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铁水:悖论中的制度困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118 次 更新时间:2008-07-02 17:45

进入专题: 制度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周铁水  

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这个过去貌似简单的问题,现在实际上并不容易回答,但这是构建不同社会制度的本源,只有正本清源,才能明白我们现在是“什么”,和知道“将来准备干什么”,才能确立一个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

资本主义最基本的制度和特征

由于资本主义在每个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各不相同,每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因此资本主义并没有准确定义,不同的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藉著雇佣或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在这种制度里,商品和服务借助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投资的决定由私人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并互相竞争,依照各自的利益采取行动。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资本主义的定义是“提供人类需求的产业是由企业方式所达成的”这么一种社会制度。在1920年他又提出了一个更广泛的定义,这个定义包括了马克思所说的“上古”时期的商业和高利贷资本,以及借由机会所制造的利润(例如投机)—而不只是直接的商业行为。

但如果我们化繁为简地归纳一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制度:经济上实行的是劳动雇佣关系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政治上实行的是多党制的民主政治制度。表现出来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上是市场经济,政治上是宪政制度。

“社会主义”一词的由来

资本主义早期通过对本国和殖民地人民的掠夺和杀戮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马克思说,资本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浑身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为了反对这个社会制度,马克思创建了马克思主义,并且按照这个思想理论,设想出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

“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一说由socialis(同伴的、同伙的)一词引出,一说由socius(喜欢社交的)一词引出,原有社会的、共同的、集体的生活之意。

关于“社会主义”一词的最早使用,通常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最早使用的是德国神学家、天文教本尼迪克派教士安塞尔姆·德辛在1753年与人论战时把遵循自然规律的人称为社会主义者。第二种说法认为,“社会主义”一词,最先使用的是意大利传教士,表示一种上帝安排的传说制度。后来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相联系而获得了政治意义。第三种说法认为,“社会主义”一词最初出现于19世纪20至30年代欧文主义的刊物《合作》杂志和圣西门主义的刊物《环球》杂志上。空想社会主义者用这个词来表达他们不满资本主义社会中盛行的个人主 义而期望实现的集体主义理想。

无产阶级开始独立的政治斗争以后,资产阶级经常利用“社会主义”来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恩格期曾指出:“在1847年,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则是工人阶级的运动。”马克思在1842年10月15日写的《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中,恩格斯在1843年写的《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一文中,分别首次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并赋予了科学的含义。不过在当时,马克思、恩格期是把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同义语来使用的。

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见于他一生的著述,尤其是《资本论》及其手稿、《哥达纲领批判》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等主要著作中,从生产方式角度叙述为:

1、生产的直接社会化。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生产(包括生产的组织、交换、控制、分配、消费等职能)不再以市场为媒介,而采取直接的形态。以市场(商品货币交换)为媒介的间接社会化生产—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已不复存在。由于社会生产采取直接的形态,不需要通过迂回曲折的商业劳动,交易成本等于或趋向零,其生产方式比资本主义更有效率。

2、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由于生产资料为全社会所有,生产直接社会化,交易成本等于或趋向零,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的“资产阶级法权”意义上的产权已不重要或不存在。

3、自由劳动者的联合体。联合起来的劳动者有计划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和进行生产。在它的初级阶段,虽然市场经济已消失,但仍不能按人类自然需要去分配生活资料,而必须按个人的劳动进行平等的交换;只有在它的高级阶段,物质财富不断地涌现时,人类才能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社会主义的实践道路

从上述中我们很容易推导出社会主义的经济构成一是计划经济;二是公有制;三是按劳分配。按照这个理论,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从1927年 开始逐步建立了集权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的主要特征:一是让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家所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垄断地位;二是用行政权力下达经济计划指标并管理经济;三是实行工农业产品(劳动)价格巨大剪刀差的分配方法。这种体制使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综合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鼎盛时期形成美苏对抗的格局。新中国成立后照搬了这种经济体制,并对这种“一大二公”和“大体平均”的社会主义深信不疑,使人民群众长期生活在使用票证、订量供应的最低生活水平上。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重新进行了阐述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转型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界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意义在于一是承认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能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和有着更高的效率;二是彻底打破了社会主义不允许其他所有制存在和发展的传统观念。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钢产量已是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国民生产总值已位世界前列。这个成就能否持续保持完全取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最终能不能建立,或者说能不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挥作用,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是否能按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问题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市场经济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有着不同的解释,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为了实现这种优化,采取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要求每个参加经济活动的个体不论其所有制如何,都必须具备一个基本条件:即它们是独立的经济主体,能够按照自身的利益,依据市场的需求做出决策,并对其经济活动负完全责任。也就是要求一是产权明晰;二是产权人明确。这对以私有制企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来说完全没有问题,但对我国目前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同一个市场中竞争的局面,无庸讳言,虽然成就巨大,但由于一些根本的机制并没有改变,长期积累下了来弊病百端,矛盾丛生,已成为困局。

