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喜欢戏,不惟看,而且喜欢自己演。太平天国兴起,天下大乱,“不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 帝”,称王称帝的人,经常抢戏班子的戏衣,袍笏登场,就在戏台上 “登基”,除了没有唱,跟唱戏没有多少分别。义和团的好汉,喜欢上法,上了法之后,就宣称自己是什么什么神仙附体,一附体,人的戏腔就出来了,说起话来, 宛如京戏的道白。
不过,真的爱演戏的,还要数官家的人。中共早期党员宣陕父,到了西北之后,发现这里的一些县官,不戴礼帽,也不穿袍褂,更不着中山装,偏偏喜欢穿戏装,文 静的扮戏里的大官,头戴乌纱,豪气的,则头戴英雄结,足蹬厚底皂靴,每天上堂审案,说话拿腔作调,感到很好奇,其实,官员们这样的作派已经很有传统了,只 是在皇帝还在的时候,碍于体制,不敢把戏装穿上,但行事,举手投足,一不留神,就就成了京剧对白了,一个道,大人容禀,一个说,有话请讲当面。让人分不清 是在戏台还是衙门。
官场的戏,不仅演给官场人看,习惯了,连外国人来了,也要演。清朝大部分时候实行锁国政策,真正的洋人来的不多,多数时候只开放广州一口,而且设立十三 行,不仅包办交易,而且把前来交易的洋人圈起来,不许他们跟当地百姓有所接触。当然,跟所有官府禁令一样,圈禁洋人的禁令,是没有人执行的,认真执行的时 候也有,那就是朝廷的钦差来的时候。一般来说,不仅理论上百姓不能见洋人(当时叫番鬼),连官员也不能见,洋人有事,须跟官府交涉,则通过十三行转达。但 是,有什么能挡得住官员们的好奇心呢?于是,只要洋人来,官员都会马上接见,不仅见,而且还会笑纳洋人递上的雪茄烟鼻烟什么的,然后便假作严厉地呵斥卫 兵,为什么要把洋人放进来?拉下去打二十!于是很痛快把洋人放进来的卫兵,被拉了下去,二十板子都打在了地上,响是很响,但卫兵的屁股一点事没有。洋人看 完了戏,大模大样地告辞。
那个时候,同样在广州,最热闹的戏,是官府和洋人一起演的。这已经到了19世纪,洋人为了弥补贸易入超,开始把鸦片一船船运来,走私卖给禁不起诱惑的中国 人。中国的官员很聪明,很快就知道鸦片这东西到底是什么货色,于是,来自官府的禁烟禁令虽然不够及时,还是一次次地发布了。同样,禁令在附带巨大贿赂的走 私面前,变成了废纸,不,戏单——官府的巡查船跟走私的飞剪船之间,一出出地演戏。飞剪船在前面从从容容地走,巡查船在后面不疾不徐地追,还不时地放几声 空炮助助兴,追到伶仃洋之外,观众看不到了,两边凑在一起谈谈,官船最后拿了好处走人。
演戏之所以称之为演戏,是因为要演,要做,言外之意,跟人们日常过日子不一样。专业的唱念做打,需要训练,非专业的,也要模仿,装模作样。平常官家人做 戏,是因为必须以假面示人,不装着点不行,关键时刻,玩起政务来,宛如演戏,那是为了给人看的。杖责放洋人进来的卫兵,意思是告诉人们,看,不是我违反禁 令见洋人,是卫兵放进来的,而且我也为此责罚了他。而在水上上演捉放曹,无非是告诉人们,瞧,我在执行禁烟命令,多卖力,追了这么远。
演戏和看戏的,除了极个别特别投入者外,一般都不会把这事太当真,因为都知道这是玩的娱乐。即便上级来检查,大家都是中国人,自然知道戏是怎么回事,看穿 了,一般也不会那么不识趣,非得刻意说破,除非做戏的没有把该打点的东西送到(这个凡是会做戏的人,都忘不了)。
戏的妙处就在这里,你说它是假吧,人家毕竟做了,你说它是真吧,又全是装出来的,戏虽然不是真的,但毕竟有人在演,即使是模仿,也有几分影子在,只要上面 不叫真,离远点看,大概也就算是有那么个样子了,大家都可以交差。官家的事,真做,累,而且未必讨好,一点不做,又对不起上面,因此,做戏,就成了最佳选 择。就这样,一百年一百年地过去,官家的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一茬一茬演下去,做下去,到今天好像也没有尽期,看客们,也没有用脚投票的意思。(