉机一个采收季节可让种棉职工增收90万元,节省308个劳动力。
以农六师105团为例,平均每个种棉职工管理50亩棉花,如果人工采摘需两个半月,而机械采摘只需半天,一次采摘率达到93%以上,可节省采摘费用11250元,如果利用节省的时间外出打工,每天按50元计算(如采棉可收入六七十元),降本增效可提高收入1.5万元,倘若减去团场花费的籽棉脱叶剂费、喷洒费、运棉车改造费、轧花厂设备技改费、新增加工成本和质量差价费(每吨按400元计),还可增收8000元。
2007年,兵团采棉机保有量315台,即使不算新投产的30台国产采棉机,如果正常运转机械采收面积可达126万亩,可节省近10万个采棉劳动力,扣除各项采前、采中、采后新增成本和质量差价,还可增加职工收入1亿多元。难怪105团三连的职工深有感触地说:“人工采棉费时费工又受累,现在采棉工不好请不说,而且采摘时往往只顾数量不顾质量,明年说什么也要使用机械化采棉!”
扩面受阻——原因何在
照理说像这样前程似锦的新兴事业应该蒸蒸日上,却为何屡屡遭受冷遇呢?我们初步分析,大致有以下原因:
一是采棉工多与寡左右团场领导决策。如果拾花工满足不了需要时,团场则积极要求机械采摘。但当拾花民工蜂拥而来的时候,可能受“利益驱动”的团场领导就不惜违约减少机采面积,因为机械采摘的实惠全部落到了种棉职工手里,而团场非但毫无利益可言,还要增加生产管理和采前、采后服务的工作量;况且外出招收拾花工,不仅可以提成奖励,而且方便游山玩水。如2006年的内地大旱,民工大量涌入,机采违约率明显提高。
二是土政策出台挫伤种棉职工积极性。为了实现团场的利益预期或早日收回机采的新增投入,不同名目的“土政策”纷纷出台,什么将机采费调高为0.85元/公斤啦(相当于每亩298元,提高1.4倍),什么扣除25%的水杂费啦(意味着每收4公斤籽棉被剥夺1公斤)。机采棉的“省时、省钱、省力”变成了“麻烦、担心、生气”,种棉职工怨声载道:“这样的政策不如不搞机采棉!”
三是投入和标准没着落障碍棉花购销。籽棉催熟、运棉车改造、轧花厂设备技改等新增生产加工成本,需要有新的投入,只能靠生产和加工部门自己筹措。加之由于当前国内尚没有机采棉花的分级标准,仍是参照手采棉分级标准,这在较大程度上障碍了收购、加工和销售的正常进行。
四是补贴政策不到位机采棉面临尴尬。现行的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主要是针对粮食主产区的各类机械,补贴比例不超过30%,单机补贴额不超过5万元,这对于购置大型采棉机以及运输、加工配套设施而言,不仅因享受不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而望洋兴叹,即使给与又因单机补贴额太少而的确杯水车薪。
五是推进社会化服务未成为决策导向。农机跨区作业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潮流,我国继小麦收获全方位跨区作业之后,玉米的跨区采收服务也渐成气候。发展机采棉事业,一次性投入大、回收期长,且经营风险较大,并非一般农工农民可以承担,其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社会化服务、实行跨区作业。即使兵团各师、团有实力,但也大可不必强调“万事不求人”,搞自我购机配套,这样势必造成重复建设甚至机械闲置。
健康推进——鼎力支持
2007年,全疆种植棉花面积的正式统计数字为2008万亩,按照每亩人工采棉5个工日计算,需要外请拾花工约计100万个,其中兵团需要约60万个。近年来采棉工紧缺和工价上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好在兵团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在积极组织各团场与相关省市签订用工合同的同时,在资金扶持、政策补贴、配套改造和试点示范等方面,鼎力支持机采棉事业的发展,闯出了全国首屈一指的棉花种植采摘模式的改革之路,为新疆地方棉花采摘机械化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实践证明,发展机械化采摘棉花,是提高种棉者收益、解放劳动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促进这项事业健康发展,提出建议如下:
(一)确保棉农机采收益。根据实际测算,为调动广大棉农的积极性,建议兵团团场对职工的机采籽棉收费标准定为不超过0.6元/公斤(含机采费和采前、采中、采后新增成本)。对于组织推进机械采摘棉花成效显著的团场相关负责人给与物质奖励。
(二)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积极向农业部、财政部提出建议,尽快研究制定购置棉花机械及其配套机械的补贴政策,对单机购置金额超过20万元的,给与不超过单机总金额20%的购置补贴,明确规定如转让出售大型农业机械时,必须核减国家补贴金额。建议国家主管部门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尽快委托开展相关标准的制定,协调有关部门统筹研究制定机械采摘棉花发展规划。
(三)支持地方试点示范。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协调农业厅、财政厅、科技厅、农牧业机械化局等部门,与新建农业公司共同择点开展机械化采摘棉花试点示范工作,为全面推进奠定基础。
(作者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研究员,援派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任农业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