三十年来,全国众多国营企业经过关、停、并、转甚至破产、拍卖等各种形式的资源整合,并在管理、营销等方面不断引进新的理念,完善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使经营和赢利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如今形成了在金融、钢铁、石油、化工、航空、运输、电力、通讯等各个领域中巨无霸型的国有集团公司。这些集团公司大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造,规模进一步扩大,有的甚至进入了世界500强,虽然目前还缺乏与此相匹配的赢利能力。但是,在这些股份制公司中国有股仍占绝大部分,公司高层多由政府任命甚至政府官员担任,所谓所有制性质改变不过是掩耳盗铃的说法。

一、由于这些国有企业在各个领域占有绝对垄断地位,甚至在如石油、通讯、电力等方面有制定价格的权力,扭曲了本该由市场反映的价格信号。

二、国有企业如果经营不善,即使资不抵债,只要国家有关部门不同意破产,就不会关门,而民营企业一旦如此,只有倒闭。破坏了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

三、因为不能完全市场化,导致出现两种价格信号,一是按市场规律反映的,另一种是国家根据需要划拨给国营企业的。后一部分就成为权钱交易的对象,使寻租现象屡禁不绝。因此,只要两种价格存在腐败就不可能铲除。

实践证明由于人存在着自私的本性,大部分人在公有制的条件下会偷懒,既没有生产劳动也没有创造发明的积极性,从而造成生产效率的普遍低下。因此,市场经济绝不可能以公有制为主体,否则它的逻辑起点就会出问题,整个理论体系就无法理顺,无法成立。所以一方面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方面表示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显然在逻辑上是个悖论。

对基本理论理解的缺失

英国学者I·梅扎罗斯指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资本的幽灵正在投射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资本的历史优势”在全世界范围内“已完全确立”,今天的人类“都生活在为资本所牢牢控制的世界中”。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际上也主动地纳入到了资本的“全球化之中”,目前,中国正在经历深刻的文明化过程,毫无疑问最原始的推动力就是资本。今天当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成功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享受资本的成果。回顾近30年来中国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确实感受到,资本的营运和扩张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财富大规模的积累和社会进步。但在资本取得胜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资本的本质是逐利,是贪婪和恐惧的化身,因此,无论在动力还是在运行机制上,都有缺乏道德的现象,出现了建国以来所树立起的价值观和道德体系崩溃的现象,所以资本不断扩张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是一个产生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

西方经济学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天然合理为前提的,即将资本主义所有制等视为既定前提,自然认为资本是理性的,是一种可供人人使用的工具。资本具有两大基本原则:一是竞争原则;二是增值原则。虽然这两大原则带来了效率和繁荣,同时造成的不良后果,我们现在每个人都能深深感受到,泛滥的拜金主义带来了道德的沦丧;生产的垄断和过度的消费带来了对大自然的毁灭;两极分化的加剧,腐败的屡禁不止带来了社会的不安和矛盾的尖锐化。

血淋淋的资本对马克思主义来说,绝不可能是中性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正源于对资本的批判,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即使资本在当代还具有合理性,但并不意味着它永远具有合理性,是永远不可超越的,而这正是由资本自身的局限所决定的。

既然目前中国所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是由资本造成的,那么为什么不干脆废除它,原因是我们今天所取得的成果都是资本带来的,放弃就意味着倒退回过去。资本实际上代表了一种生产关系,表明了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的存在方式。资本在目前中国存在着合理性,也就是资本所代表的生产关系在目前的中国存在着合理性。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与资本在当前中国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是完全一致的。

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决定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当经济基础中最重要的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候,而我们的上层建筑却很少发生相应的变革。正如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刘福垣所说的那样,“改革30 多年来它(商品价格)虽然越来越像市场价格,但时止今日还不是真正的市场价格。像粮食和能源这类影响所有商品成本的产品价格,还基本属于计划价格范畴”。于是,很自然地利用国家行政管理的权力来干涉资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作,试图控制和避免资本带来的负面影响,便顺理成章了,中国股市发展中的坎坎坷坷就是最好的注释,其结果无疑是缘木求鱼。

目前问题的严肃性在于我们缺乏对当前资本在我国改革开放中所表现出的二重性的认识,误以为现在所采取的一些缓解和消除资本的负面影响就可以改变资本的本质了。因此,思想不自由不解放,理论没突破没创新,政治体制改革自然无从下手,设计出的政治制度必然困惑其中。可惜的是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理论界的成果让人知道的甚少,政府官员中能说出子丑寅卯的更是寥寥无几,当务之急不是先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应该首先在知识界广泛开展讨论,厘清我们在一些根本问题上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让广大群众都知道,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社会主义,结合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才有可能正确的“摸着石头过河”,找到走出悖论中制度困境的路径。

[1]冒天启. 转行国家的不同制度安排与价值取向[N]. 社会科学报 , 2007 .11. 22

[2]王长江. 高高举起思想解放的旗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 2007.12

[3]刘福垣. 高物价不等于高通胀[N]. 社会科学报 , 2008 .1. 10

    进入专题: 制度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本文责编:zha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比较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8062.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